附庸风雅是褒义(最初并非贬义词)(1)

今人张一舟所绘《风雅高士图》。

解词│“附庸风雅”最初并非贬义词

撰文│许晖

今天所使用的“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用来贬低用文化装点门面的人,比如常常称那些暴发户暴富之后购买书画的行为为“附庸风雅”。可见文化这东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显得“有文化”,前几年北京曾经流行过“没文化”的口头禅,伤了很多人的自尊。如果明明没有文化,偏要装得有文化,这就叫“附庸风雅”。

“附庸风雅”这个成语是动宾结构,“附庸”是动词,追随之意,“风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风雅”却是两回事,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要追随的关系。

附庸风雅是褒义(最初并非贬义词)(2)

此图出自乾隆四年至十年乾隆皇帝与词臣、画院诸臣陆续书写、绘制完成的三十巨册《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璧》

“附庸”既明,那么“风雅”又为什么泛指文化呢?说起来很简单,“风”和“雅”就是指《诗经》中的“风”、“雅”。“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一百零五篇;此外还有“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四十篇。“风雅颂”或者“风雅”就用来代指《诗经》,“风雅”因此也用来泛指诗文之事,从而也用来泛指文化。

“附庸”和“风雅”连用,可以查到的最早文献,乃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史学家姚之骃所著《元明事类钞》,该书卷十六有“附庸风雅”一条:“陈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亦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装点山林,附庸风雅”一语本为文坛领袖钱谦益夸赞陈继儒之辞,意为陈继儒的“短章小词”可以归入“风雅”一类,很明显是褒义词,而且把“附庸”从“依附于大国之小城”的名词变成了动词,意思是依附于,可谓活学活用。

附庸风雅是褒义(最初并非贬义词)(3)

此图出自叶衍兰、叶恭绰祖孙先后合力完成的《清代学者象传》,乃是一部清代名贤画像的集成书册,分为两集

不过,陈继儒曾在小昆山隐居,有隐士之名,却又周旋于高官显贵之间,为时人所诟病,钱谦益的八字评语未始不含有微讥之意:“装点山林”隐隐讥其隐居山林,“附庸风雅”隐隐讥其周旋权贵。因此,清代乾隆年间戏曲家蒋士铨所作传奇《临川梦》有《隐奸》一出,描写陈继儒上场的开场诗就化用并扩充了钱谦益的评语:“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从此之后,“附庸风雅”方才成为贬义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兰阇(qdlans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