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2、种群特征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3、种群密度: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①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 跳蝻的密度)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估计值: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② 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2)应用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4、出生率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5、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6、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1)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密度将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将较稳定

(3)衰退型:年老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种群密度将减少 意义:可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精选知识点精华版)(1)

7、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应用:利用信息激素(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雌雄个体,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8、种群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可分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 匀分布三类。

9、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10、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方法: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4)表现形式: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精确 曲线图: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11、“J”型、“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 (1)“J”型增长: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精选知识点精华版)(2)

建立模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 t 年后种 群数量 Nt=N 0λt λ:种群数量增长倍数,是个定值,增长率为 λ-1。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无 K 值。

(2)“S”型增长:

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 K 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左右保 持相对稳定,受种群密度制约。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12、环境容纳量( 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 值的应用:

(1)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K 值。

(2)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 天敌等),降低 K 值。K/2 值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 K/2 值处黄金开发点, 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 可实现“既有较大 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 K/2 值处(若达 K/2 值处,可导致该 有害生物成灾,如蝗虫的防控即是如此)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精选知识点精华版)(3)

1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 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14、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群丰富度,要用取样器取样法

15、优势种:群体中那种数量最多或数量虽不多但占面积却最大的主要成分。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乔木。

16、种间关系比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种群(精选知识点精华版)(4)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原因:陆生 →光照强度、温度;水生 →光、温度、 O2 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2)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 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1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 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9、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录:秃头侠分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