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宋廷众生相不定期回归,今天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是一个宋朝武将没死在保家卫国的边疆,死在文臣的口诛笔伐中的悲情故事,听上去颇为讽刺。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被逼”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宋太祖是不是被架着当皇帝咱是没看见,但后面他的一系列操作还是值得深思。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

成为天下第一人之后,赵匡胤开始担忧曾经和他一起从行伍走出来的好兄弟“有样学样”,他借着狗头军师赵普的“主意”杯酒释兵权,将天下兵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断了他们对天下的觊觎之心。

即便如此,赵匡胤还是不放心,他开始重用文人,逐渐确定了宋朝文人治国的国策,自此在武力开国的宋朝,武将们反倒抬不起头。

说起宋朝,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积贫、积弱,外交政策上能花钱解决的绝不上马拉弓,天天喊着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北宋却因此灭亡,这武力值让人汗颜。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2)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宋朝时,就会发现宋朝其实是一个养着众多兵马,且名将众多的王朝。宋朝有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杨家将,以及因为杨家将被丑化的名将潘美,还有宋朝武将第一家的曹家,就是那个出了宋仁宗曹皇后的曹家,曹皇后的祖父曹彬,伯父曹玮以及叔父们都是宋朝名将,可谓“家学渊源”!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宋代名将狄青,一个没有身家背景,真正从“基层”走出来的一代名将。狄青的历史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幕,最近一次应该是2020年备受争议的电视剧《清平乐》。

《清平乐》中狄青刚开始时,是军中小卒,且脸上有刺字。看过《水浒传》的小伙伴知道,这是宋朝时的一种“犯罪记录”,林冲脸上也有,所以狄青应该是因为罪行而被发配充军的。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3)

《宋史》记载,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属山西)。关于他入行伍之前的记载并不详细,但确实脸上有刺字。

狄青善骑射,最初隶属于骑御马直,为散直。宝元初年,李元昊造反,朝廷开始择士戍边,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使。

李元昊反了之后,建立了西夏,正是气焰嚣张时,面对勇猛的膝下将士,大宋的官兵大多畏怯。这也是宋朝武力积弱的原因,兵养了很多,军费支出了不少,却不勤练兵,养了一群怂包。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4)

狄青就是在宋朝和西夏的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当时他为先锋,《宋史》记载,作战四年,狄青大大小小历经二十五站,其中八次中流矢,骁勇异常。

正是因为这份胆识和谋虑,狄青屡立战功。即便如此,只要一听到西夏军队来了,他就立即迎战,不知道是不是战场上勇猛的人都一个装束,反正狄青面对敌人就像兰陵王一样披散着头发,带着铜面具,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

尹洙当时为经略判官,狄青和他见面之后谈论兵法,交谈甚欢。尹洙发现狄青善兵法,是个好苗子,便将其推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称他为“良将材也”。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5)

范仲淹和韩琦也都是爱惜人才的人,皆对狄青厚待,范仲淹更是教授狄青《左氏春秋》,提点狄青,“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是个胆大心细的人,经点拨之后,开始通读兵书,学习秦汉以来的兵法。

随着军功赫赫,狄青的仕途也逐渐坦荡。李元昊称臣,宋夏战争告一段落之后,狄青因此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

《宋史》对于狄青的这段时间总结颇为客观,“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史籍资料中并没有谈到狄青被刺字的原因,也有人说他是替兄顶罪,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一个面上有刺字的人上了宋廷,做了官,这让一向自诩风流,视脸面为生命的文臣们瞬间炸了锅,他们这些高雅之人怎么能和一个犯过事儿的人共事呢?!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6)

毕竟狄青立下了战功,这些文臣没有明着说,背后却是非议不断。面对狄青脸上的刺字,宋仁宗让他弄点药把字除了,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种恩典,显示了宋仁宗对于狄青的看重。

狄青指着自己脸上的刺字回禀宋仁宗:“自己要留着给世人看看,陛下因为军功才重用我,不问门第。臣之所以有今天,也是因为脸上这刺字才留在了军中,现在我还要留着它,激励军中更多的人为陛下效命”。

这一席话可算是说到宋仁宗的点上了,他那是以仁治天下,这不还慧眼识珠,给曾经犯错的下属一个改过自新,为国效命的机会吗?!于是,狄青再次升官,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7)

了解宋朝的小伙伴都知道,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它的掌管枢密使直接对管家负责,绝对和宰相是一个级别的。

狄青的枢密副使就是枢密院的二把手,等同于副宰相,就这待遇已经让朝中不少文臣对这个面上有刺字的赤佬眼红且不屑了。

在他们看来,不管狄青战功赫赫还是杀敌无数,都只是一个因罪入伍的卑微之人,站在朝堂之上已经是宋仁宗的仁慈和他们的风度,他们打心眼里是为狄青是不配做官,更不配做这个枢密副使的。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8)

宋仁宗皇祐中,广源州爆发“侬智高之乱”。起先宋廷君臣并未将此当回事,这是宋朝对于叛乱、战争的一贯态度,然而之后陷落,侬智高又破沿江九州,围困广州,使得岭外骚动,宋廷一片哗然。

宋仁宗先后派遣畋等安抚经南下制蛮事,却是久久无功,之后他有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还是无果,这可愁坏了宋仁宗。

早就在朝廷中待得快长毛的狄青上表表示愿意为君分忧,第二天他又进宫入对,豪气满满地对宋仁宗说道,“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9)

宋仁宗被他的豪言壮语所感染,随即决定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之后更是在垂拱殿设宴置酒为狄青送行。

这时,侬智高还占据邕州,宋廷的孙沔、余靖则在宾州,两军按兵不动中。狄青很快便总结分析了之前宋军战败的原因,蒋偕、张忠轻敌而死,之后士气大挫,于是狄青不让手下军士和侬智高硬碰硬。

当然还是有不听话以及自以为是的,之前就说过宋廷的鄙视链,狄青官大可就脸上那字,也够别人轻视他的,广西钤辖陈曙趁着狄青还没到的时候,就指挥八千人和侬智高斗了起来,最后就是大败。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0)

狄青听后,说道,“令之不齐,兵所以败”,然后就把手底下的人集合了起来,将之前不听话的按照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之后先他而来的孙沔、余靖等人也都老实了。

和之前一到广州就投入战争的宋军不同,狄青到了广州之后,先让大军休息十日,给侬智高造成了狄青胆小怕事的印象。

谁知第二日,狄青整顿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恶战之中,宋廷前锋孙节搏贼死山下,侬智高一方气焰又盛,孙沔等人脸都吓白了。

这时,狄青手执白旗率领骑兵,出其不意,大败侬智高,乘胜追击,愣是跑了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侬智高的伪官署也被其击杀五六十人,这一战重创侬智高,使其放火烧城遁去。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1)

天明之后,狄青率领大军入邕州城,大军在清理城内尸体时,发现有一人穿着龙袍,就都认为侬智高已经死了。

想着在京中的宋仁宗因为此人吃不好睡不好就都想将这一消息送到京城。此时,狄青却头脑特别清醒地说,“谁知道这是不是侬智高的诡计,我宁愿告诉官家这个人失踪了,也不能说他死了来邀功”,从这方面我们也能看出,狄青是一个严谨且公正的人。

狄青到底和别人有何不同,侬智高一战其实就已经见分晓了,个把月有余就解决了别人哼哧哼哧打了几年的胶着战争,此时的狄青即便是站在曾经教授他《左氏春秋》的范仲淹面前,那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成熟将领了。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2)

狄青回京之后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狄青回到京城之后,宋仁宗为了嘉奖他的功劳,让他官拜枢密使,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了高门大院不说,还恩荫了他的孩子。

两宋三百多年,很多人做过枢密使,像是我们熟悉的韩琦、富弼等人,然狄青却是唯一一位因为军功坐上枢密使一职的武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个脸上有刺字的赤佬做了枢密使,这真的是动了某些人的蛋糕,其实便是宋仁宗,心中也有一些东西动摇了。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3)

在狄青出发去两广时,宋仁宗为了快速解决侬智高的叛乱,第一次用武将为大帅,“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为的就是保护好狄青这个大将,赶快平息战乱。

很多小伙伴不解,打仗不用武将做大帅,难道还用文臣?!别说,宋朝行军打仗大帅就是文臣坐镇,为的就是防止武将们互相勾结,再来赵匡胤黄袍加身那一出。

虽然宋仁宗看似十分信任狄青,广南地区的兵权暂时由狄青调遣,内心却也不是毫无波澜。狄青平乱之后,当时的宰相的言行其实一定意义上就是宋仁宗所想,“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赶快论赏,拿回兵权,否则容易生事端。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4)

咱们看电视也好,读小说也罢,总觉得古代的皇帝有被迫害妄想症,一旦有个武将超能打,就是功高盖主,而狄青也是这样犯了宋仁宗的“忌讳”,说白了,侬智高一战后,宋仁宗内心对狄青已经有所顾忌。

这一段博弈其实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也有演绎,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狄青在西北为散官时受到了尹洙的重用,还将其推荐给了范仲淹和韩琦。

范仲淹和韩琦这对好友在和西夏的战争中是有分歧的,范仲淹对西夏态度谨慎,主张筑城打持久战,加强守备,让西夏军队无机可乘;韩琦确实等不了了,也有现实原因,毕竟大宋在西北边境屯兵众多,吃喝拉撒都是朝廷花银子,长久下去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便主张速战速决,这点和宋仁宗不谋而合。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5)

彼时,狄青还不是什么大官,甚至还卷进了军中大的财务官司,还好有“伯乐”尹洙的保护,也因此他对尹洙很是尊敬。

在于西夏的态度上,尹洙和韩琦想法一致,于是在尹洙的授意之下狄青“软禁”了两位筑城派的将军,而这在外人眼里无疑就是和他的恩师范仲淹站到了对立面。

在宋朝,在文臣眼里,啥最重要?!那肯定是气节,是脸面,一个靠着“反水”恩师上位,且靠着别人游说宋仁宗上位的刺字枢密使,根本就没脸啊,于是文臣们就开始了对狄青多维度、多层次的打击。

上文中我们就提及了,宋仁宗让狄青将脸上的刺字去掉,除了恩典之外,无疑也是对狄青卑微身份的一种在意,事实上这种在意不止宋仁宗,宋廷的大臣对狄青的敌意有一半来于此,就是韩琦等人也有此意。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6)

对于狄青,韩琦是他的伯乐,他也感受到了韩琦对他身份的不懈,他曾经也感慨自己就是打了胜仗,在韩大相公那里也是缺了个进士大的头衔 。

让一个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将军发出如此感慨,只能说当时众人对狄青的态度实在不公,以至于狄青在心底也开始质疑自己的出身。

彼时人们都认为狄青是骁勇异常,也确实为国立功,身上没啥大错,但其实有处处是错。朝堂之上,文臣们对狄青口诛笔伐,民间却是一片赞誉!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7)

狄青做枢密使的四年间,每每外出,将士们便会指着他互相称赞,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认可在当权者的眼中其实也是“功高盖主”的一种表现。

终于,“污水”一瓢一瓢开始向狄青泼来,《宋史》记载,谏官因为狄青家的狗长了犄角,甚至还数次发出光芒,便上奏要求将他调离京师,但是宋仁宗没有答复。

狗长犄角,还全身发光,只能说谏官和身后的利益集团为了将狄青赶出京师,脸面都不要了,是的,文人的脸面在这个时候一文不值。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8)

千万不要以为宋仁宗没有说什么就是对狄青的信任,此时的他恐怕期待着“倒青”的这把大火烧得更旺一些,且看上去还不是自己烧的。

京师发大水,狄青一家为了避水搬到了大相国寺,住进了佛殿,这样内外议论纷纷。朝廷因此免去了狄青枢密使的职位,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出知陈州。

大家千万别被那些头衔迷惑,那都是虚的,实的就是他出京了。狄青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武夫,任职枢密使的四年,他多少知道文臣们为什么不喜欢他,却看不明白宋仁宗对他的态度。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19)

狄青不明白那个不因自己脸上有刺字提拔自己的皇帝为什么对自己的态度开始摇摆。出京之前,文彦博为他解惑,点出了他功高盖主,被帝王所疑时,除了心灰意冷,他更多的是悲愤交加,甚至抱着必死的决心出京,他认为这一出京没有归期,必死!

朝廷一年多次都会派人到陈州看狄青,此时的狄青早就明白,这是官家和那帮文臣对自己的不信任。

出陈州第二年,狄青疽发髭,卒,年仅五十岁。宋仁宗为此十分悲痛,梨白猜想《清平乐》宋仁宗在狄青死后大声质问大臣们是否满意这个结果时,也是在问自己,是否满意了?将一个忠心自己,大宋的武将逼死了,满意了吗?!

宋朝宰相对狄青的评价(一个死在宋朝文臣嘴下的憋屈武将)(20)

这是宋仁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不是,从赵匡胤拥兵上位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宋王朝武将的命运,重文抑武的制度,当然也注定了宋朝在军事上“抬不起头”的局面。

自狄青之后,宋王朝再无武将出身的枢密使,狄青的悲剧同样无解,若干年后,一个叫作岳飞的人还不如他,他们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他们的悲剧早已经注定。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涑水记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