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刘禹锡的秋词该怎样纪念(品读刘上下日月归来记春秋)(1)

文/刘上下

与李烨老师相识,是十年前在四川巴中市作代会上,后来又在华蓥山文学院见面,她是大巴山文学部落中不可多得的以写小说为主的女作家之一。她写过《梅影》《红影》《春锦》《雪沟》等,都是大部头。今年又出了《春秋辞》,四十多万字,多次采访,几易其稿,饱经痛娩,终于面世,很不容易。小说以小见大,叙事性强,风格独特,文笔细腻,语言鲜活,构架明朗,主侧线清晰,是一部反映秦巴山区扶贫生活的好小说。

她送我《春秋辞》那天正值白露,我回老家去了,不在县城。我的老家云雾山正是她小说中的日月山,站在山巅接到她的电话,很是感激,让我想起杜甫的那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感谢李烨把我的故乡选中并让我重新见到了那些可爱的乡亲。日月山的东面是双河口,西面为盖岭河,正是宕水和诺水之源。我很熟悉这里,包括这里的陡峭与贫穷。读着读着,我便无名地流泪,哽咽,兴奋,激越……因为,我一直在日月山行走,四十多年,从未间断。它是“秦巴联片扶贫”中最隐秘最偏远的纵深地带。

山里人始终相信:只要月光能倾洒的地方,太阳一定会照亮进来。一场人类绝无仅有声势浩大的攻艰扶贫战打响了,日月山得到了改变。

《春秋辞》将二十四节气分章命名,以夏至入笔,立秋收尾。夏至即进入“长夏”,天地丰盈,孕物化育;立秋,万物获利,千邑余庆,极具寓意。整部作品的地理坐标为日月山,日月山位于川陕交界,是米仓山南麓较高的山系,群山为经,春秋作纬,经纬有痕,时空有度,一幅《春秋辞》画卷随群山徐徐展开。

作者将驻村第一书记穆清带上日月山,引进群山皱褶中,他和村民一样,一抬头,只能看到箥箕大的一片天。他在日月山上的第一夜就迷惑住了,作者把一段米仓神话植入到主人公的梦境作为楔子,昭示着他在日月山上会遭遇诸多困难,但没有什么能绊阻他前行的脚步。在深山峭岭,他看见了村民最原始的生存状态,最人性的精神原貌,最淳朴的乡风民俗,最陡的向阳坡,最高的日月山邙峰,最硬的米青冈,最大的爱,最小的恨,最坚韧的肉身,最柔软的雪,最温暖的人心……

通过走访,开会,协商,决策,跟村民一起吃住,他用农历度量青春,历经春秋,穿过风雨,终见日月。

日月山的赵一民书记出身“匪族”,这一悬念贯穿了几个时令,终于从“土匪的后代”变成“英雄的子孙”,真相水落石出处安排在《清明》一章,颇有寓意。在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到处都是革命者的后代、英雄的儿女。如此运笔,大大提高了地域的格局与高度,凸显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脉动,从时代性、文史性、故事性等方面均提了“青火”。

作者在文字中提及,日月山曾经发生过战事。1932年,红军入川时,在这里跟国民党军队交过手,跟川陕匪首王三春对峙过。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是热血的,常年升腾起山岚与紫雾,每一片山岭都开满杜鹃红,每一条河流都长满祭祀英烈的香草,甚至每一片森林、每一个洞穴都庇护过英雄,每一处村庄都救济过军队。这里是英烈故土,这里居住着巴人的后裔,是华夏族人的族脉。

把穆清书记放在群山背景中叙事,是很成功的。“秦巴连片扶贫中心”,是国家东西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他是千千万万第一书记的一个缩影,他决定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去倡导,去影响,去践行中国乡村,这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觉悟,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理想,一个驻村干部对信仰的承诺与兑现。每一座山峰都有高贵的灵魂,每一片群山皱褶里都存留过富饶的理想,而贫穷,并不是山里人想要的生活。

作者对第一书记的塑造下足了工夫。他在一揽子扶贫事务中,凸显了当代青年干部的睿智,勇气,创新,坚持,责任与担当。他在深入农户的过程中,心系民生,得道多助,在日月山开了新局。

作者始终围绕那条路做文章。穆清在争取项目中,修路的项目文都出了,又要退回去,他说:“那就连我一起退回去,不然我没脸回日月山跟乡亲交代。”一路下来,他关心弱者,从疾病、教育、住房、粮食、收入等方面,通过个人捐款、集体帮扶、政策支持,让无数贫困者摆脱困境。

这样的书记很多,现实生活比小说更精彩,他们在工作中际遇的困难与阻力远比文字中描述的更多更大,现实情况更复杂。正是千千万万像穆清这样的第一书记,才有乡村的悄然变化,才有无数村社的脱困摘帽。或许,第一书记大都离开了驻地,但他们的情怀、学识、智慧、思想、理念、思维却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泥土里,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村庄,生生不息,可使乡村持续变化。

陈忠实在《白鹿原》扉页上,写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李烨的《春秋辞》虽然是一部扶贫纪实小说,其中记述了通江地域的许多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日月山处于川陕交界,是古洋壁道重要的驿站所在地,居陕西洋县与通江壁州之间的一条古栈道。曾经的烟土、茶叶、丝绸、盐料等,随马帮、骡子进出川陕,以物易物,自由交换。土匪、军队、官商、百姓存以载道,沿途深藏了诸多巫语神话、民间秘史等,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

有的文化甚至濒临灭绝,比如神巫法术,是千百年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一种本土道法,神巫双俱,在日月山一带甚是流行。包括陶窑文化,都属于抢救性文化遗产了。盖岭河的碗厂,当时是平溪临江的一个乡镇企业,又叫社办企业,因山水特别,独生白岩,光泽硬朗,可塑性强。当时,盖岭土巴碗、泡菜缸畅销川陕,成为远近闻名的陶瓷生产基地,现在却成了全市的文化遗产。

通江剪纸,在亚雪几十年的坚持和推动下,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多次斩获大奖。还有竹编、影子戏、傩戏、山歌、民谣等都很出名,这是米仓深处的一道道亮光,让世界看见了民俗艺术的独特表达。作者将这些地域民俗文化植入其中,通过文学的方式、文字的力量,把通江的秘史向外界展示,很有张力。

一个作家,首先是思想家、哲学家,具有敏锐而独特的洞察力。《春秋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对人性洞察的力量。小说家同时要具备极强的推理演绎逻辑能力,作者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村文书雷达、老支书德叔、穆清老婆徐丽以及金枝、慧琼、冯来、凤琴、猎人等。他们都是日月山下活生生的现实原型,无论他们给读者带来什么情绪、留下什么印象,都是可爱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际遇,皆为人性最恰当的表达。

小说创作在情节设置中需要有矛盾,就像小品需要抖包袱一样。作者仿佛剥洋葱般,把故事中的矛盾一一展开,抽丝剥茧,引人入胜。这些矛盾的化解过程,就是“决战贫困”的战略战术实施过程。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扶贫战中,涌现出了大批像穆清那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用灵魂触动乡村,用仁心感化人性。

一个作家应心中有使命,眼中有日月,笔下有乾坤。李烨身为教师,以师垂范,悔人不倦,仍以文为道,笔耕不辍,屡获丰收。愿她以群山为背景,以生活为源泉,以时代为主题,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上下,原名刘涛,生于宕水之源,现居巴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小说、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