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14.44解析(宪问篇14.8子曰为命)(1)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

▲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外交辞令。

▲裨谌[bì chén]:春秋时期郑简公执政期间的郑国大夫,博学多谋,曾大力协助国相公孙侨(子产)处理国政。

▲世叔:子太叔,游吉,姬姓,游氏,名吉,公孙虿[chài](子蟜jiǎo)之子,春秋时期郑国正卿。子产死后继任为郑国大夫。

▲行人子羽:行人,古代官名,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子羽名公孙挥,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曾担任行人一职,协助子产治理郑国,在子产的支持下参与处理外交事务。子羽能了解四方诸侯的政令而且了解他们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职爵位、地位贵贱、才能高低,又善于辞令。郑国将要有外交上的事情时,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方诸侯的政令,并且让他写一些有关外交的辞令稿。

▲东里子产:东里,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夫子产所居地。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内。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他是郑穆公之孙,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历史典籍以其字“子产”为通称,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

【译文】

孔子说:“郑国发布政令,都是由裨谌起草,子太叔提出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大夫子产修改润色。”

【学而思】

为政者知人善任,使其各尽所长,工作作风严谨慎重,才会出现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知识扩展】

子产为政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译文】子产参与政事,选择贤能而使用他们。冯简子能决断大事。子太叔外貌秀美而内有文采。子羽能了解四方诸侯的政令而且了解他们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职爵位、地位贵贱、才能高低,又善于辞令。裨谌能出谋划策,在野外策划就正确,在城里策划就不得当。郑国将要有外交上的事情,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方诸侯的政令,并且让他写一些有关外交的辞令稿;和裨谌一起坐车到野外去,让他策划是否可行;把结果告诉冯简子,让他决定。计划完成,就交给子太叔执行,交往诸侯应对宾客,所以很少有把事情办坏的时候。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jù]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取缔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取缔呢?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我们治理国家正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可以取缔它呢?我听说要尽忠尽善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靠权势可以很快制止这些议论,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的可怕: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没有办法挽救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水及时疏通。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对症下药来解决人们的不满。” 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知道您确实是可以成就大事的,我实在是见识浅薄。如果按照你说的这样做下去,这确实有利于郑国,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huán]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译文】郑国的子产有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能够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势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懦弱,百姓轻视并玩弄它,很多人就死在水中。所以宽大不容易。”子产病了几个月就死去了。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却奉行宽大政策。郑国盗贼很多,聚集在芦苇塘里。太叔后悔,说:“我早点听从他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到这一步。”发动徒兵攻打藏在芦苇丛生的湖泽里的盗贼,全部杀死他们,盗贼稍稍收敛了一些。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è]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严厉来纠正。严厉百姓就受到伤害,伤害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节严厉,用严厉调节宽大,因此政事调和。《诗》说,‘百姓已经很辛劳,差不多可以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随声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人。应当制止侵夺残暴的人,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邦,用来安定我国王’,这是用和平来安定国家。又说,‘不争强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平和宽裕,各种福禄都聚集’,这是和谐的顶点。”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到这消息,流着眼泪,说:“他的仁爱,真具有古人流传下来的遗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