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有一处高仿的《沧浪亭》,位于华夏名亭园的北门西侧,也就是浸月亭的西边小山丘上由于山路边到山丘上树木的遮挡,而沧浪亭隐于在山丘顶上,路边不容易看到这个亭子,导致游客来的不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沧浪好诗36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沧浪好诗36首(沧浪之诗)

沧浪好诗36首

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有一处高仿的《沧浪亭》,位于华夏名亭园的北门西侧,也就是浸月亭的西边小山丘上。由于山路边到山丘上树木的遮挡,而沧浪亭隐于在山丘顶上,路边不容易看到这个亭子,导致游客来的不多。

北京的这个沧浪亭的石额上与苏州本尊一样写着“沧浪亭”二字。亭子的石柱上刻有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由于民间传说这个“有情”二字摸了会有益于生情长情,有的少年男女到此一游时就会去摸石柱上的这两个字,使得石柱上这两个字所在石头的颜色比其他的部位要深的多。

我去过沧浪亭的苏州本尊,我的直觉那里受城市拥挤的环境所限,意境还不如北京的这个小山丘,但南方人善于发挥文物的价值,在苏州的沧浪亭景区可以买到看到有关的资料,比如石额上两句对联的出处《沧浪亭》《过苏州》和建亭者宋代苏舜钦(字子美)所写的《沧浪亭记》。游客读过这些文字之后便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与该亭子当年建造的历史 。

为报答观者,我分别将《沧浪亭记》《沧浪亭》《过苏州》转载如下。

苏舜钦《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苏舜钦把这个《沧浪亭记》寄给了当时也是被贬在滁州的欧阳修。俩人官场失意的共同遭遇,和鸣自然是很快。于是,欧阳修作诗《沧浪亭》回给了苏舜钦。网上搜得该诗如下:

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

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

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

新篁抽笋添夏影,老蘖乱发争春妍。

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

不知此地几兴废,仰视乔木皆苍烟。

堪嗟人迹到不远,虽有来路曾无缘。

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初寻一径入蒙密,豁目异境无穷边。

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

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又疑此境天乞与,壮士憔悴天应怜。

鸱夷古亦有独往,江湖波涛渺翻天。

崎岖世路欲脱去,反以身试蛟龙渊。

岂如扁舟任飘兀,红蕖渌浪摇醉眠。

丈夫身在岂长弃,新诗美酒聊穷年。

虽然不许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间传。

据学者考证本诗作于庆历七年,当时欧阳修从京城贬官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故诗中对沧浪亭曰之“东望”。诗中又曰:“沧浪有景不可到”,可见欧阳修也没有来到过沧浪亭,当时也没有照片、影视之类的,只是凭苏舜钦的来信而抒情,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可见其文学功底之厚。

苏舜钦的《过苏州》: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苏州的沧浪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苏州现在历史最久的园林,但进去要收门票的,我记得当年是20块钱一个人,不算太贵,现在不知道涨价没有?

苏州的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从《沧浪亭记》诗中可以了解到是苏舜钦购得唐末五代孙承右之池馆,傍水建亭,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取名。元明时改为佛寺,明嘉靖间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间宋荦移亭于土阜之上,园林占地 1.1 公顷,布局开畅自然,巧于因借,通过复廊,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苏舜钦借《沧浪之歌》中超脱世俗名利的清高意境,取名曰沧浪亭,并为此亭写下《沧浪亭记》。

这个亭子取名沧浪,何为“沧浪”?有多种说法:

一曰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孔传:“别流在荆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 ,渔父所歌也。’”宋 姜夔《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泉。”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清 毕沅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清 龚自珍《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二曰借指青苍色的水。唐.韩愈《合江亭》诗:“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明.高棣《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华硕宣﹞《湖上》云:‘忽惊鸥鹭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唐.寒山《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三曰形容头发斑白。唐.姚合《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鬓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关河泱漭连兵气,齿发沧浪寄病身。”

四曰指《孟子·离娄上》这首诗歌,因为该诗中说:“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人遂以“沧浪”指此歌。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由此看来,沧浪亭的名字源于《孟子·离娄》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较为可信。

之后屈原在《楚辞 渔夫》中也讲了这个典故,文字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为了更具有本首的意境,北京在仿建沧浪亭时,在小山丘下的一路之隔引进了小桥流水,旁边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就书有宋代 陆游的《读李杜诗》:

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士固难推挽,人谁不贱贫?

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从网上搜得苏舜钦生平,其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1048年,仅活了40岁。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属河南),苏易简之孙。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屡次上书朝廷,讨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年),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忌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亦能词,仅存1首。有《苏学士文集》。

读到这里,我想观者应该与我一样会有三点发现。

第一,沧浪亭石柱上的对联中的“近水远山皆有情”来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中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之句。而这首诗是作者被贬苏州后,复起用任湖州长史尚未赴任,病卒之前所作,再加上上联来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之句,而欧阳修是亭子造好之后收到苏的《沧浪亭记》而写的《沧浪亭》,可以说明这幅对联并非苏舜钦建亭时所刻,而是后人加上去的。

第二,苏舜钦出身豪门,其祖父为宋太宗时的重臣苏易简,颇有存款,而非李白杜甫那样的需要靠朋友接济为生,所以才有能力被贬苏州时购地造亭。其被贬时忧郁不得志,所以才会在40岁被重新启用时不幸英年早逝于苏州。自古以来,凡文学上有大成就者,皆是仕途不得意者,可见所谓的学而优则仕就是一个伪命题。

第三,在宋代老百姓建房,应该没有像今天这样要经过土地、规划、住建等部门的行政许可与监管。这个沧浪亭在今天,私人是建不起来的。在宋代,没有那么多官员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事,或者说因为不管那么多事,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官员。温故而思今,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视之为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对此,虽然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消极的态度,但是人还是需要也可以对环境做一点改变的。

特别声明:我近些年来陆续写了些与景点有关的风花雪月的文字,重在与朋友们分享快乐,重在自己学习并陶冶情操,不为也没有任何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