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1)

炉峰突起水中央,

收尽源头几许长。

寂寞空山敲夜月,

随风吹到读书堂。

常山芳村炉山庙里这首《炉庙钟声》小寺,当年在苏州引起了不少震憾,一些诗词爱好者远道而来一睹真容,连连赞叹“高手在民间”。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2)

《炉庙钟声》里的一首小诗,为什么会引起苏州一些市民的反响呢。这还得从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说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大诗人张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寒山寺自从张继题了这首诗后,该寺便更加闻名了。寺因诗而声名远扬,诗因寺而万古传唱。常山芳村炉山庙里的这首《炉庙钟声》与《枫桥夜泊》似呼有异工同曲之妙。这首寺诗随着众多香客游客传播,在江苏苏州一带传得很有名。因为那里的市民都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自豪,所以看到类似的诗句就很感兴趣。有些苏州市民和一些诗词爱好者还专程来到芳村游览炉山庙,感受感受“寂寞空山敲夜月,随风吹到读书堂”的悦耳钟声,从而也使炉山庙名声远扬。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3)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4)

芳村炉山庙晚于寒山寺,清朝乾隆末年重建的,庙宇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华丽。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四大金刚,另一间殿堂里还供奉着关公圣帝,气势庄严肃穆。传说,如果走进殿堂,不小心踏上安设在门槛边的机关,站立着的四大金刚会慢慢地走到你面前来,向你表示迎接之意。胆小的人会被吓出一身冷汗。炉山庙建成以后,当地先民自筹资金同心合力,花费巨资购买了这么一尊珍贵的铜钟。庙里暮鼓晨钟一敲响,钟声激越,鼓声远扬,连两三公里外的村民都能听到,甚是震憾人心。清代末期,芳村儒生汪文隆,很敬佩村里的先民,感慨万千,在寺庙右侧的书房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题为《炉庙钟声》的诗歌,赞美炉山庙。诗歌如下:“炉峰突起水中央,收尽源头几许长。寂寞空山敲夜月,随风吹到读书堂”。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5)

一寺一庙事隔千里,时隔千年,但因一首寺使她有缘碰出时代的火花,引起一些诗词爱好者的关注。炉山庙位于芳村溪边的一座凸出的小山坡上,这里东边有芙蓉溪潺潺流入,北边新昌溪滚滚而过,两条溪在这里交汇流出芳村。炉山庙好象建水中央一样。所以作者有“炉峰突起水中央,收尽源头几许长”的描述。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作者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炉山庙的地理位置,就像一幅秋水长天,皓空明月的思乡图。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寂寞空山敲夜月,随风吹到读书堂”。用炉山庙的钟声,衬托出山村夜间的宁静,更具有诗意的是钟声“随风吹到读书堂”。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对读书人熬夜苦读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扑实地反映了芳村古村落的人情风貌。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6)

芳村不仅有炉山庙里响钟声的传说,而且还有鲜为人知的一副对联救了一村人的故事呢!话说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方腊在安徽歙县发动起义。义军相继攻占睦州各县,准备攻打衢州城。方腊命令一支先头部队从开化直下常山,抄小路日夜兼程偷袭衢州。义军兵马路经方村时,作了停留休息。当地村民见义军到来,热情接待,一致认为方腊是本宗族中的大英雄,当天就有好几位青年自愿参加义军,也有村民捐献军粮物资,支援义军。不久,义军一举攻占了衢州城。紧接着,义军一直打到杭州,占领了江南6州50多个县,震惊了北宋朝廷。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7)

次年正月,宋徽宗命令童贯率精兵15万余人,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军。官军所到之处,见到起义军住过的房子就烧,见到起义军的家属就杀,见到姓方的男女老少更是恨之入骨,非斩尽杀绝不可,残暴行为,令人发指。在这大难临头之际,方村村民为了活命,大家紧急行动起来,趁天未亮就携老扶幼离家躲避,隐藏在远处的深山老林之中。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8)

面对残酷无情的官兵,手无寸铁的村民只有逃生。村里有位略通书理的方老伯急中生计,分析他们是针对方腊而来,进而殊连方姓的残暴行为。就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找来笔墨赶到村外凉亭处,果断地“方”字上加了个草头,变成“芳”字了。然后,又在凉亭门柱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幅“芳草萋萋喂牛羊,村民庸庸种稻粮”对联。对联大意是说,我们芳村这地方,青草长得茂盛,可以喂牛喂羊,芳村的村民都是普普通通的小民百姓,只会劳动,种种稻谷粮食,不会干别的事情。当天下午,官军杀气腾腾追赶义军来到方村。为首的官军头领叫张叔夜,他除了武艺高强外,肚子里还有点墨水的。他骑着高头大马走近凉亭,怒目一看,只见凉亭门额上有端庄刚劲的“芳村”两字,暗忖这两个字写得好。再细看门两边的对联,特别是“芳草萋萋”那四个字引发他的联想,这明明是《黄鹤楼》中的词语,用在这里却很恰当。想不到在这荒野之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位熟读唐诗的儒生,看来这个村里的人还算老实,只会劳动,种稻种黍。张叔夜沉思片刻,手一挥,号令他的部队绕过芳村,向芙蓉方向前进。这样,全村安然无恙。

四句救命诗,一首诗兴一方事(9)

一首诗兴一方事,一副对联救一村人,这虽然是个传说。但她说明一点,文化是人生的翅膀,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原标题《一首诗兴一方事,一副对联救一村人》。编辑赵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