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1)

从中国早期的大一统王朝秦汉,到中世纪巅峰时代的隋唐,都以关中地区起家,因此有着“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那么,关中地区起家的政权,在各个历史时代,分别凭借哪些优势战胜了在关东割据的对手?

秦汉两朝的帝王之基

按照混杂了定都关中政权、宣扬“天命所归”正统论的传统说法,关中地区的优势主要是两点:“沃野千里”和“四塞之国”。所谓沃野千里,主要是位于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土地丰饶,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能养育大量人口,足以作为割据一方甚至问鼎天下的资本。所谓的“四塞之国”,则是说进出关中主要有四条道路:

正东方向是从关中通往河洛平原的道路,被称为崤函道。战国秦孝公时代,秦国在这里设立了函谷关,其位置在随后数百年多次发生改变。随着黄河泥沙堆积,函谷关以北的河岸不断抬高,函谷关的险要地势遭到极大削弱,最终,关中政权把防御东边的关口向西迁移到了更贴近黄河的潼关。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2)

崤函古道示意图。来源/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截图

东南方向是从关中经蓝田、武关通往长江中游南阳盆地的路线。这条道路的兴起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和楚国的长期交往:春秋末年,秦军从这里出兵拯救过被吴国占领首都的楚国,战国中后期,楚军也沿着这条道路攻破武关后直逼咸阳近郊的蓝田,曾跟随伍子胥颠沛流离的楚国流亡贵族白公胜的后裔、秦国名将白起也从武关道终结了楚国对长江中游七百年的统治。可以说,这条道路从兴起之初,就见证了秦楚两国几百年的恩怨情仇。

除了函谷关和武关外,关中的西南方向通往蜀地方向,这里的散关相比前面两座关隘略不起眼。在西北方向,则在六盘山山脉有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萧关。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在四个方向上都有可以入侵的道路,需要依托关隘进行防守,简直堪称“四战之地”,比起四川盆地这样的地形,防守难度大了许多,为何秦朝和西汉时代的关中有着明显地利?

先看西南方向的散关,秦国和刘邦东出统一天下时,川蜀已经是后方。从更广阔的时间线看,这个方向对关中很难构成实质性威胁。历史上唯一从这里出发征服过关中的是刘邦。志在天下的刘邦深知从蜀地到汉中再转运关中的艰难,被封为汉中王后,他并没有入蜀,而是停在汉中的南郑,并在不久后以此为基地北上散关重返关中。他要面对的也不是早有准备的关中政权,而是被分割成三个小国的对手。西汉初年吕后时代的武都大地震,大大加剧了汉中到关中的运输难度,使得这个方向难以威胁关中。强如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也是走的散关,但始终受制于可怕的后勤条件,没能取得大的成果。南北朝时期,南梁最强盛时,梁将兰钦从刚分裂的北魏手里夺取汉中,但也没有动过继续从这里进攻在关中立足未稳的宇文泰的主意,可见这个方向难以对关中形成威胁。

战国中期前,西北方向对关中地区一直是个不小的威胁,最初,正是源源不断的蛮族从这个方向涌入,最终导致西周的垮台。但是,完成了共同抢劫西周的目标后,这些蛮族分裂成各种小势力,对后来崛起的秦国没有太大威胁,反而是秦国在西北方向的缓冲,直到秦吞灭义渠国,才开始和后来知名的匈奴等部族交界,并修建了萧关作为防御。这一期间北方游牧民族的组织程度低,冶炼水平差,也没有马镫等科技,充其量抢一把就走,最多算疥癣之疾,对关中没有真正的威胁。

关中最大的弱点位于今日山西的河东地区,这里的势力通过蒲坂、风陵渡等渡口很容易进入关中平原,对关中政权形成威胁。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初期的魏国,都通过山西向关中渗透,把秦国压制得苦不堪言。后世的李渊也从山西避开中原的混战轻取关中作为基业根本。秦国真正对关东地区形成地缘优势,是在战国中期在河东地区站稳脚跟之后。而刘邦的西汉东出时,统治河东的是个外来户魏王豹:魏国丧失河东一百多年了,项羽为了吞并魏国东部的优良领土,把河东地区封给“西魏王”魏豹。魏王豹人生地不熟,可谓势单力孤,后来更是在东边赵国陈馀侵略下自身难保。这让占领关中的刘邦能免受这个方向的威胁。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3)

刘邦控制的关中地区形势图。来源/纪录片《楚汉》截图

所以,战国末年的秦国和刘邦以关中为基地东进夺取天下时,的的确确有着极大的地缘优势和实力优势:

在地缘上,西南散关方向是自己的后方,西北萧关方向没有马镫、冶炼技术落后、没有统一政权的游牧民充其量不过是些流寇。堪称关中软肋的河东地区,在秦始皇东进时被秦国征服消化已久,在刘邦东进时属于毫无基础的外来户魏王豹,也没有威胁。在东南武关方向,秦始皇东进时这里已经被白起从楚国手中夺来半个世纪,而刘邦当初恰恰是从武关进入关中灭亡了秦国,因此他们也不用考虑这个方向受到威胁。所以,秦始皇和刘邦只要沿着函谷关东进就行了。

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渗透到关东许多地区,甚至连洛阳周边都成了秦国领土。剩下的关东地区却有着五个关系复杂的国家:除了楚国后期的势力主要在江淮流域,剩下的诸侯国都需要在关东有限的空间内尔虞我诈,直到被秦国各个击破。整体实力能和关中抗衡的河北地区,此时就有赵、燕、魏三国互相争夺。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加上巴蜀、河东、洛阳等地区的秦国,其军事动员能力和经济潜力已经远超关东任何一个国家。

至于刘邦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他的行动实在太迅速了:项羽还没来得及弑杀义帝,完全消化自封的“西楚国”,刘邦就成功统一了关中。项羽还在齐国游击战的泥潭中,刘邦就攻占了他的首都彭城。虽然项羽能创造彭城之战的奇迹,但此战后双方把战线稳固在成皋、荥阳一带时,刘邦的势力已经超越了秦始皇东进前的秦国,要对付的却是比战国六国根基更浅的各路诸侯。哪怕项羽,在丧失了巧取豪夺的韩地,魏国东部又被彭越的游击战糜烂,淮南地区的英布也倒向刘邦后,其实力还比不上战国后期的楚国。应该说,刘邦攻占彭城后已经奠定了对关东所有诸侯的优势,只是项羽超群的军事天赋,才能让楚汉战争拖延了这么久。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4)

刘邦兵分三路,进逼西楚。来源/纪录片《楚汉》截图

所以,战国末年的秦国和刘邦以关中为基地夺取天下,一方面是因为关中平原的经济体量和人力资源相对充裕,并且被整合在一个政权下。而关东四分五裂,体量上足以抗衡关中的华北更是分属多个互相敌视的政权,关中政权相对其中任何一个势力都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四塞之国”的关中,除了关东之外各个方向都没有强敌,尤其是萧关面对游牧民族的方向此时也算平静。堪称关中软肋的河东地区要么被吞并,要么属于没有根基的小割据政权,关中政权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向东经略,实现各个击破。正因如此,关中才能成为秦和西汉两朝帝王之基。

大分裂时代,关中如何实现以弱胜强

一般意义上的关东,主要分下面几个板块:

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这里一般是大分裂时代各方争夺的焦点,所以在分裂时代很难定都。北魏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迁都洛阳后,首都距离南朝边境太近了,和南朝的战争烈度加剧,消耗了国力。中原地区本身虽然富庶,其板块实力弱于关中,分裂时代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又太差,从这里起家较为成功的不过曹操和朱温两家,勉强算修成正果的只有曹操一人罢了。

河北地区的整体实力在关东各地最强。哪怕在战国时代,河北地区的整体实力已经不下于关中。但是战国后期的河北地区是赵、燕、魏三国互相争夺的舞台。到秦末逐鹿时,河北地区最主要的军阀张耳、陈馀更是大打内战,且不惜相继引入齐国、汉国等外界势力干涉,这个区域沦为其他势力角逐的战场。可见河北虽然强大,在战国到汉初时代,其区域整合难度远高于关中。

位于今日山西的河东地区,其西部是关中的软肋。从河东向南进入中原,或者向东进入河北,同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关中地区想要东出,首先必须在河东西部建立稳固的统治。而关东的势力从河东渡过黄河对关中威胁也很大。但河东本身的整体实力远不如关中或者河北,在汉朝之后又时常受到背后的北方游牧民族牵制,很难以此单独起家问鼎天下。

至于齐鲁、江淮等地区,这阶段在逐鹿中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边缘,很难成为最后的胜者。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5)

关东各板块位置示意图。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西汉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河北地区的整合难度实际是大大减小了,这就削弱了关中的优势。王莽统治末期的全国性大内战中,关中地区遭到了极为惨烈的破坏。以河北地区起家的汉光武帝刘秀,最终选择定都中原地区的洛阳,并以关东地区作为他统治的基本盘。关东豪强士大夫阶层支持下建立起的东汉政权,对于复兴关中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在他们看来,在西边能守住长安及其周边的三辅地区就足够了。

根据学者邢义田《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中所统计,在265个可以确认籍贯的东汉孝廉中,绝大部分孝廉都是关东的南阳、颍川、汝南、弘农等大郡的豪族,而且他们之间通过通婚、门生故吏等关系加强联系,形成了巨大而繁复的人脉网络。关东大族的这种关系网使得他们对其他地域集团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这阶段的关中不但没有了关东漕运的供养,而且汉朝和羌族的战争,也使得长安城周边的三辅地区遭到极大破坏。汉末董卓曾迁都长安,但是这次迁都未能让关中得到复兴,后来的李郭之乱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关中的衰落。长安也彻底降格为关中的区域中心城市。

从东汉大分裂到近四百年后全国再次长期统一,关中地区在和关东政权争夺北方霸权的斗争中只赢过两次: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光从帐面实力上看,这两次关东政权的实力都远强于关西:

前秦灭前燕后,得到的前燕人口多达999万。西汉中后期曾统计关中地区人口,结果为243万,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的统计此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为56.3万户272万人。前秦灭前燕时,即使算上其控制陇西、河东等地盘,人口也必然远低于前燕。一般认为灭前燕之前的前秦人口不会超过300万。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6)

前秦和前燕的对峙。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周灭北齐同样如此。隋文帝篡位的公元581年,距离北齐灭亡不过几年。根据当时的人口普查,官方掌握的户口大约460万户,共2900万人。其中,经历了灭国战乱的原北齐境内户籍人口大约2000万,而包含长江中上游等地区在内的原北周领土人口约900万。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7)

北周和北齐对峙局势图。来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关中何以实现以弱胜强?很简单,这两次都是暂时团结的关中击败了内讧的关东。从东汉王朝起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的关东士族,在这两次战争都放弃了对关东政权的支持。

前燕的核心地盘河北位于东汉以来士族门阀政治发达、文教兴盛的关东地区。前几任君主在位时,能整合宗室、士族的力量一致对外,实力远超前秦和东晋。但到前秦灭前燕之前,前燕的中央政权、宗室和豪强士族之间争夺户口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程度。宗室普遍拥有很大权力,代表国家出来清理隐户的军功高官都敢直接暗杀,同时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内斗。以慕容垂为代表的内斗失败方,则选择投奔敌国前秦当带路党。另一方面,前燕的兴盛离不开关东士族的合作,但是前燕清理隐户的尝试和宗室的内讧削弱了其对河北大族的控制。随着前燕逐渐丧失对拥有大量荫庇人口和坞堡的关东大族的控制,前燕的基层统治秩序在前秦入侵时已经基本崩溃。

所以,最初前秦军在边境上的试探性攻击很快发展成灭国之战。在潞川之战前燕中央政权的主力军队遭到惨败后,整个关东地区几乎是传檄而定。前秦军队甚至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来征服前燕各地,连慕容家族赖以起家的辽东老家都很快被前秦军偏师占领。

北齐灭亡前,内部的内讧程度和关东士族对北齐中央的离心程度不下于前燕末年。从高欢到高洋执政年代,东魏、北齐政权虽然因为逼走孝武帝元修失去了河东和洛阳周边部分士族的支持,但尚能有效平衡执政的高家、鲜卑军功贵族和关东汉人士族三股势力。但是高洋死后,高演发起的乾明政变中,以杨愔为代表的执政士族被宗室高演、高湛兄弟联合斛律金为代表的鲜卑保守派勋贵消灭。随后,高湛一系为了确保权力不被高澄、高洋两系夺回而大行佞幸政治,斛律光、高孝琬、高长恭等人相继被清洗。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8)

影视剧中的高演与高湛。来源/电视剧《陆贞传奇》截图

丧失了大部分关东士族支持,又在内讧和清洗中消灭了大量优秀的宗室和勋贵的北齐,此时的统治秩序比前燕末年更为混乱,自上而下都是一副亡国之相。北齐帐面实力虽然强大,中央政权真正能掌握的资源却未必比得上对手,而此时执政的高纬更是毫无人君之相。甚至此时最弱的南陈,都敢主动讨伐北齐,并且击败北齐军队夺占淮南地区。面对颇有军政才略和赌徒精神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齐被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9)

影视剧中的宇文邕。来源/电视剧《独孤天下》剧照

总之,在大分裂时代,关中的力量明显弱于关东,甚至比不上河北一地。前秦和北周两次以弱胜强,建立在前燕和北齐这两个关东政权无限内讧,又丧失了绝大部分关东士族支持的基础上。 

关陇集团的余晖

从北周灭北齐到唐朝前期,北周、隋、唐三个政权以关中起家,都有着明显的“关中本位”倾向。北周把大量新征服地区的平民强制迁移到关中,其中江陵城的毁灭更是堪称中国古代一大文化劫难。而到隋文帝杨坚篡位时,经历的最大挑战就是尉迟迥在关东起兵反抗。但是此时距离北周灭亡北齐不过三年,尉迟迥在关东影响力有限。虽然有一小部分投机分子参加了这次叛乱,但关东地区绝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对尉迟迥的起兵冷眼旁观,尉迟迥依靠的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占领军,而且他只能控制部分关东地区,北边幽州的于翼支持杨坚,让尉迟迥无法和北齐流亡势力或者突厥人直接协作。因此,尉迟迥的起兵很快以失败告终。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10)

影视剧中的尉迟迥。来源/电视剧《独孤天下》截图

杨坚是个阴毒的人,他在尉迟迥失败前就定下了借战争摧毁关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邺城的计划。得到他授意的韦孝宽借着镇压尉迟迥余部,在邺城周边大肆烧杀抢掠。伴随一个多月的烧杀和之后对城市的平毁,邺城这座几个世纪的超级大城彻底从史书上消失,之后在历史书上出现的邺城是在黄河南岸安阳的新城,且规模和影响力都断崖式下降。

同样是基于“关中本位”,杨坚还摧毁了并没有进行多大抵抗的六朝古都建康,这里是几百年来南朝的首都。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建康城遭受了灭顶之灾。按照隋书的记载:“平陈,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杨坚下令将建康城内所有地面建筑全部拆毁,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把这里夷为平地,随后开垦成田。《隋书·五行志下》记载道:“及陈亡,建康为墟。”对于这期间人民的反抗,杨坚派出以凶残著称的杨素进行镇压:“帝命平定日,男子悉斩,女妇赏征人,在阵免者从贱。”整个隋唐期间,南京地区基本默默无闻,区域核心地位被扬州取代。

华夏大地再度统一后,以关中发家的关陇集团,自然继续把长安作为首都。但是光从经济体量来看,关中本身的农业产出自给有余,但是供养宫廷人员和禁军这类消耗巨大的脱产人口力不从心,并不能满足作为大一统王朝首都的巨额需求。照西汉旧例,长安的朝廷可以依靠调发关东河南、河东、河北等地的财富以支撑关中的需求。虽然隋文帝时代为了提升关东向关中的漕运能力费了极大功夫,但却杯水车薪。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地区的旱灾引发了饥荒,隋文帝带领朝臣来到洛阳,并且让一部分百姓也到关东地区逃荒就食。从此,天子带着朝臣班子去洛阳“就食”的情景将频繁出现。

不久,隋炀帝把洛阳提升到首都的地位,并特意下诏书说:“关河重阻,无由自达。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在他统治后期甚至长期驻留长江流域的江都(扬州)。从这个角度看,随着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移动,政治中心的东移也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李渊能以关中为基地夺得天下,是因为关中的主力军队都在隋炀帝命令下到洛阳死磕李密,使得他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相对完整的关中。李渊以河东为基地夺取空虚的关中和巴蜀,并消灭了薛仁杲、李轨这两个西北小军阀后,掌握的资源已经达到北周灭北齐前的程度。而此时他要面对的关东,其四分五裂程度甚至超过了秦灭六国和刘邦统一天下两次。更要命的是,隋炀帝不惜代价和李密死磕争夺洛阳,最终几乎同归于尽,导致关东最精锐的军事资源基本都内耗掉了。李唐东进要对付敌人中的佼佼者,无非是窦建德以民变起家的军队,以及王世充险胜李密之后的残兵降卒,自然是不在话下。

同样以关陇集团为基本盘的李唐夺得天下后继续定都长安。由于唐朝继承了隋朝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并且着力改善漕运条件,可以从关东和逐渐兴起的江南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质供养,中央政府在关中仍然能有效的统治全国。甚至在河北全境陷落的安史之乱中,依靠江南在内全国各地漕运的财富支撑,唐朝政府仍然能顽强地挺过大劫,并存续一个半世纪。

在西周亡于犬戎后一千多年,除了唐初突厥最盛时,关中很少受到北边游牧民族威胁。但到安史之乱后,随着吐蕃的崛起,关中的地缘形势大大恶化。吐蕃人多次从关中北边入寇,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城。仆固怀恩之乱中,叛军和入侵的吐蕃回纥联军也是从这个方向威胁长安。可以说,“四塞之国”的关中只需防范关东方向的地缘优势至此彻底消失。唐末的黄巢之乱对关中再一次造成大规模破坏,长安城也在黄巢的烧杀抢掠下彻底衰落。

关中真的是天下之脊中原龙首吗(得关中者为何能够得天下)(11)

吐蕃与唐朝的军事冲突形势图。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关中从此丧失了问鼎天下的资格。到宋朝时,这里变成了西北对抗党项人和吐蕃诸部的前线区域,“得关中者得天下”则成为一个古老的传说,只停留在史书的缝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