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2点46分,日本岛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随即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地震与海啸使得位于日本岛东部海岸的福岛核电站遭受重创,核电站的基础设施及核反应堆均受到严重损坏。

事故发生后,人们逐渐发现:

福岛核电站内部的灾害预防措施存在严重漏洞,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缺少足够的危险处置能力。同时,核电站主管人员及相关政府官员对于事故的处置也严重失误,致使事故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导致不该伤亡的人员大量伤亡,不该损失的财产大批损失。

更令人愤慨的是,核电站主管及政府官员一直想要掩盖事故真相,甚至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最终,纸包不住火。那群西装革履的岛国精英代表们无奈地走到媒体面前,面向摄像机,面对世界人民,挂着一脸的委屈,身躬90度,低三下四地喊着:斯米马赛!斯米马赛!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2)

完事之后,他们又“脸不红、心不跳”地把那些带着浓烈核辐射的海水,排向了太平洋,扔给了全世界。

他们以此来向世人表达这么一个意思:

我摊牌了,我整不了,我不管了,爱咋咋地!

海啸来了,“工匠们”都懵了,然后跑了

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及第二核电站坐落于日本福岛县(核电站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的产业之一),处于日本岛东海岸,面向太平洋。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3)

福岛核电站

2011年3月11日下午的时候,东边太平洋海底大陆板块发生地震,高达9级。

福岛第一核电站内部的工作人员们都感受到了剧烈的震颤。他们知道这是地震,一开始也算淡定,因为地震对于日本人来说算是家常便饭。

但是,这回的震感太强了,很多人被震得东倒西歪,很多办公室被震得七零八落。

所幸的是,大家都没事。不过,震感平复以后,很快响起了刺耳的警报。

这个警报声大家也很熟悉。因为以前组织安全逃生演练的时候,这个警报声经常响起。它的意思是:核反应堆即将发生严重事故。

所以,核电站里的人纷纷逃离现场。主要是那些办公人员和非核心工程技术人员(数千人之多)。

也有人留了下来,准备应对危机。主要是一些高管、负责人和接触核反应堆的那批技术人员(800多人)。

可是,由于当时震感太强,核电站的设施受损严重,最主要的就是电缆设施受损。于是,几乎整个厂房都停电了。

然后,应急电源启动,维持核反应堆的运转。此时,大家发现,核电站内部的6个核反应堆机组暂时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不过,有的反应堆已经开始自动启用冷却预防机制(自我保护,没毛病),有的因为冷却水循环系统受损,导致冷却水泄露,水位下降(赶紧处理,有的救)。

留下来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脑袋发懵,内心慌乱。

他们心里没底,因为之前经历的各种事故灾难演练,都没有这一次的情况严重。他们意识到:在核电站的危机处理预案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处理巨大海啸灾难的预案。

后来这些人经过商议,准备先把自动冷却系统关了,好好检查检查有没有什么泄露问题(尚可理解)。

领导同意了,并让他们赶快检查,然后修复冷却水泄露问题。

但不幸的是,地震不久之后,海啸冲了上来。外部工作人员见到海面上十几米高的水墙,吓得屁滚尿流。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4)

然后,外部人员通知了内部人员,说:海啸来啦,浪太高啦,顶不住啦!

再然后,核电站内部人心不稳,惊恐情绪迅速蔓延。那些本应该坚守岗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负责人,看到身边有人仓皇逃命,自己也害怕了。

于是,核反应堆的“安全维护者”们开始逃离岗位。

其实,他们知道:如果放着冷却系统受损的核反应堆不管不问,那么不久之后,核反应堆就会变成“不加水而直接干烧的电热水壶”。接着就是令人不敢想象的可怕事故(参考切尔诺贝利)。

但是,谁在乎呢?逃命要紧呐!

大部分人都跑了。之后,海水冲破防波堤和安全设施,冲进核电站,冲进核设施内部。

其实,还有一小部分人留在反应堆那里(有的是在尽责,有的可能就是被坑了),他们很快就被海水淹没,再也没有出来。

这部分人的努力也白费了。因为逃命的那些人,跑的时候几乎就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有一些核反应堆的安全门甚至都被敞开,为的就是方便他们逃命。而从那之后,掺杂着致命辐射的核废水,就是通过这些门“大摇大摆”地进进出出的。

核电站外面的人看到,最后一批逃出来的人面容惊恐,如临末日。他们向外面的人反复呼喊:“核电站完了!赶快逃命吧!”

的确,核电站“完了”。海水淹没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的所有反应堆机组,第一核电站的12台柴油发电机组(为反应堆供电运行)中只有1台免于淹没,第二核电站的9台柴油发电机组仅有3台未被淹没摧毁。

柴油机组不能运行,就意味着无法对核反应堆进行正常冷却。接下来,核反应堆就会一直“干烧”,最终融毁,并大量散发核辐射。

最后一批逃离核电站的那些人都明白这一点。

所以,不久之后,福田县周边的人发现,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忽然之间都在往外“搬家”,或者说是“逃难”。当地政府部门很纳闷:我们还没发布危险警告呢?他们怎么这么快就跑了?

原因很简单:福岛核电站的员工们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家属,让他们离这里越远越好!

所以,灾难根本瞒不住。很快,全世界都会知道!

首相来视察前线了,核电站也终于爆炸了

经过海水冲击之后的核反应堆机组纷纷熄火,核反应堆因此失去外部供电,冷却失灵,处于“干烧”状态,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物质。这些气体(氢气为主)充斥着反应堆所在的舱室,越积越浓,需要尽快进行“放泄”处理。否则,极易发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爆炸。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5)

面对危机,11日傍晚,东电高层、核电站相关负责人和政府高官组成了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全权指挥救灾工作。

虽然危机小组的领导们迅速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但他们一开始就犯了一些列的“愚蠢错误”。

愚蠢之一:搞不清楚究竟哪个反应堆处在最危险的状态。

因为核电站地域的余震不断,现场救援人员和技术人员难以近距离确认反应堆的具体情况。于是,危机小组的高官们就凭直觉和猜想来判断,认为第一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最危险,因为灾难发生前,2号反应堆的自动冷却系统没有正常运转。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6)

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之一

可惜,实情是:2号反应堆冷却系统正勉强运转。而1号反应堆的自动冷却系统在海啸到来之前,却被工作人员关闭了(前面有描写)。

最终,救援力量和重心被放在了错误的目标上。当他们发现救援重心错误的时候,已经晚了,并酿成了后来的爆炸事故。

愚蠢之二:盲目调度救援力量却最终白忙活一场。

由于核电站供电系统损坏,危机小组要求立即从外界调来应急电源车,为核电站的关键设施提供应急电源,尽快对核反应堆进行冷却。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电源车挤过公路上“逃难”的汹涌人流,终于在半夜12点到达核电站。

大家长舒一口气,以为得救了。结果不久之后,消息传来:电源车插口接头与核电站不匹配,电压也不匹配。

好家伙,白忙活了!

接着,核电站一位高管建议用外接电缆连接还能运转的发电机组,以此供电。

然后,经过一通命令,大家得到如下反馈:一是无法从外界调来足够长的电缆;二是核电站内部可用的备用电缆在仓库里放着,但钥匙找不到了;三是电源车有备用电缆,但长度不够。

听罢,危机小组的精英们差点急疯了。

愚蠢之三:首相来视察搞得领导小组指挥混乱

12日凌晨,领导小组紧张忙碌的时候,东京首相官邸传来消息说:菅直人首相决定前往核电站现场进行视察。

这一消息一下子让领导小组炸了锅。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核电站当前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如果首相到现场视察,遭遇了爆炸、余震、辐射伤害的话,那岂不是更要命。

为此,领导小组内部意见不一,矛盾对立。大家对首相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的问题争论不休,结果导致核电站现场的救援行动因为得不到确切命令而陷入了停顿。

原本被调来实施机械“放泄”的起重机不得不停止工作。而且,本来打算注入海水以冷却核反应堆的行动也被迫停止。

好不容易调集而来的救援机器和人力全都“歇菜”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就这样错过了!

最终,12日早上7点,菅直人首相乘坐的直升飞机降落在福岛核电站外。首相一来,立刻展现出对危机的关注。他反复询问现场政府负责人员当前的情况。当得知“放泄”工作还要4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时候,气得他当场骂人。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7)

菅直人

政府官员无奈地告诉首相:“没办法,人家东电公司说得用4个小时,咱管不了啊。”潜台词就是:东电作为日本最大的私营电力产业集团,掌握着全国的电力命脉,政府根本管不了他们。

然后,首相去了现场指挥中心所在的办公楼。在那里,他看见一群群工作人员和救援人员在走廊里东倒西歪地坐着或躺着,大多数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迟迟接收不到行动命令,只能在前一晚的极度疲惫中干等。而这,都要拜首相所赐!

此时,危机领导小组已经收到前方的最新消息:

1号反应堆已经在“干烧”状态下熔毁报废,核物质已经出现泄露!

堆芯熔毁,意味着将产生大量的易燃气体(氢气为主),再不尽快放泄,很容易产生爆炸。

菅直人首相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但是,身边的技术官员却安慰他说:放心吧首相,没事的!我们经过研究论证,不可能发生爆炸。

首相听罢,心里踏实了好多,并最终回到自己的官邸,远程操控和关注救灾进程。

危机领导小组恢复了正常,立即着手应对1号反应堆的状况。他们首先派出了“敢死队”,打算人工手动进行放泄。但因为辐射量太致命,导致一些人当场倒下(暂时无生命危险),不得已而停止。

随后,他们打算利用工程车辆在反应堆舱门上安装空气压缩机来进行放泄,但会比较耗时。

于是,从12日上午10点开始,一直折腾到到下午2点,监控人员发现1号反应堆舱内气压终于下降,似乎机械放泄起到了效果。大家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放了下去。

然而,1个小时之后,下午3点半,1号反应堆好像要故意作弄人们似的,突然发生剧烈爆炸!爆炸是易燃气体导致的,虽然不是所谓的“核爆炸”,但它确实导致了辐射物质开始泄露。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8)

首相懵了、领导小组的官员懵了、媒体乐了(流量)、老百姓害怕了、全世界开始吃瓜了。

民间开始担心会不会出现“核爆炸”,一时间人心惶惶。

政府赶紧出来解释:大家不要担心,这是氢气爆炸,不是核爆炸,伤不到人。

与此同时,政府抓紧对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居民的疏散工作。

这边东电跟政府“撕逼”,那边3个反应堆差点全部报废

此时的危机领导小组越来越焦头烂额(一部分平时耀武扬威衣冠楚楚的官员竟然崩溃痛哭)。一边是媒体对他们各种追着问、一边是首相对他们当初信誓旦旦的“决不爆炸的保证”大发雷霆。

更要命的是,从13日凌晨开始,由于危机领导小组缺乏冷静、意见不一,使得前方救灾工作再次耽搁,最终导致2号、3号、4号反应堆机组要么因为冷却系统能源耗尽,要么因为操作不当而纷纷处于干烧状态,气体大量产生,出现了舱内压力过大的预警。

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飙升!

无奈之下,领导小组下令对反应堆注入海水降温。但是,灾难其实已经挡不住了。

然而就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核电站的“掌柜东家”——东京电力公司——竟然提出了“错峰”供电的方案。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9)

东电的代表对政府表示:鉴于福岛核电站无法运转,日本关东地区(人口稠密)的供电无法满足需求,所以他们将要从14日开始错峰供电,也就是说,最近一段时间,关东地区的很多城市将出现“规律性停电”。

政府官员表示:那不行,时间太急了。你得先确保通知民众,让大家做好应对准备。比如医院那些插着管的病人,他们得有时间转移或者采取应对措施吧。

东电代表说:那我们不管,为了整体利益,有时候得做出点牺牲。

政府官员火了:有啥事能比人命重要吗?你们就不能先把商业用电或者工业用电量减一减,然后供给老百姓救急吗?哪怕一两天也行啊?

东电代表听了政府官员的话,理直气壮地说出了最“经典而欠揍”的反驳:那不行,我们的商业用电和工业用电供给的都是一些大客户,怎么能让他们停电呢?

政府官员当即拍桌子“问候”东电代表的十几代长辈,后者也不甘示弱,“正义凛然”地警告:“你们这些公务员不要太嚣张!”

你瞧,这就是私人企业掌控国家能源命脉的牛气的样子!

最后,迫于政府和媒体的压力,东电公司最终放弃了“错峰供电”的方案。但那些站出来反对该方案的官员,日后都被他们一一“寻仇报复”(菅直人首相也不例外)。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0)

菅直人

政府与东电“撕逼”的时候,核电站的危险却没有被很好的处理。

3月14日上午11点,当前方救灾人员还在灌海水的时候,3号反应堆机组发生爆炸!黑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虽然不大)!

老百姓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爆炸的场面,不由得回想起1945年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往事。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1)

政府发言人再次站出来,拼了命地解释:不是核爆炸,是氢气爆炸,没事的!

然后,他们再次扩大了核电站周边居民疏散的范围。

3月15日早上6点,坏消息再次光临危机领导小组办公室:2号机组内部发生爆炸,虽然爆炸没有延伸到外部,但舱内核物质已经泄露,辐射量非常致命。

紧接着,2个小时后,4号反应堆机组发生火灾,似乎无法控制。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2)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3)

自此,危机领导小组几乎要绝望和恐惧给整“麻木了”。

民间一片惶恐,有的媒体和民众甚至认为:核电站没救了,日本要完了!

不过还好,3月17日(灾难发生6天后),日本自卫队终于下场“干活”了。

自卫队的消防车和直升机开始通过陆、空两个方向往核电站反应堆所在的地方洒水、注水。

电视台赶紧大张旗鼓地转播自卫队官兵“英勇救援”的“感人场景”,仿佛危机即将解除,日本即将得救。

是啊,来迟了,总比不来要好吧。不过,早点来的话,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然而,自卫队的“浇水”行动,只不过是效果不大的“亡羊补牢”。因为1号和3号核反应堆都已经报废(干烧熔毁),2号和4号反应堆受损严重。最关键的是,辐射已经扩散。虽然用海水包裹住了它们,但是,将来这些含有超致命剂量辐射的海水,该怎么处理呢?(如今我们都知道他们是怎么处理的了)

3月20日,日本官方和主流媒体宣布:主要危机解除,供电即将恢复正常。

接着,20日-22日,核电站受损不严重的几个反应堆机组终于通了电。(冷却系统还无法使用,但很快就能逐渐供电了)

22日,美国“爸爸”宣布将要援助日本一些防护物资。

之后,救灾工作逐渐接近“平稳而漫长的尾声”。除了核电站内部的一片烟尘瓦砾之外,日本的股市也在之前的10天内“跳楼式”的下跌。

尽管经济遭受短时间的重创,需要慢慢地缓过来。但是,政府还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不能让东电公司倒下。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4)

由于此次核电站事故灾难的更多细节被公布于众,民众对于东电公司“防护懈怠”、“安保疏漏”、“救灾不利”、“唯利是图”的表现异常愤怒,民间声讨之势异常强烈。

但是,东电公司作为日本国内的核心能源企业,一旦他有问题,就意味着国内的电力供应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内部有很多人也“苦东电久已”,早就看不惯他们的蛮横猖狂。但是,官员们也很清楚,东电不能倒下,他到了,用电就成问题了。

于是,恨得牙根剧痒的政府官员们,还不得不站出来给东电公司争取资金,来让东电去重建核电站。

有人会问:东电既然是日本的核心能源企业,怎么还需要政府给他提供资金呢?他向全国卖电挣的钱难道不够用?

当然不够用,因为东电跟某个叫做“什么恒,什么大”的企业很像:外表看起来财大气粗,贼有钱。其实他的钱都是各种“债”。人家是用所谓的“杠杆工具”来玩那种“用债套钱”的把戏。

仅此而已。

所以,东电的态度很明确:让我修核电站?不好意思,我没钱。

于是,政府站出来,耐心地“劝导”东电:没事,你找银行去借嘛,就说是我让你去借的。(东电以前几乎从来不向日本的银行借钱,都是自己发行债券募资)

事情就是这样。不要觉得很荒唐,因为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国家比比皆是。习惯了就好了。

大家都知道危险早晚会来,但为了利益,却都装作不知道

最后,让我们再来“反思”一下福岛核电站危机到底可不可以避免。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5)

首先,基础设施老化?无所谓的。

福岛核电站出事之前,已经有40岁的年龄了。它当年也算是亚洲高技术工程的佼佼者。但是,毕竟40年了,活到21世纪,够久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40年间,核电站内部的各种基础设施很少接受检修。除了核反应堆等关键设施外,其他诸如厂房、电力、安保等基本设施,根本没有经过系统的检修或翻新。

核电站里面的老鼠都能告诉你:40年前它们祖宗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40年后差不多还是那样。

所以,地震海啸来的那天,为福岛第一核电站供电的变压器、断路器、输电线、送电塔等都遭受严重损失,导致无法从外部获得电力。而同样有着40年历史的核电站办公楼,除了没有塌,基本上也废了。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检修一下?答案也很简单:检修啥?40年一直都没啥事,有什么好修的?

其次,天灾无法预防?当然能预防。

客观地讲,福岛核电站的设施在40年间也经历过一些小面积的修修补补。毕竟,2011年的地震海啸并不是核电站第一次遭遇的此类自然灾害。

日本处在地震多发地带,年年有地震,月月有震感。核电站的基础设施在以往的地震灾害中也受到过一些损伤,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也因此受到过惩罚。但即便如此,最后核电站也仅仅是修修补补了一下,反正就是凑合着用。

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有些专家学者以及官员曾经不止一次向东电公司以及核电站负责人(福岛核电站隶属于东电公司)发出过警告,指出福岛核电站所处的位置是很容易遭受巨大地震和海啸的位置。

不过,一直以来,这里经受的地震震级都不算太高。核电站外围也筑起了10米高的防波堤。可以有效抵御5米左右高度的海啸。

但有远见的专家仍然认为东电做得不够,他们甚至拿历史上记载的“贞观地震”(公元869年)来作为佐证,表示福岛核电站所处的位置,极有可能遭遇10米以上高度的巨大海啸。这种海啸在冲击防波堤时,因受冲击力的影响,会瞬间增高,从而漫过10米的防波堤。到那时,核电站就会被淹没。

再后来,东电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也做过相关的实验评估,结果证实:福岛核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可能遭遇10米以上的巨大海啸的。

所以,东电的高管们收到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建立更可靠的防护措施,来抵御可能袭来的巨大海啸。

甚至,在2011年3月11日事故发生前4天,即3月7日,公司内部负责安全的部门就提交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核电站可能遭遇15米高的“恐怖海啸”。

然而,十多年时间里,一切预警、一切建议、一切劝说,全都没有得到东电高管的足够的回应。

为什么呢?因为利益。

2008年至2009年之间,东电公司相关部门与政府地质科学部门联合组织了一次地震模拟实验。结果与上面所说的一致,即福岛核电站有可能遭遇巨大地震和10米以上的巨大海啸。

但这一实验结果,却被东电高层及涉及其中的一部分政府官员给“捂住”了。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6)

他们向外界宣布:福岛核电站不会遭遇太大的地质灾害,当前的设施也足以应对这类灾害。

不过,东电公司高层也曾考虑采取一些防御措施,比如对各类关键设施进行不透水处理,防止它们被海水淹没以后停止运转。然而,这些措施仅仅停留在了讨论阶段,就不了了之了。

那时候,东电公司的高层正热衷于所谓的“钚热利用”方案。

所谓“钚热利用”,简单点说,就是一种可以极大提高核反应堆“供电”效率的便捷方案。对于电力供应是很有益的。

但是,该方案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的巨量辐射污染将很难处理(2011年的灾难就这么来了)。

对此,福岛县的一些地方官员当年极力反对推行“钚热利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福岛县知事佐藤荣佐久。

结果,佐藤很快就因为“涉嫌贪污腐败”而被逮捕。之后,“钚热利用”开始推行。东电公司也确实收到了实惠。

电力供应足了,东电公司及福岛核电站在日本的地位就更高更稳了。至于那些“灾害模拟实验”,还是别让大众知道为好。

既然没有“灾害模拟实验”,没有10米以上的海啸,那谁还会去花钱修建防护设施呢?

这么看来,福岛第核电站在2011年3月的地质灾害中遭受重创,并引发核泄漏,酿成严重的次生灾害,更像是一场”人祸”,而不单纯是”天灾”。

在那之后,日本政府、东电公司的负责人和发言人也多次站在媒体面前,“谦卑而惭愧”地向公众道歉。但是,核泄漏引发的次生灾害难以短时间消除,甚至以日本自身的能力来说,确实困难。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7)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8)

东电公司向媒体和民众鞠躬道歉

富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已经怂了。他们的“工匠精神”解决不了灾害带给老百姓的损失,也没法给世界人民一个合理的交代。

可这又能怪谁呢?

如今,日本政府下令把大量带有核辐射污染的海水排入太平洋,并声称这些海水“并无危害”。

到底有没有危害,其实大家都明白。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19)

福岛核电站熔堆(福岛核电站的堆芯熔毁)(20)

(本文内容参考自〔日〕大鹿靖明《堆芯熔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