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作《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是怀乡念亲之作,也写出了当时所处的节气——白露。

到了白露,夏天虽然还恋恋不舍,但早晚渐凉的天气,和草木叶子顶端的白尖却早已向我们昭示着:秋天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解释道:“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作为秋天的第3个节气,白露一般在阳历的9月7日前后。

日渐凉爽的天气,适合学习玩乐,且经历了一个暑假休养生息,孩子们也正应意气风发地投入到新一学年的学习中去。

作为9月份开学之后的这第一个节气,白露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知识,非常值得父母讲给孩子听,想和孩子涨知识,就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白露的故事(露从今夜白今日白露)(1)

1 甘露之变:露水引发千人之死

白露节气的人文含义之一是教化启蒙,同时也说明了蒙昧正在其中,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把露当作祥瑞的皇帝很多,与露有关的故事也很多,例如,唐文宗时期让人心痛的“甘露之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逐渐坐大,不可抑制之下,宦官刘克明甚至杀害了当时的皇帝唐敬宗,而另一宦官王守澄则拥立了文宗为帝。

但雄心勃勃的文宗虽被宦官拥立,却不满宦官专权,不愿做个傀儡皇帝,就与几位大臣密谋灭杀宦官。

这一天,上朝之后,有官员奏称,发现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是上天赐予的祥瑞,于是百官祝贺,且劝说皇帝去观露。

而这其实正是文宗的计策之一,要借着观赏甘露的机会,颁发密旨,铲除宦官。

谁知道,本以为万无一失的谋划,却不小心被另一个宦官头目所发现,事情败露,参与密谋的主要官员李训、郑注等被捕杀,文宗皇帝也被软禁,郁郁寡欢,最终含恨而死。

据粗略统计,这场“甘露之变”死伤达到了上千人,从此宦官的地位更胜一筹,连丞相上朝都战战兢兢,唯恐惹来杀身之祸。

“甘露之变”告诉我们,祥瑞不祥瑞,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在敌众我寡的时候,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最终也只能功败垂成,白白伤心。

二十四节气白露的故事(露从今夜白今日白露)(2)

2 白露和秋白,谁在先?

透明的露珠,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白露”?我们经常说:“金秋送爽”,但有人却说秋天是白的,为什么呢?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白露节气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虽然白昼阳光尚热,但是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快速下降,使得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呈现白色,特别是经过早晨的太阳光照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故而得“白露”美名。

但对于古人来说,白露的得名却带有一定的玄学色彩。

他们观察发现,大千世界的每一物象都有其时间、空间属性,不同的时间、空间都有其声色触味属性。因此,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因此以白形容秋露,名“白露”。

就像夏天,也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绿色”,因属火,所以是红色。

但究竟秋白是源于白露,还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早已不可考。

二十四节气白露的故事(露从今夜白今日白露)(3)

3 白露和大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早已有了白露的明确说法。

李白的名作《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用白露昭示着夜已深沉,写出了女主人公久等的痴情。

充满诗意的白露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端,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而节气中的白露所代表的物候现象,却不只这一种自然现象,还与3种鸟有关,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其中的大雁,在千百年的集体记忆中更是有丰富的意味。

中国北方的重要关隘,其为首者即名为“雁门关”,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

且大雁是具足仁义礼智信的灵物,在印度的传说中,被誉为愿力的象征,因此,藏佛经的塔称为雁塔。

大雁还象征着爱情、乡愁、书信:

唐代诗人王湾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诗:“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十四节气白露的故事(露从今夜白今日白露)(4)

在节气到来时,和孩子一起讲好节气故事,学习节气知识,让物候与生活,节气与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和形式在孩子脑中渐渐丰满、鲜活。

2021年的白露已经到来,日历也已翻过了一大半,最后,愿迎来新学年的我们,能在时间的序列中做好自己,为这一年划上圆满的句话,为未来留下更多的省略号。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七夕不只是情人节!不得不说的3个七夕故事、习俗和精美诗词

开学在即,班主任:家长准备好4个"本",孩子成绩翻倍长

新学期开学,想让孩子成为尖子生?把握1个关键,运用4个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