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霍元甲」与精武体育会的影响,迷踪拳在海内外俱享负盛名。而与之渊源极深的燕青拳,亦再次被人熟知起来。有不少拳家便认为,迷踪拳实由燕青拳演变而成,两者在许多技法上都相当类似。今天笔者便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门充满传奇色彩的北方拳法。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1)

关于燕青拳的由来,历来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燕青拳创自唐代少林寺的一名僧人,他云游至某座高山时见到猿猴相斗,得到启发并创编了一套名曰「猊猔」的拳法。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2)

另外,亦有指燕青拳实由少林烧火僧「紧那罗王」所创。他本身是名精通拳棍的武术家,后来去到了少林寺当烧火僧。某日反抗元朝的红巾军攻打少林寺,寺僧不能抵抗,惟有靠紧那罗王出手,以一条铁棒打退众兵。从此,紧那罗王名声大振,前来拜师的人也络绎不绝。由于紧那罗王法号「严青」,徒弟便将他所教授的拳法称「严青拳」,久之音讹而成「燕青拳」。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3)

当然,传说中最为人神往的燕青拳始祖,还是《水浒传》的「玉麒麟」卢俊义。据闻在宋代年间,奇人周侗(1040—1119,正史写周同,名将岳飞之师)精通拳技,并将毕生所学传予了卢俊义及「豹子头」林冲。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4)

影视作品中的卢俊义

后来卢俊义走上了少林寺,把拳法整理发展,再传给了同为梁山好汉的「浪子燕青」。从此在梁山一带,便多了燕青拳这门拳术。及后燕青的门生为了躲避朝廷追捕,就把燕青拳隐去其名,是为「秘宗拳」。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5)

撇开这些真假难辨的故事,近代燕青拳流传得最广的地区,当属沧州和天津无误。按著名武术家姜容樵,在民国十八年(1929)所写的《写真秘宗拳》记载,清代燕青拳传人孙通,因犯命案而要避走东北。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6)

途中他分别在沧州青县的大屯村,以及天津静海县的小南河村,传下了燕青拳。据闻霍元甲的曾祖父,便是小南河村一脉的传人。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7)

至于在练法和打法上面,则各个流派俱会有不同技巧。例如姜蓉樵便指出,霍家所传的燕青拳法,以负重训练为主,且较重视直线攻击,风格比较贴近少林拳法。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8)

而沧洲地区的燕青拳,则讲求动作圆活,认为行拳时必须令呼吸深入丹田,达致养气效果,与太极拳理如出一辙(姜蓉樵更曾因此贬斥霍氏一脉的燕青拳难登大雅)。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9)

1910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并由霍元甲出任总教习。结果除了令霍元甲声名大噪外,他的「迷踪拳法」亦广为人传颂。按照精武会人士的普遍说法,迷踪拳乃霍元甲在家传武学的基础上,再融入诸如通臂、八极、戳脚等其他武艺而成。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10)

由于这种拳术打法飘忽、变化多端,故以「迷踪」命名。所以现今流传的霍氏迷踪拳,确实与燕青拳法有所不同。然而究其根本,迷踪拳的技法着实是以燕青拳为宗,两者的拳路亦非常相似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11)

事实上,据传早在燕青创拳之初,就有人以「迷踪」称呼其武艺,以示他身法灵活。而在霍氏祖传的武学体系中,亦有「迷踪艺」一项。可见无论在历史还是实用层面,燕青拳与迷踪拳之间的传承当是无庸置疑。

迷踪拳特点(迷踪拳与燕青拳的恩怨纠葛)(12)

经过近百年发展,现时燕青拳和迷踪拳都已经桃李满门,但始终以东三省和河北省最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