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颜真卿的书法是继王羲之之后又一座高峰
唐朝从开国的“贞观之治”到盛唐“开元盛世”的繁荣与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思想、文化、艺术有着较宽松的环境。更吸引各地域与各国来朝,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竟相齐放。同时在统治者自上而下对书法艺术的倡导。整个社会充满自豪自信,这样所产生出来的文化艺术自然焕发出雄强博大的“盛唐气象”。到了唐玄宗时代,世人的审美开始从初唐时期瘦长形的书法渐渐喜欢饱满形。这无疑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对作为交流工具的文字施加影响的结果。
颜真卿就出生这一时代,他通过学习王羲之,初唐三大家(虞、欧、褚),甚至是金文北碑、魏晋残纸、民间书法、张旭的书法等。初唐时期瘦长,精雕细琢的书风,过于狭隘,要想在书法中体现,刚毅、气宇轩昂,重节义的大忠臣的本性,就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颜真卿感到只有胸怀宽广,饱含诚实感的刚劲的书法才能表现自己的精神。于是,他排除侧锋取姸,以金文直笔为主,且对王羲之的运笔进行调整、夸张,从而产生宏大、浑厚、诚实、大气磅礴的颜氏书风。
颜真卿书法源流图
三、《争座位帖》技法阐释
《争座位帖》是广德二年(764年)颜真卿写给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稿,凡七十六行,近二千字,本应称《给郭英乂之书》,但因为其内容为对郭英乂在百官集会时对坐次安排不当提出抗议,故一般称其为《争座位稿》或《争座位帖》。米芾《宝章待访录》:“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书第一书也”向来言语刻薄的米芾,对于颜真卿的行、草书却赞不绝口。清阮元评道:“《争座位帖》如镕金出治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
作为稿书作者凝思于词理,意不在字,但满纸浩然之气篆籀圆熟流与心,形著于迹,开阖宏肆,得之意外纵横使转,妙尽“锥画沙”之神韵。颜真卿一方面成功地将篆隶和张旭草书的笔意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又吸取了民间书法中的优秀养分,如前凉《李拍之书》与颜行书有极为相似的渊源关系。籀篆笔意,笔划中实,外拓的结体,紧密的章法是一种暗合。
从笔触上讲,直起直落,大气浑成从而打破藏锋与露锋的界线,凌空而落,锋芒自然藏于画心。随铺随绞,由于下笔较重,笔划则安排字的四周形成鼓状,一种外拓笔势,字距紧密,章法上巧妙地运用字内空间变化,不使其平其正,大小疏密,纵横开合的对比,更为夸张,行间产生一种互相相衔接,相避就的无行无列的章法形式。将一组组对立的关系揭示出来,通过表现利用对立双方存在着互补关系,将分散的单字浑成一体,在这些关系中尤强调体势,使每个字造型不稳,左右欹侧,必须通过上下左右的字的相互配合才能建立平衡关系。这与西周早期金文的格局十分相似。
整幅作品表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烟雨苍茫的艺术效果。楷书、行书、草书揉合通篇的书法中,这种“古今杂形,异体同势”的技法在《争座位帖》中给以充分的表现。 《争座位帖》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归根是把绞转与平动、铺毫(提按)笔法发挥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笔锋随绞随铺,节奏变换,点画如虫蚀木,古质朴茂而元气磅礴,卓然为一大宗,开千年风气。
四、滋润后学的颜风
以《争座位帖》为代表的颜风一出,给后学者在二王体系之外一种新的参照。在宋代得到空前的盛放,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都是颜真卿的追随者,而明清名大家也均被颜真卿倾倒,直至现代。可见其影响力是无限的! 我们身处于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现在更多的是与西方文化经济的相碰撞,西方文化传统是科学化的传统。故大到天体,小到粒子,西方人把宇宙已经分解得很细。中国文化却注重模糊的感觉。他们把宇宙概括为一个“道”字,中国人对自然之所以生,之所以成,之所以变的“道”,从本质上总结宇宙自然生成、发展的规律。何以西方人那傲慢也不得不低头去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正因为中国几千年来已总结出自然的规律。一种生命的穿透,一种文化哲学的思想。感受自然而不是直观观赏某一景物,而是通过这一自然现象去体现一种生命的存在。要是没有阳光,空气,土壤的滋润,四季的变化,地域的差异,就不会有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中国人已经了解到天地万物都是遵循着自然生态的发展,生生不息地循环从复着。
研究颜书,不能单从他的用笔技术层面上去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当时处于历史的那一个位置,笔法转变的那一过程,社会上他的地位、角色、他的思想。要明白颜书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影响后世的历史原因,学习颜真卿书法,不但要学技法,更要养就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颜书体现出一种儒家思想,盛唐气象,正大光明的气度!——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现今我们的文化正从一个低谷慢慢向上攀升,给世人展示。我们要体味这一社会,领会这种精神,用作品努力去表现出来,这就有生命力了。《争座位帖》就给了我们很好的例子。我就喜欢颜书有着耀眼的穿透力,但更喜欢他映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