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生于1140年,逝于1207年。其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与金朝南北分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彼时的南宋,偏安东南,苟安享乐,而中原地区的人民不满金朝统治,不断掀起抗金起义的浪潮。22岁的辛弃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参加了抗金起义,而后归依南宋。南归初期,辛弃疾一心抗金,力图恢复中原,可朝廷对北伐之事并不感兴趣,只是让辛弃疾辗转各地担任地方官员。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免职,先后闲居上饶带湖、铅山瓢泉等地。之后,又有两次被启用的机会,但时间都不长。公元1207年,辛弃疾病逝于铅山瓢泉,墓葬铅山县永平镇瓜山虎头门。
一
军事天才
他是有勇有谋却又不得志的军事将领。他22岁就举起义旗,加入耿京领导的义军,担任掌书记。和辛弃疾关系相好的义端和尚随他一同加入耿京阵营,但是义端有了叛变之心,盗走了辛弃疾所掌管的帅印去金营邀功。耿京知道后大发雷霆,问罪辛弃疾。辛弃疾深知难辞其咎,立下军令状要追回帅印。他策马狂奔,追上义端和尚,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1162年,辛弃疾南下联络南宋,在此期间,起义军中发生内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得知后,怒发冲冠,率领50骑兵,奇袭金营擒拿张安国,交南宋枭首示众。可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其年仅23岁。洪迈称赞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南归宋朝后,他曾考察战局,分析宋金形势,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稍后又进献北伐计划书《九议》,致力推进光复中原大业。1180年,辛弃疾在湖南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这支部队也成为长江边上最好的防守部队。可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对辛弃疾十分忌惮,不仅不对其委以重任,反而不时打压弹劾。他心情十分郁闷,只有在醉酒之后,辛弃疾才能“挑灯看剑”,只能在梦里,才能“吹角连营”。他率百万雄兵,北伐征战的愿望终难实现。
二
治世能吏
他是政绩卓著却又不被重用的治世能吏。在辛弃疾南归后的前20年时间,他辗转于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先后担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等职务,他关切民生、民力,每到一地,必有政绩。公元1172年,辛弃疾知滁州。滁州正当江淮要冲,地位重要,但由于连年天灾战乱,经济萧条,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商贾不至。辛弃疾到任后,首先张贴布告,招抚四方百姓,将官府的库银贷给他们,给流离失所者土地、农具、耕畜、粮种,鼓励安家落户,恢复生产;然后上书朝廷,要求对滁州以边境之郡待之,免去历年所欠朝廷的赋税;他制定政策,宣布凡过往滁州的商贾只收取过去税收的十分之三;他还组织百姓砍伐木材,烧制砖瓦,恢复重建了市区的商店旅社。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地方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们纷纷涌进滁州,财税日增,这里很快成为两淮地区商品的集散地,一改往日荒凉、萧条的景象。
▲赣州郁孤台
1175年7月,辛弃疾到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茶商军的叛乱。在到赣州的第二年,他途经造口遥望郁孤台,吟唱出了一阙充满豪放之情的《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180年,辛弃疾第二次调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江西发生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物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贴出告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南昌的物价顿时稳定下来,辛弃疾还把所买十分之三的粮食拨给了正处于饥荒中的信州。每到一地,他都取得了公认的政绩。很可惜,每当他准备大干一场之时,朝廷的调令又到了。
三
词中之龙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作家之一。宋代是词作的高峰,辛弃疾和苏轼共同创造了宋词的巅峰,人称苏辛。有人称辛弃疾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王国维称赞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了辛词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读书治学的最高境界。毛泽东主席多次说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在他故居藏书中,圈画得最多的是辛弃疾的词,约98首,有的甚至是反复圈画,其诗词风格也深受辛词影响。著名学者叶嘉莹评价辛弃疾说“他在词中所做出的开拓和成就,不仅超越了北宋的苏轼,而且也是使得千百年以下的作者一直感到难以为继”。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又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国词史上的豪放流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传统的婉约派平分秋色,给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辛弃疾不仅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虽然辛弃疾的词作主流是豪放风格,如“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但是其词在沉雄豪迈中不乏细腻轻柔。比如,《满江红·敲碎离愁》中“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萧声断,倚楼人独”。古人论词,往往将其人品与词品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辛弃疾在用他的生命去写词,把他的理想抱负和性格特色融入到辛词里。他一生都北望中原,致力于北伐收复中原,要积极备战,向上奋发。可是他向上奋发的力量却一直面临着向下打压的力量,几次遭到谗毁、罢免,他归依南宋后的40多年中竟有20多年是闲居家中。所以他的词中,有理想浪漫和现实残酷的两种对立力量在激荡盘旋,让读者更觉得百转千回,韵味深长,悲叹不已。比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他刚写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达到人生理想的巅峰,忽然一句“可怜白发生!”又打回原形回到残酷现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据统计资料数据,辛弃疾现存词作篇数629篇,在两宋词人中居第一,又就词集的版本、数种词作在历代词话中被品评的次数、当代研究评论著作的篇数、历代词选入选的词作篇数和当代词选入选的词作篇数这5项指标综合衡量,辛弃疾在宋代词人中同样高居榜首。由此可见,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词中的地位和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他确实可进入中国最伟大的词作家之列。
四
退隐江西
辛弃疾生命中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江西度过。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年谱》统计,辛弃疾在江西呆了27年,赣州、南昌、上饶都留下了辛弃疾的足迹。1175年7月至1176年秋,辛弃疾在赣州担任江西提点刑狱;1177年冬至1178年秋和1180年冬至1181年冬,辛弃疾两次在南昌任职,均担任隆兴府(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在上饶的带湖和瓢泉,《稼轩词》600余首,超过一半作品写于带湖与瓢泉。
1180年在南昌为官时,辛弃疾就想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上饶铅山瓢泉
1182年开始,辛弃疾开始闲居上饶带湖,带湖和铅山县的瓢泉成为他生命中长期的住所。这一年,辛弃疾写下了《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
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
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 杨柳更须栽。
江南广袤。为何独选上饶?因为辛弃疾既想为国效命,期待朝廷启用,又想与美丽山川相伴。洪迈《稼轩记》说,“国家行在武林,广信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于临安,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进,可以即刻入朝;退,可以归隐林泉。而且上饶这个地方风光秀丽、上风上水、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宜居宜业宜游在全国名列前茅,很多北方南迁的名门望族都聚集于此。开始,他曾设想在上饶只是短暂闲居,不用多久即会被启用,而没想到这一闲就是十年多的时间,由青丝变白头。
也罢也罢,既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如结盟鸥鹭,相伴山水,过一段惬意舒适的田园生活。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词人与自然同行,与风月同醉,书写下大量不朽的词作…
比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贺新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清平乐》。在带湖居住时,他经常到上饶黄沙岭附近游玩、讲学,一天,当他经过黄沙岭驿道时,眼前景色令他陶醉,明月、清风、惊鹊、鸣蝉、蛙鸣,他挥笔写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随政治仕途之变而变的,是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从前期的激情澎湃、忧国忧民,到后期的闲云野鹤、寄情山水,从中可以看出他关注视角和内心情怀的转变。
今天的带湖早已不见踪迹,辛弃疾的带湖庄园也不见了踪影。有意思的是辛弃疾在带湖的住所紧靠茶圣陆羽所定的天下第四泉,我们想从中考证是否辛弃疾因为泉水而居住在带湖,但求而未得。或者,这是一种历史的缘分,来自泉城的辛弃疾注定一生与泉水分不开。
1186年,辛弃疾到鹅湖山一带觅泉,来到桐木江岸的奇师村,发现村旁的瓜山山麓有一口周氏泉。因形状似瓢,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夜阑,星疏月朗泉呜咽,彻夜无眠,浮想联翩,赋词一首,抒发内心的惊喜之情,即《洞仙歌·访泉于奇师,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
孤负平生弄泉手。
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
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
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
更手种、门前五柳。
且归去、父老约重来,
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翌年正月,辛弃疾重访瓜山奇师周氏泉,将此泉及房屋商购门下,决意在泉边建个茅草书楼。不久,茅楼建成,改奇师村为期思村。期思者,期待与希冀也。如此易名,无疑寄托了词人那结束南北分裂局面的殷切愿望和东山再起为之奋斗的耿耿胸怀。而后,他便来往于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间。
1188年秋天,陈亮(字同甫,1143—1194)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后,朱熹因故未能与会。这年冬的一个雪天,浙东爱国志士陈亮来访,好友相会话语多,二人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留下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第二次鹅湖之会”。
斩马亭
1196年,辛弃疾57岁,农历六月,带湖庄园发生火灾,房屋毁于灰烬。这次火灾,使免职在家的辛弃疾倾家荡产,大病一场。后遣散家里的全部歌妓。农历八月,他搬迁到铅山县的期思瓢泉居住。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他把精力用于写词,会友。无奈,身上的钱也越花越少,身体也大不如前。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1205年秋,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这年农历九月初十,他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又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杀人如麻,有人说他生活奢华。我更觉得他是一位被历史错位而成的文学家。他一身武艺,可深入虎穴,纵横沙场。但却退居上饶,听曲弄词。他终生北望,有说不尽的忧愁。中国的历史少了一位像霍去病、岳飞般捷报频传军功至伟的大将军,南宋王朝也少了一次又一次北定中原的机会。对于辛弃疾个人而言,是人生的悲剧。但有辛弃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了一位化武成文、创造宋词之巅的作家,中华文化的词库中多了一篇又一篇传诵千年的经典名篇。辛弃疾和辛词给以柔为美的宋词注入了刚柔相济的元素,也为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里中注入了英武豪迈、奋发图强的民族基因。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是值得庆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