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走长久(人要常怀感恩之心)(1)

文/芨芨草

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道了“恩”的意义,所以常有“报”之心。这是人当该有的姿态。

这个世上,懂得感恩的人,自己才会有福报。施恩之人,有着善良又高贵的品质;而受恩的人,理当铭记这受来的恩,然后想着怎么样去回报。这才是施与受之间最好的结局。

施而不求报,是人的高尚,但若受而不报,则是人的卑劣。

但这世间,受而不报的人也并非少数。很多时候,反倒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少了。

受而不报的人没有能够懂得,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只知受而不去报的人,终究有一天,所受来的恩也会统统还回去。所以,感恩、报恩,也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气。

在这个世间,除了自己的父母,没有人必须无条件给你施恩。所以,不要把别人施的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别人对你的好,也不是应当的,都是取决于“施”者的善良与仁爱。

正因如此,人更要常怀感恩的心态,铭记对自己好的人,然后在适当的机会寻求回报。

人需要懂得感恩,才能在这个世界坦然立足。不懂得感恩的人,连动物都不如。他丢弃自己良善的心,到最后,也会被这个世界所丢弃。而懂得了感恩,也才会被上天所接纳与祝福。

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走长久(人要常怀感恩之心)(2)

比如有一个男人,从小父母双亡,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本来,这样的孩子应该懂得感恩才对,但是他没有,因为他觉得,正是由于自己没有父母,从小在村里备受欺凌。虽然有人给他吃的穿的,但从没有人关心他的一举一动,也没有人给他爱和温暖。而他自己所谓的爱与温暖,是不包括吃的和穿的。

长大后,他离开村子,去外面打拼。到后来,他挣到了钱,成为一个千万富翁。他偶尔会回到自己的城市,但没有回到村子里去,因为他只去市里和那些有钱人或者有官职的人打交道。

记者问他家乡在哪里?他说从小没有家,流浪着长大的。他对小时候没有印象,如果有,也是悲惨的记忆,所以宁愿不去回忆。他的这段采访播出之后,村里的人都很气愤,指责他没有良心。但村里的老人却告诫年轻人不许去找他,既然他不承认自己是这里的人,那就不用去惦记他了。

十多年后,这个千万富翁得了一种怪病,辗转多个医院都没能看好。在他重病的期间,他的老婆把他的财产都转移走,然后带着她好上的男人移民国外去了,只留给他一张离婚协议书。

他的身边没有人照顾,他的钱也没有了,甚至连医药费都交不上。那一天,他的病房里来了一位新的病人,他惊讶地发现,老人就是村里曾经给他吃给他穿的“恩人”。

老人显然也认出他来,但没有主动跟他先打招呼。直到有一天,他因为疼痛而呕吐,老人看不过去,让自己的孩子过去帮着了他一把。那一刻,他的情绪彻底崩溃了。

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走长久(人要常怀感恩之心)(3)

他跪在老人床前,不停地磕着头,说这一切都是报应。老人长叹了一声,让孩子把他扶起来,只说了一句“好好养病吧,来日方长!

正是这一句“来日方长”,让他羞愧难当,又顿时觉悟。他立誓,只要能够治好病,只要他还有命活下去,他会回到村里,做一个懂得感恩和报恩的人。

或者是他命不该绝,或者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一位来自京城的教授救活了他。后来他才知道,这位教授是老人的孩子请来的,本来是为父亲请的,没想到遇到了他,也算是他的福气了。

病好后,他重振公司,一方面起诉他的前妻。在追回一部分财产后,他变卖公司,回到了村里,重修了学校,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还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慰问金。

他再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坦承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然后告诉所有人,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他今生最亲的亲人。从此以后,他会常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社会。

因为懂得了感恩,他的事业越做越好,他的人生也越过越好。他娶了村里的一位姑娘,生下两个孩子。此后半生,他没有再离开村里,虽然他的事业做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去。

他说,如果没有那场病,如果没有那个坎,他一生都无法觉悟。还好一切都不晚,就像老人说的“来日方长”,他庆幸自己还有时间可以补救,还有机会可以报恩。

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才能走长久(人要常怀感恩之心)(4)

最后,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人与人之间都是最好的遇见,就像在医院遇到老人那样。

是的,人需要感恩,更需要报恩。知恩而图报,才能顺应天道,圆满自己的人生。从这位千万富翁的身上,我们也见证了因果报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