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晋国的扶持,吴国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比起强大的楚国而言,差距还是太明显了。

这种时候,除非楚国自乱阵脚,否则吴国和晋国也未必能捞到什么便宜。

也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楚国居然真的自乱阵脚了。

楚国灭亡后哪怕只剩一人也要复仇(楚共王去世之后)(1)

寿梦死于公元前561年,他的四个儿子开始轮流坐庄;

一年之后,楚共王也去世了,他的几个儿子也开始了轮流坐庄。

第一个继位的是长子熊昭继位,史称楚康王。

楚康王当了十五年国王后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楚郏敖。

当时就有人劝楚康王,这王位不能让给你儿子,否则就是害了他。

但楚康王不听,他认为自己在国内的威望无人能及,想传给谁就传给谁。

然而,你活着的时候或许拥有这么高的威望,可你一旦去世呢?人走茶凉这个成语虽然出自明朝,但楚康王没理由不懂相关道理啊。

从法理角度来看,国王决定传位给谁,谁就是接班人,但现实往往靠实力说话,而不是所谓的法理。

果然,楚郏敖继位没几年,就被二叔熊围给弄死了。

弄死了侄子之后,熊围还假惺惺地表示,自己并不想当国王,只是楚郏敖这孩子不堪大用,要是留着他继续瞎折腾,我们楚国就要灭亡了。

这其实就是赤裸裸地实力展示:你不愿传位给我,我就自己抢。

楚国灭亡后哪怕只剩一人也要复仇(楚共王去世之后)(2)

楚灵王这个人非常强势,他不信感情,只信力量,而且他还不太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当楚灵王发现,某人或某事令他丢面子之后,立刻就要想办法找回场子。

比如在他继位三年之后,曾举办过一次会盟,除了邀请晋国之外,还有许多小国家受邀出席。

但晋国明确表态,自己不出席,那些和晋国走得近的小国自然也不敢出席,于是此次盟会到场的也就小猫三两只。

楚灵王怒了,他当众表示,要给那些胆敢无视楚国的国家一个教训。

结果呢?楚灵王的愤怒全部对着与会人员发作,还杀了一个级别较低的外国使臣。

当时,大臣伍举就劝楚灵王,您要发泄怒火,得冲着那些没来的国家发啊,这些国家肯来,证明跟我们是一条心,没必要对他们展示威严的,楚灵王不听。

楚灵王为什么会如此强势呢?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性格使然,但从客观环境来看,他的强势也是很有必要的。

楚灵王是怎么上位的?依靠强大武力从侄子手里抢过来的啊。

你楚灵王能这么玩,下面的几个弟弟就不能照搬照抄吗?要知道,在楚灵王杀侄子的时候,他的几个弟弟只是逃到了国外,避免被楚灵王斩草除根,但毕竟还没有死啊。

楚灵王拿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不断地保持张牙舞爪的态势,防止有人觊觎自己的宝座。

可在十三年之后的公元前529年,还是出事了。

楚灵王率军在外征战,他的三弟熊比、四弟熊皙和五弟熊弃疾带着外国军队回来,联手发动叛乱,杀死楚灵王的儿子,占领了都城,并发出诏令,宣布楚灵王为叛逆,要求他身边的士兵尽速回国。

当楚灵王听说首都被占,两个儿子被杀之后,哭得那叫一个惨啊,结果他手下人居然说,那么多人的儿子都被你杀了,现在有人杀了你的儿子,不是很公平吗?

这话一说,楚灵王立刻明白,连身边人都对自己冷嘲热讽,这盘棋恐怕翻不过来了,于是上吊自杀。

楚国灭亡后哪怕只剩一人也要复仇(楚共王去世之后)(3)

楚灵王死了,应该由谁继位呢?毕竟叛乱是三兄弟一起发动的。

熊比率先站出来,表示自己年长,应该继位,熊皙不甘示弱,认为自己功劳最大,是国王的最好人选。

熊弃疾没和他们争,他提前得到消息,楚灵王已经自杀,但他没有公布消息,而是派人偷偷散步谣言,说楚灵王率领大军回师,准备收拾三个弟弟。

熊比和熊皙一听,二哥要率大军杀回来了,我们还有活路吗?于是纷纷自杀。

就这样,熊弃疾在没有任何竞争者的前提下成功继位,史称楚平王。

熊比和熊皙的死因怪异无比,只因为一些谣言,连楚灵王的军队都没见到就纷纷自杀。如此脆弱的心理素质,可一点也不像叛乱者。

再者,楚灵王士兵溃散,纷纷逃回楚国可不是秘密,他们找几个士兵问问,不就真相大白了吗?又怎么会被如此低劣的谣言所欺骗呢?

只可惜相关史料太少,我们也很难说清楚,这其中有什么弯弯绕,只能昧着良心说一句:“楚平王这才是真正的天生王者啊!”

然而楚平王的宝座也并不安稳,没过多久,他就和自己的儿子爆发了内讧。

楚国灭亡后哪怕只剩一人也要复仇(楚共王去世之后)(4)

在“弭兵会盟”前后的那段时间里,为什么始终是晋国占据上风呢?

看完楚国如此纷乱的权力争夺,相信大家都有答案了。

然而楚国的内乱远不止于此,不止是王族,下面的公族也是为了利益斗成一团。

用楚国大臣的话来说就是:“晋国的人才不如楚国,但楚国的人才总是被排挤,然后被迫逃到晋国。”从而衍生出一个成语叫“楚才晋用”。

别看楚平王这位“天生王者”坐上了国王宝座,但他很快就和自己的儿子爆发了内讧。

也因为这件事,导致一个奇才被迫出走吴国,为楚国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楚国灭亡后哪怕只剩一人也要复仇(楚共王去世之后)(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