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军事发展史上,棍为兵器之源,被兵家誉为 “百兵之首”简称“殳”,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目前,棍已经成为我国武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沧桑,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套路,人们根据不同地域的武术特色,将中国武术概括为“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而其中美誉为“西棍之冠”的便是被我国著名武术家杨宝生题词“西棍名流、天启正宗”的陇右一绝——天启棍。追溯天启棍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甘肃临夏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以历史的沿革为脉络看看天启棍在临夏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西北四大名棍名称(传承在甘肃临夏地区的西北名棍天启棍)(1)

一、天启棍的渊源

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以 “大河之州”美称河州,又称枹罕郡、导河县。临夏地处边鄙,东临洮河,南依太子山,西与吐蕃接壤,北傍黄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此地民族杂居,文化落后,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手工业不发达,而且自古以来战事纷繁,百姓为了保家护院不得已而习武防身,于是此地习武成风,百姓或多或少会点拳术。在封建社会旧时代,百姓习武是为了抵御外侮和强身护家,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习武逐渐成为人们强体健身的一种肢体文化。

天启棍法就技术的脉络沿承而言,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编辑陶梦清和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授杨祥全多次指出:其棍名“天启”,与明代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在天启年间因刊刻《耕余剩技》而得以广泛传抄有关,如同戚继光曾以“辛酉”纪年命名刀法一样。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讲到的“棍势五十五图”,正是号称西北“四大名棍”之首的天启棍。该棍除“天启”之名外,其棍在当地又称之为“河州棍”和“魏家棍”。究其原委,“河州棍”无疑是因临夏古称“河州”而名,至于“魏家棍”,则是后人为赞扬天启棍第二代传人魏廷魁的精湛技艺和追念他对天启棍发展所做重要贡献的尊称。据《导河县志·艺术·人物门》记载:“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间、年近古稀,精技击。幼年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着。习之娴熟,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王大脚为宗师。其子麻狼、徒魏廷贤(应为魏廷魁,2007年调研时发现的魏廷魁家宗谱记载可知,“贤”应为“魁”)、均得其口授,称雄一方。遂为州牧赵桂芳所赏识,

由是声名大噪,凡齐鲁技师,来河卖艺者,莫不甘拜下风。旷世绝技,至今犹传为美谈。”从那以后,河州棍法结合实战、博采众长,添入了新的内容。天启棍第二代传承人魏廷魁勤奋研习、广收门徒、专力推广,使之逐步形成风格独特、技法刁钻的西棍流派。因此,临夏人又将天启棍尊称为魏家棍。

二、天启棍的内容

(一)折子

《河州志·民国本第六卷〈续修导河县志〉》记载的天启棍法有十二门、三十六着,在临夏地区俗称“十二大折子、三十六小折子、一百单八棍”。折子的演练形式分为上、中、下三步,方言俗称“上蓬、中蓬、下蓬”。一个大折子由三个小折子组成。一般来说,一个小折子由1-3棍组成,也有个别小折子超过或不足三棍的。一个大折子有9-12棍组成,也有不足九棍或超过十二棍的。通常我们将大折子平均按9棍、小折子按3棍计算,整个天启棍法组合总计为108棍;而这种棍法组合的设计与人们常说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暗合。由此可见,古人在创造天启棍法时追求天地合一的良苦用心。

(二)棍与条子

广泛流传于临夏地区的天启棍法是一个较大的棍术流派体系,它不是社会上误传的仅仅一个套路那样简单。天启棍法除十二门、三十六着的折子以外,还有条子和棍子套路。民国中期,天启棍第四代传承人方学义先生(字宜山)自创了1-4路棍法即串子棍,从演练风格和实用技术上再次的夯实了天启棍法套路的基础素材;同时方学义先生对天启棍法又作了系统的整理,使之在对抗技术上更趋完善。现在,临夏地区的天启棍法除十二门、三十六着的折子组合及方学义先生创编的4套串子棍外,还有天启棍法流派传承下来的黄龙条子、青龙条子、六合条子、紫苏条子、迎风条子、追风条子等。棍子套路有紫苏棍、黄龙棍、行者棍、轮子棍、八虎棍、五龙群羊棍等演练套路。

条子和棍子的套路编纂内容上各有不同。下面将两种套路的风格与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1.棍子

棍子主要是用来表演、观赏的套路,以倒、顺舞花及亮相列势为主要演练动作,再加上扎枪和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组成套路,演练时呈现出花骚秀气、舒展大方的技术风格;每趟里连舞三个顺花,到顶时回一个倒花,点棍、震脚扎枪。棍术中穿插的枪法有两种,一种是背手下剐劈棍、震脚扎枪,这是“大劲枪”;另一种是棍花子演练结束后,紧接劈、挑,这是“小劲枪”,又名“蛇探头”。在棍子套路的演练中一般没有插步的组合。

2.条子

条子是以大、小折子中的各种实战技法为主,配以手、眼、身、腿、步相互协调而形成的套路。在练习时常以大蹦大跳、进攻退却、闪展腾挪、围进虚退、高低缓急来穿插铺衬、组成套路;演练时呈现出勇猛彪悍、速快雄健;撩挑顺刮、劈砸拨扫的技法风格;要求干净利落、发力充实,凸显“出棍不见棍,棍巅要见红”的技击效果。从而阐明在棍子的套路中不设扫、拨、刺的技击动作,在条子套路中不夹杂舞、花及扎枪的动作。强调条子套路必须要由折子中的实战技击动作编排而成。因此,条子称为内场玩艺,棍子称为外场玩艺。意思是说内场玩艺是看门守户的实用技术,外场玩艺是表演、供人欣赏的表演套路。所以有“条不打花,棍不插步”的理论基点。

西北四大名棍名称(传承在甘肃临夏地区的西北名棍天启棍)(2)

3.串子棍

串子棍是天启棍第四代传承人方学义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科学的糅合棍和条子的优点组合而编撰的地域性、规范性的棍术套路,以便更好地展示天启棍法雄浑凝炼的古朴风格。

一路串子棍

开始棍鸽子旋堂,上插步锁里拔璜;

双阴手左右挡定,勾魂桩难以预防;

腾身使行者二棒;劈砸打铁牛耕地;

进加鞭搅捣难躲;倒顺花翻身刺枪;

定海针蛟龙游弋;左转身龙盘虎踞;

左插步稳似磐石,乱劈柴猛虎避藏;

右翻身鸽子旋堂,驹分鬃万夫莫挡;

死逃生危险万状,串子棍一十五趟。

(三)折子与《剑经》同异

大、小折子都有势名,它与明朝兵家俞大猷所著《剑经》中的势名多有相同。对于这一点《天启棍研究》一书中曾经指出“不难发现二者有相似的惊人之处”,现将未尽处再做一补充。

《剑经》一书中有鸡啄食、沉香劈华山、庄稼乱劈柴、地蛇枪、铁牛耕地、倒拉鞭、仙人坐洞、挎剑势、二郎担山、铁扇紧关门等势,在天启棍折子、棍排子里不但有此名,而且棍势相似。不同的是临夏方言中,把乱劈柴叫做十三太保,这个折子是由十三棍组成的大折子,即十二门的组成部分。乱劈柴势跌起伏、棍点迅疾,又称三齐王乱点兵。再如《剑经》里提到的“提金翻棍挤进怀,秦王挎剑棍紧挨”势法与天启棍、天启排子中的进步入怀、鸡钳食等连击之法名称相近、技法相同。《剑经》中的鸡啄食,即天启棍里的鸡钳食,两者虽一字之差,但皆为连击之法。鸡钳食一法,是天启棍第四代传人方学义先生在教授天启棍法排子﹙即对练﹚时所讲解的。他在演练排子时迅疾犀利、出棍即触,躲闪不及。方学义先生说:“作战时,不讲排子,提棍就打;两军阵前,难道还演练排子不成?不怕他人千着﹙招﹚有,只盼我的一着﹙招﹚熟。平时刷桩时要做到不惜力,进退要迅速,击打要准确,遂以得心应手、随意而变为准。”天启棍法里的鸡钳食分为左、中、右三种技法。正面进攻技法可用 “专诸刺廖势”滑步紧进,阴阳手握棍,左右同用,前手推压,后手上扳,使棍尖连击对方手臂部。若对方攻击下部时,右手后拌,左手前推,击打对方的头部,同时左手前推,格挡来械,或击他手。这种技法的关键在于一打即起,进而连击,形同鸡啄食样,故名“鸡啄食”或“鸡钳食” 。

《剑经》中的挎杆、秦王挎剑二势,实际上是左右不同而已,此法在天启棍法中称外挎杆势,是“短握藏劲”之势。进攻时换手调把,也可不换,随势态变化而变化。此势俗称“挎杆棍”。在对抗演练时临夏俗称“跑排子”,天启棍法有“稳步打行步”的技法,与兵家的以逸待劳,名异而实同。

(四)排子

排子即对练,“天启排子”与《剑经》一书记载的“排棍”相同。《少林棍法阐宗》有排棍(少林棍名也),此法两人相排,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周旋回转,近身入怀,两相演用之棍……然活法无定式与天启排子演练方法如出一辙。在演练天启排子时,甲乙双方站立在演练场中心直线两端,行礼毕,各自持棍,周旋进退的演习,行走三步后可出棍攻击,此曰“三倒步”;六步后再攻击,此为“六合步”;各行半周﹙既甲乙双方交换了位置﹚相向列式,此为“顶蓬式”。在顶蓬式中双方位置走到斜式处时可以任意进攻,出棍击棍,此名为“乱八步”,此棍式在《天启棍研究》一书中有图示。

天启排子中的三倒步、六合步是初练排子的一种公式,排子除步法的演练方式外,攻击技法可随意选择。乱八步则是指演练方式熟练后的实战技法。实战之胜败,关键是凭着技法的熟练程度来定夺的,即“不怕他人千着﹙招﹚有,只盼我的一着﹙招﹚熟”。方学义先生再三强调:“你认为那几棍顺手可用,就练那几棍”。并说:“曹公渡江八十万,败于周瑜;先主连营七百里,破于陆逊,兵在精而不在多。天启棍名家张长福﹙俗名 “麻长福”﹚练的好,是因为他一辈子练了一套棍;梁庚学练的好,是因为一辈子练了一棍”。俗话说:“艺多不养家,反被广而误”。总而言之,武术离不了一个“精”字,“精”需闻鸡起舞、苦练巧研;吃得苦中苦,才能巧而升华。

(五)排棍

排棍,是灵敏、力量、技击术和命中率的练习方法。练习时在练习场中栽一个与人同高的粗壮木桩,桩的上下端安装如人胳膊、腿部一样的木棍;木棍和桩上刻上穴位的标号,命名为桩﹙即现在的靶子﹚。练习者拿棍棒,在木桩四周围左旋右转、前进后退,以闪展腾挪之势劈、打、刺、捣,命中标记;久而久之,功力增强,命中率不断提高,逐步达到得心应手、迅疾应变的实战技能。这种练习木人桩的方法在天启棍法术语中称 位“排棍”,俗称“刷桩”。练过刷桩,功力尚好的棍家,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棍把式”。

(六)技法特点

天启棍法是西棍双头揭打流派中的佼佼者。练习时要换手调把、勇猛速快;抡扫挑砸、大劈大挂;蹬地伸腿、转腰顺肩;依肩带臂、依肘催手,达到手臂圆熟、身棍合一;棍随身转、眼随棍走;出棍迅疾、风声呼呼的横扫之势。这种技法等=效果要以“全身之力纵送之,岂独一臂之力”。“练功千遍,身法自然;一日不练,前功尽弃”。因此,天启棍的演练要坚持不懈,勤奋巧研;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七)棍的规则

天启棍的长度原为齐眉棍,粗细不限,也可以按练习者本人身高随意采用。但因临夏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争频繁。人们在实战中总结出“棍长一寸打死人”即 “一寸长一寸强”的经验。鉴于此,采用的棍要比齐眉棍长度的延长了数寸,也无统一长度。一般来说,要比练习者个人身高长出2-5寸,再加上舒腰伸臂、放长击远,其实战效果比齐眉棍强了许多。那么,何谓放长击远?即在出棍击打时,蹬地伸腿、扭胯舒腰、伸臂催棍,就可击远。练棍还要讲究一个“精”字,即常说的“精生巧,巧升华”。《幼学琼林》中有“太翁黄越白旄以董六师;武侯葛巾羽扇而临大敌”;“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这是历代天启棍技击家们从无数次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天启棍技击技术离不了“谋”、“精”二字;这一提法也与《剑经》所载的“一寸长、一寸强”相符合。方学义、韩光炳、张子纲等老一辈天启棍名家都选用了比自己身高长出四、五寸左右的棍子。总之,要全面掌握,重点操练,精益求精,方能展现长兵横扫一大片的威猛势头。

(八)手法

手法是天启棍法的把法。有双阴手、双阳手、阴阳手三种把法。练习时由换手调把,阴阳交错,进退缓急,闪展腾挪等法,运动时要灵活多变,击打有力,命中有效。《少林棍法阐宗》或问曰:“人赏持棍,惟恐失手,今遇敌换手可乎?”余曰:“左右换手,盖欲或乱敌人耳目,使不可测,然须换在交锋之先。令人犹而不觉。或载之者,与平时习熟,则临期可无制肘之患矣。”以上说的很清楚,换手调把为平时熟练之用;熟能生巧,类同方学义先生所讲的“只盼我的一着﹙招﹚熟”。总之,关键在于熟练。技法熟练者力自强,岂能不得心应手。只有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方能奏效。但是,心怯也不灵验。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心慌艺不灵”。练习者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艺高功深,还要有胆略过人。交手时不可换手,也非绝对,即使换手,也要因时择机而换。有时也可换手,不过换手要快,以速为妙。

(九)同名而异

《剑经》或问曰:“考少林棍。不乏人。然多不同者,岂人有异师,师有异教乎?”余曰:“教本一源,但世远人乖,授者尚奇好异。或以此路,异彼路尾;或异彼路尾,而杂与此路中,甚至一路分为二路。或世误人……次说事实”。这种同名异样的现象,在临夏地区北塬片就存在。同样的黄龙条子,在师傅给学徒传授时发生了变化。有的师傅为了充斥烟资,多处授徒,异地教棍。后来这些徒弟在偶而相遇时对所学棍法演练对照,发现每人所学棍法各有千秋、差异很大。有的师傅在教同一班徒弟时由于每个徒弟的练法不同,再加上每个徒弟的体质和悟性的差异,因而在传授时针对不同的徒弟对棍法进行一些的修改增减。也有的师傅因为年老遗忘,在传授徒弟时对棍法进行了补增修改。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同名异样的套路和技法。如现在临夏地区的黄龙条子有三种,一种是将临夏县北塬一带的黄龙条子称为大黄龙条子,一种是临夏市城区的王尧清、王子祥练的黄龙条子称为小黄龙条子,另一种是朱师爷、王聚武师徒练习的黄龙条子称为新黄龙条子。这三种套路中,一为风格古朴、击打长而远;一为花骚秀气、飘洒优美;一为前疏后密、精巧新颖。像这种情况,枚不胜举,是十分普遍的正常现象。

三、天启棍法的传承

1.临夏天启棍传承序列表

临夏天启棍开门宗师王富海

王喇嘛 首传 王福海

第一代传承人 王福海 传 魏廷魁﹙徒﹚ 麻狼﹙子 名不详﹚

第二代传承人 魏廷魁 传 魏光隆﹙子﹚穆惠来﹙外甥﹚ 王玉﹙外甥﹚ 郝维礼﹙徒﹚冯善成﹙外甥﹚魏永耀﹙孙﹚梁庚学﹙徒﹚ 方大元﹙徒﹚ 罗风朝﹙徒﹚ 朱师爷﹙徒﹚

第三代传承人 魏光隆 传 魏佐楷﹙子﹚ 魏佐梁﹙子﹚ 魏丰年﹙孙﹚ 魏元旦﹙孙﹚

王 玉 传 谢玉玉﹙徒﹚

郝维礼 传 郝元福﹙徒﹚

穆惠来 传 方学义﹙徒﹚

梁庚学 传 方学义﹙徒﹚

冯善成 传 方学义﹙徒﹚

罗风朝 传 罗焕章﹙徒﹚

郝维礼 传 郝元福﹙侄﹚ 陈国海﹙徒﹚

魏佐梁 传 张长福﹙徒﹚ 张子纲﹙徒﹚张毛毛﹙徒﹚ 侯王哥﹙徒﹚ 韩鸡胡﹙徒﹚ 后成龙﹙徒﹚ 侯金银存﹙徒﹚

魏佐楷 传 尹杜灵子﹙亲家﹚

朱师爷 传 王聚武﹙徒﹚ 赵钉匠﹙徒﹚

第四代传承人 张长福 传 赵元庆﹙徒﹚ 徐钉匠﹙徒﹚

郝元福 传 魏廷烈

谢玉玉 传 徐绍伟﹙徒﹚ 徐大娃﹙徒﹚ 罗八棍﹙徒﹚ 胡金龙﹙徒﹚ 李长眉毛﹙徒﹚

陈国海 传 李静悟﹙徒﹚ 秦 镜﹙徒﹚

张子刚 传 张 策﹙子﹚ 金 云﹙徒﹚ 吴连良﹙徒﹚

方学义 传 侯尚达﹙徒﹚ 方汝楫﹙子﹚

尹杜灵子 传 韩光炳﹙徒﹚ 韩志慰﹙徒﹚ 高杏园﹙徒﹚ 高效天﹙徒﹚ 刘回来娃﹙徒﹚徐钉匠﹙徒﹚

第五代传承人 侯尚达 传 侯文琳﹙子﹚ 方汝俊﹙徒﹚ 马培文﹙徒﹚杨志强﹙徒﹚

方汝楫 传 汪 兵﹙徒﹚ 孙金刚﹙徒﹚ 王福祥﹙徒﹚

金 云 传 卢建玺﹙徒﹚

第六代传承人 侯文琳 传 侯明玉﹙女﹚ 李志鹏﹙外甥﹚

孙金刚 传 马文杰﹙徒﹚

2.魏廷魁宗谱

⑴魏廷魁:道光辛巳年11月20日生

⑵魏光隆:咸丰丁巳年11月25日生

⑶①魏佐柄:光绪丁丑年8月27日生

②魏佐栋:光绪庚辰年3月9日生

③魏佐梁:光绪丙戌年12月13日生

④魏佐材:光绪乙丑年12月6日生

⑤魏佐楷:光绪壬辰年6月24日生

⑥魏作林:光绪丁酉年2月18日生

⑷①魏丰年

②魏月梧 魏永春 魏世臣 魏海丰

③魏元旦 魏元录 魏永统 魏永润

④魏永德:子 子明

⑤魏永福

⑥魏永成

⑸①魏芝祥

③⑴魏芝灵 魏尕平 魏芝福 魏芝寿 魏金仓 魏银仓

⑵魏芝廉 魏芝信 魏海龙 魏金刚 魏天安 魏天佑 魏海海 魏海云

④魏芝瑞 魏芝玺

⑤魏芝蔚 魏芝平 魏芝勇

四、宣传推介 对外交流

自古以来,临夏地区民间就有浓厚的尚武强悍之劲风,但一种武艺,能在一地落根发展,并延续不绝流传两个世纪,且代有传人,名家辈出,一方面充分显示了素有尚武传统的临夏人对它难以割舍的钟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天启棍法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正是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才滋养了天启棍法在后来的岁月里能逐步扬花吐艳。时至今日,临夏地区的武术爱好者依然以天启棍法源出临夏而备感自豪荣幸。

需要指出的是,天启棍并非一个单纯的套路,它技法多样,是个内容丰富的棍术体系,其中包括条子、抡子(基本功)、折子(组合棍法)、串子(单练套路)排子(对练)及刷桩等多种棍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天启棍主要在以临夏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流传。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中华民族体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天启棍法也开始得到世人瞩目。1978年天启棍名家侯尚达先生在成都体院“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教练训练班”学习期间,在四川省武术运动员选拔赛上,演练了天启棍法。据说著名武术史家习云太教授在当时的解说词中曾评价道:“这种棍法,在全国大赛上也少见”。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十年“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武术大赛,侯尚达先生代表甘肃省以天启棍参赛,荣获二等奖。之后,天启棍传承人方汝楫、李世森、孙金刚、汪兵、王福祥等人在各武术赛事上再创佳绩,这对天启棍走进更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基础。当然,天启棍法之所以得到世人的青睐,除了演练者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技艺外,“西棍之冠”那种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和犀利刁钻的技击风格,也是赢得人们交口称誉的重要原因。

为使天启棍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侯尚达和方如辑两先生在《武术健身》、《武魂》等杂志上连续撰写文章,并绘有动作图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天启棍法。1993年两人合著的《天启棍研究》出版,时任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的徐才先生专为该书撰写了《寄语西北武术家》的序文。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天启棍传承人侯文琳以天启梢子棍参赛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铜牌。2009年底,《搏击·武术研究》杂志以专刊的形式对天启棍作了全面的报道,使天启棍走向全国。2009年10月,天启棍传承人侯尚达、侯文琳、方汝俊等人参赛“中国·西安长江黄龙尚武杯西棍演示论坛会”,荣获二金、二银。2010年11月,天启棍传承人侯文琳参加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棍术铜牌。2011年11月,天启棍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5月,天启棍法手稿被临夏州档案局永久收藏。2013年11月,侯尚达、方汝楫、侯文琳三人合著出版《天启棍研究续编》。2015年,侯尚达、侯文琳被甘肃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5月,注册设立临夏天启棍研究会。7月,临夏天启棍研究会成员侯文琳、李华、卢建玺、杨志强、方汝俊五人组队参加“2016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取得了一金、三银、四铜的好成绩;同时,参赛队员杨志强获“武德风尚奖”、卢建玺被评为“优秀教练员”。8月,天启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收录。11月1日,在省、州、市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临夏天启棍传习所隆重成立。

如今,在着手打造临夏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天启棍这份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这是任何一位关注天启棍法历史命运的相关部门及武术爱好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两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天启棍法已成为中华武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武术单项活动,除它主要的强身健体、技击格斗及丰富生活等社会价值外,还和临夏地区的花儿、砖雕、风味饮食一样,是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资源。目前,天启棍已被确定为“临夏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文化建设已成为各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一些武术文化传承渊源的地区,如何开发、利用本土的武术文化资源,从一个方面促进本地区的持续发展,既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事,也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斯职故,天启棍法作为一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临夏地区珍贵的文化资源,对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应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只要认识到位,规划合理,措施得当,临夏地区的“棍文化”也必然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常态下彰显异彩、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