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1)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用来描述李连庆再合适不过,已经年过八旬的他,如今依然起早贪黑,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乡。

山村拳王"过树龙"

李连庆出生在肇庆高要的一个小山村,李连庆的家乡武术氛围浓厚,从小习武的李连庆身手敏捷,武艺不凡,人送外号"过树龙"。

过树龙是广东乡间一种速度极快的蜥蜴,这种动物代表着李连庆出手快的风格。秉承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不到19岁的李连庆被村民称为"拳王"。

报名参军成"伙夫"

李连庆19岁时,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全国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尚处青年的李连庆觉得自己拥有一身武艺,应该要上战场为国效力,他想为祖国当个侦察兵

抱着为国杀敌想法,李连庆偷偷报名参军,连母亲都瞒着不说。消息传到家乡后,家乡父老一片哗然。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2)

李连庆少年丧父,又是家中独子,按照肇庆当地的习俗来说,独子一般都不远离家乡。母亲在知道李连庆的决定后没有说话,在和母亲道别后,李连庆来到肇庆军分区报到。

好男儿志在四方,对于身手不凡的李连庆来说,家乡的小山村并非久留之地。如果没有参军的经历,他的人生将会在山村里默默无闻地度过。

与预期的想法不同,部队安排李连庆在炊事班工作。李连庆对这个安排却欣然接受,他勤勤恳恳地完成炊事班的工作,也在炊事班学到了不少厨艺的本事。

在肇庆军区表现不错的李连庆被调到了韶关军区,继续着自己的炊事班工作,直到1957年。

李连庆认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在为祖国做贡献。

对于李连庆来说,从炊事员到中央领导人的警卫员还是后来的养牛人,他都认真负责。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的才是李连庆的可贵之处。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3)

抓住机会通过选拔 他成为主席的卫士

此时,一个改变李连庆命运的机会突然出现。当时,中央警卫团来广州军区招募两名警卫员。

当时整个广州军区有100多位精英报名,已经准备退役的李连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参加了选拔。在选考核中,身手不凡的李连庆连续过关斩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央警卫团战士。

李连庆来到北京之后,被安排为主席的警卫员,能接受如此光荣的任务,李连庆十分激动。

作为主席的警卫员,刚到北京的李连庆还需要很多的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李连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游泳关和语言关。

主席喜爱游泳,水性过人的主席经常在水里思考。作为要全程跟随的警卫员,水性自然要好。为了练习长时间踩水的技术,李连庆经常吃了早饭就下水,从水里泡到中午再上来。

主席认为,文化是革命的本钱。在主席的要求下,李连庆开始在空闲时间上学,恶补文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李连庆的普通话发音十分的不标准。当时警卫团还特地针对战士们的口音请了老师教导。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4)

当时全团战士只有李连庆进步慢,依然发不出标准的b、p、m、f。为了赶上大家,李连庆晚上就去大马路上对着书练习。

李连庆进步虽慢,还是拿到了高中文凭,他的进步让主席很高兴。在每年的探亲回家时,主席总是让警卫团的成员回到家乡,针对实际情况做调查,因为主席十分关心农村的基本情况。

主席对农村的关注给李连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对家乡的调查,李连庆掌握了家乡贫穷落后的真实情况。

他这时已经产生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只不过因为工作需要,这个愿望直到退休后才能实施。

忠孝难全 无法为母亲成遗憾

在中央警卫团的工作的战士,几乎与世隔绝。为了保密,他们不能对任何人谈起自己的工作,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提起。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5)

李连庆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她的妻子母亲都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在自己母亲去世时,李连庆因为任务不能回家,只能托家乡人帮忙办理后事。

为此李连庆遭到了全村人的指责,李连庆面对指责没有任何的辩解,只是强忍着丧母之痛默默地在工作。

老话说,忠孝两难全。他时刻遵循着"国家大于一切,主席安危大于一切"的思想,把个人感情置之度外,全力为国家领导人安全作出贡献。

李连庆陪伴了主席15年,工作表现十分出色。随着主席离世,李连庆被组织安排到叶剑英元帅身边,继续着守卫国家领导人安危的工作。

李连庆在叶帅身边待了十年,直到叶帅去世。1986年以后,李连庆被调到了北京政治部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李连庆享受副军级待遇,和家人常住北京。

离休的李连庆依然没有忘记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诲,他想起了自己在30年前的那个愿望。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6)

在和拜访自己的老乡见过面后,李连庆了解到家乡的面貌和自己年轻时并没有什么改变,依旧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老乡的话深深触动了李连庆,他决定要让家乡变一个模样。

不遗余力帮助家乡

李连庆身上有着执行力强,负责到底的优良作风在回家乡考察之后,李连庆自掏腰包,帮助村子里建设了崭新的水泥路和厕所,这些设施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历经风雨的老干部,李连庆建设家乡的初衷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让自己"光宗耀祖"。也不是想回家安度晚年,享受家乡自然的空气。

李连庆只是抱着一颗想改变家乡面貌的赤子之心而已,为此村民们十分感激他,称呼他为"连庆公"。

叶帅纪录片第二集(李连庆陪伴伟人15年)(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解决家乡人的就业问题,李连庆创办了一家大型养牛场。这家养牛场的收益主要归入村子,成本却是李连庆自己出。

养牛场前期投入大,花费多,李连庆为了支撑养牛场,不断地找老战友借钱东拼西凑,才让养牛场稳定下来,慢慢地转亏为盈,逐渐成为粤西地区有名的养殖企业之一。

而军旅出身的李连庆也成为了牛儿们的"牛司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是李连庆终身的信念,李连庆为这句话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李连庆的举动显得尤为突出,这是我党党员的觉悟,这份觉悟值得所有人学习。

文/羽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