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东西,好好吃饭,再玩挨打,不听话挨打,这些句子都能从气急败坏的父母口中吼出来。孩子一点点小小的失误都能成为父母生气的导火索。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父母的脾气好像也变得急躁了一点点,孩子磨蹭、顶嘴、功课不好、调皮贪玩,加上父母会有各种烦心事,憋着各种无名火。“一言不合就开吼,吼完就后悔”成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恶性循环。

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为(千万不要吼孩子)(1)

吼叫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的吼叫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严重的伤害,造成难以磨灭的后果。有个亲戚家的三岁孩子因为妈妈的吼叫得了自闭症。妈妈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孩子去赶集,走到集上下车去给孩子买东西吃,就把孩子留在的车上,孩子自己在车上无聊,看见了车上的打火机,他比较好奇,就拿着打火机玩,谁知不小心摁开了打火机,点着了车子上刚买的卫生纸,孩子吓的哇哇大哭,母亲听见哭声才知道出事了,赶紧把孩子救了出来,幸好解救及时孩子没事,这位妈妈肯定也是吓坏了,把孩子放在地上就开始吼他,吼他不听话,乱摸车上的东西,还打了他一巴掌,这时孩子已经吓坏了,就知道哭。到了晚上,这位妈妈才发现,自从回了家,孩子就没说过话,妈妈心想,孩子可能吓坏了,也没在意,到了第二天还不说话,妈妈意识到了严重性,就带着孩子去看医生,结果医生诊断孩子得了自闭症。每月光吃药看心理医生就要花费两万多,现在孩子已经九岁了,病情已经好了一点点,据说如果到了十二岁孩子还不好,就彻底好不了了。

长时间吼叫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行为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孩子经常被吼骂,孩子一直在威言下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且慢慢会发现顺着父母的意思做事,就不会被打骂了。不管父母说的是不是对的,都会按照父母的意思做,只要顺了父母意思就行,不会或者不敢自主思考,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行为。长时间对孩子吼叫会使孩子学会了用吼叫和呵斥的语气命令其他人,甚至在跟其它同龄小伙伴在一起时,也总对别人用这样的态度。别忘了,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喜怒哀乐处事方法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真的想让孩子也变成这样?

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为(千万不要吼孩子)(2)

父母应怎样改变?

1、理解吼叫

我们其实都知道冲孩子吼叫的危害,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无法保持镇定,被“引爆”之后的我们除了陷入内疚当中,很少去冷静下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吼叫。

我们需要寻求那些情绪触发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吼叫出现的原因,才能做出改变。我们应该花点时间,静下来想一想一天当中怎样的环境和哪个时间段我们最容易被激怒。必要时,甚至可以列个清单,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热键”会瞬间启动我们的吼叫模式。

迁怒于人实属无奈,但我们仍要找到愤怒的源头,知道自己卡在哪里,认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得到治愈。总之,只有找到自己的吼叫“触发器”,我们才能预防“踩雷”,减少吼叫的次数和频率。

2、用低声说话代替高声吼叫

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吼叫,是我们在愤怒或者情绪激动时的一种应激反应。虽然带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别忘了照顾好自己。只有我们元气满满,才能精神气爽地迎接孩子啊!学会“放手”,寻求家人的帮助与合作,才是“戒吼”的首要任务。

其次,用低声说话代替高声吼叫。其实有时候,父母一个严厉的眼神,就足以对孩子产生威慑力。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当父母刻意降低声音说话,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冷静,会变得更理智。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跳出情绪误区,理智思考。低声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3、ABCDE法则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曾在著作《不吼不叫:如果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中提到过一套ABCDE法则,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概括起来就是: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吼不叫的关键在于我们先冷静自己的情绪。“自问”可以帮你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发脾气的根本原因;“呼吸”和“平静自我”都是对自己身体的放松与情绪调节。只有当我们冷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才可以跟孩子做进一步的沟通与共情。

4、提前制定家庭规则,平静而坚定的实施

当你弄清楚自己的吼叫触发器之后,你应该和家人、孩子坐下来一起制定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让孩子明确界限。比如你可以给孩子用图画列一张表,让他知道上床睡觉前都有哪些事要做。当孩子挑战你的规则时,一定要平静而坚定的坚持实施。

平静是指你的情绪不要失控,坚定是指那些原则性的、关乎安全的问题没有妥协的余地,这样去和孩子沟通,同时别忘了多站在他的立场考虑。

5、忍不住吼了,请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对他说:“爸爸妈妈大吼大叫,不是你的错,是爸爸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话应该好好说。”只要一句“对不起”,孩子会义无反顾地原谅我们。

本以为我们是如此深爱着孩子,其实,孩子对我们的爱更深刻、更纯粹。孩子无条件地爱着我们,无数次原谅我们。正是孩子的不足,才给了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在不断修炼中成为更好的父母。

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行为(千万不要吼孩子)(3)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做一位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比送孩子什么礼物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