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楗第三

国学鬼谷子谋略全集(国学精粹鬼谷子)(1)

第二节:内楗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fú)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字面理解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所谓“内”就是献上言辞。所谓“楗”就是要把谋略牢牢的栓在心里。

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这里的内在本质规律就是“内”。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是有一定客观制约条件的,这里的客观制约条件就是“楗”。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才能认识和适应这些规律,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法则,万事万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

在人与人打交道的社会中,任何人都是可以结交的:或者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交,或者结为帮派朋友,或者因为财货结交,或者因为赏赐封地而结交。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别人的真实意图,无论出入、亲疏、去就、思求,都可以随心所欲,办成所有想办的事。就好像用蚨母(一种虫)血涂钱,可以引钱使归一样。

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出无障碍,入无先兆,独往独来,没有人可以阻挡。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鬼谷子阐述了一种切入事物内部的方法。

鬼谷子在后面的章节里阐述了,所谓“内”就是献上言辞;所谓“楗”就是要把谋略牢牢的栓在心里。

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这里的内在本质规律就是“内”。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是有一定客观制约条件的,这里的客观制约条件就是“楗”。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才能认识和适应这些规律,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法则,万事万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人都是可以结交的,关键是看看制约条件是什么。志同道合就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个制约条件下,志同道合的人就一定可以结交。酒肉美色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酒色之徒交朋友。金钱与奇货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贪财之人交朋友。土地田宅也是一种制约条件,在这种制约条件下,就可以与贪婪之人交朋友。

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别人的真实内心活动,了解了他的嗜好、他的欲望,就没有切入不进去的!无论出入、亲疏、去就、思求,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办成所有想办的事。出无障碍,入无先兆,独往独来,没有人可以阻挡。简直是“为所欲为”。

2、阴阳平衡法则

鬼谷子说:“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本质规律,这里的内在本质规律就是“内”。这些内在本质规律,都是有一定客观制约条件的,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会平衡,这里的客观制约条件就是“楗”。在客观制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才能适应这些规律,这是一个永远都不可改变的法则,万事万物都贯穿始末,不可违背。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正反两个方面”,中国人称之为“阴阳”。阴阳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止。这并不是说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不存在相互排斥,只是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在正常情况下表现不出来或表现不明显,人们难以观察到而已。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建立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若一方过于强盛,则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一般称为“制约太过”;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一般称为“制约不及”。如此则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

比方说:当一个人已经达到“顺其自然”境界的时候,“道德规范”对他是没有约束力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发自内心的顺乎“道德”,对他的约束来自他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是“道家”思想;当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还没有达到“顺其自然”境界的时候,他的“道德”行为界限来自于“道德规范”,做得越好道德越高尚,这就是“儒家”思想;当一个人,连“道德规范”都约束不了他的时候,法律就来限制他的行为了,只要他敢于超过这个界限,法律就会制裁他,逼迫他在法律范围内去行事,这就是“法家”思想。在同一个社会里,三种人都可以同时存在,只是制约他们行为的制约条件不同而已。

3、结以道德

鬼谷子说:“结以道德”这是最高境界的结交了,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在中国历史上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就是典型的“结以道德”。

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小白非常聪明,他趴在马背上装死,蒙骗了管仲。结果鲍叔牙和小白抢先回到了齐国。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历史上“结以道德”典型的例子还有“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奸臣当道,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抵抗黄巾军。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4、结以党友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朋党莫过于赵国和李斯沆瀣一气了。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界知道死讯。然而,围绕皇位继承的问题,李斯和赵高勾心斗角,最终联手策划了一场阴谋,而李斯也最终成了这场阴谋的牺牲品。

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宦官赵高极力想拥立胡亥,那样他就可以大权独掌。但李斯的存在让赵高有所顾忌,赵高想要胡亥继位没有李斯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赵高便千方百计的拉拢李斯。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他对李斯说:“皇帝临死前,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全由你我说了算,你意下如何?”李斯听后非常惶恐的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李斯的这句话对赵高是有所防范的,但赵高对李斯的弱点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李斯的要害,李斯最怕有人将他取而代之。一下子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李斯一见形势将危及自身的利益和性命,无奈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

于是,篡改遗诏的“好戏”上演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但后来被囚禁,服毒而死。

赵高一句“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一举就击垮了李斯的心里防线,从而使李斯不得不与自己沆瀣一气结成朋党。

5、结以财货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调遣了全国的军队,逼得越王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越之危亡已系于一发。勾践在万般无奈之中,只能卷甲求和。他派大夫文种作全权代表,入吴求和。由于伍子胥反对,求和谈判陷入难以缓解之僵局。越玉勾践得知求和不成,当即明告臣下,先杀自己妻、子,再烧毁王宫宝器,然后与吴师拼命“触战以死”。在这危急关头,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吴国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嫉能,与子胥同朝却志趣不合。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若能私下以财色结其欢心,使其言于吴王,则和议事成。”勾践一听不错,立刻派人在内宫挑选美女八名,连同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让文种暗中登门拜见伯嚭。

伯嚭起初听说文种求见,并没在意。可是当他的随从禀告他说文种是携重礼而来时,立即下令召见。等文种进到营中,将礼单呈上。当文种将一大批金光闪闪的宝器堆在他面前,再把八位花枝招展的美女唤上堂来时,伯嚭那鹰隼般贪锐的目光里,顿时溢满了痴迷、淫邪的喜色。伯嚭虽然内心欢喜,外表却又假装正经道:“越国旦暮且破,越国所有的财富还怕不全归属吴国吗?你们仅仅用这点礼物,休想收买我。”文种明白他贪心不足,便以攻为守道:“越兵虽败,但还存有几千精兵,仍可力战,即使战败,越国也会焚烧库藏,君臣投奔楚国,吴国又能得到什么呢?即使吴国得到越国的财富,大半也会收入王宫,太宰又能得到什么呢?”接着,文种又点明议和后对伯嚭的好处:“若和议事成,越王并非委身于吴王,而是委身于太宰。那么越国所有贡献,都先经过太宰,再进入王宫,那太宰就可独揽越国的财富了”。一席话说得伯嚭心满意足,于是以宾主之礼待文种。

大忠臣伍子胥万万没有想到,使这一幕求和谈判出现剧性逆转的,竟只是文种进献伯嚭的一批“宝器”和八位“美女”!

6、结以采邑

公元前三一三年,秦王派遣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来楚,安排他住在上等馆舍,并亲自接待。怀王问张仪说:“您来我们楚国有何贵干?”张仪对怀王说:“大王如果能够关闭边关与齐国断绝来往,我愿献上商於地区六百里的地方给楚国。秦王也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大王,秦、楚两国永远成为亲如兄弟的国家。这样一来,北面削弱齐国,西面有利于秦国,您看怎么样?”怀王非常高兴,采纳了张仪的意见。

群臣都为此向怀王贺喜,唯有陈轸向怀王表示哀悼。怀王发怒道:“我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六百里土地,这么大的喜事,你哭丧着脸干什么?”陈轸答道:“天下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呀!依我的看法,商於之地大王既不可能得到,齐、秦两国还会由此联合。齐、秦一联合,那楚国可就倒霉了!”怀王问道:“有什么根据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背后有齐国。现在楚国关闭边界与齐国绝交,那么楚国就会孤立无援。秦国怎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而奉送它六百里商於之地呢?张仪回到秦国后,必定会背叛大王。这样,楚国北与齐绝交,西面又有秦国之患,它们两国必定都会犯境了。大王不如表面上与齐绝交,暗中却与齐修好,然后派人随同张仪到秦。如果秦给了我们土地,再与齐绝交也不晚;如果不给我们土地,我们与齐暗中联合再作主张。”怀王不听。

怀王一面将楚国的相印授与张仪,一面关闭边界,与齐断交,并派一员将军随同张仪前往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到达秦国后,假装上车时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在家里躺了三个月没有上朝。

楚怀王听说此事后,还以为张仪嫌他与齐国绝交做得还不够坚决吧,便派勇士前往宋国,借宋国的符节进入齐境,大骂齐王。齐王那里吃得消这个。于是转而投靠秦国。

当秦与齐恢复邦交后,张仪才上朝,对楚国的使臣说:“我有六里封地,愿意献给你们大王。”使臣说道:“我受楚王之命,来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怎么是六里呢?”

使臣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陈轸说:“大王慢来。现在我们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反过来割地贿赂秦国,再与秦国联合攻齐。这样我们向秦国割出的土地,可从齐国取得补偿,大王的国土还可以保存。”怀王又不听,终于发兵派将军屈匄(gài)率领攻打秦国。结果遭到秦齐联军的攻打,大败而回。

7、为所欲为

鬼谷子说:“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鬼谷子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可以结交的,关键是要搞明白制约他心灵大门开启的条件什么。总之只要我们摸清了别人的真实内心活动,了解了他的嗜好、他的欲望,就没有切入不进去的!无论出入、亲疏、去就、思求,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办成所有想办的事。出无障碍,入无先兆,独往独来,没有人可以阻挡。简直是“为所欲为”。

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

鬼谷子说:“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苏代太明白范雎心里的那一点“小九九”了,所以,话不用多说,一句“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就胜过一万句了,范雎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苏代的旨意行事。

秦国吕不韦派张唐到燕国去。张唐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过赵国,赵国悬赏说:‘能抓到张唐,赏赐100 里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够去。”文信侯吕不韦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伺奉他的是个12岁的孩子,名叫甘罗。甘罗对吕不韦说:“让我去说服他,教他去赵国。”吕不韦大声斥责道:“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难道他会听小孩子的话?”甘罗不服气地说:“从前项橐7 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我要是请不动他,您再骂我也不晚!”吕不韦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见了张唐问:“将军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比谁大?”张唐说:“武安君南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边打败了燕国和赵国,每战必胜,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胜仗,夺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儿比得上他呢?”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的权力跟应侯范雎的权力比起来,哪个大呢?”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不愿意去,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上燕国当相国,将军却坚决不干,我还不知您将死在什么地方呢?”张唐慌忙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已准备出发去燕国,可他还有点怕赵国,请丞相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上赵国替他疏通疏通。”

不几天甘罗到了赵国。赵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国派来的外交官。甘罗问:“燕太子丹上秦国做人质,大王知道吗?”赵王说:“知道。”甘罗又问:“张唐去燕国当相国,大王知道吗?”赵王说:“也听说了。”甘罗说:“大王既然都听说了,就应当明白贵国所处的地位。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燕国对秦国信任的表现;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是秦国对燕国放心的标志。秦燕两国友好,就是为了夹击贵国,以扩展贵国河间一带地方。”“您还不如将靠近河间的五座城割让给秦国,我回去求求秦王,不让张唐去燕国,并送还燕太子,跟他们断绝友好关系,咱们两国结成友好邻邦。如此强大的赵国去收拾那样弱小的燕国,您所得到的哪里仅仅是失去的五座城呢?”赵王立即割让5 座城给秦国。于是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后来赵国攻打燕国,取得了上谷一带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让给了秦国。不久秦王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

甘罗小小年纪,人微言轻,但是他出言却能撼动吕不韦、张唐和赵王。正如鬼谷子所说:“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正因为甘罗每言必中要害,不由得他们不听。更难能可贵的是,甘罗的智慧不仅仅是说服人,他还可以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不仅要让别人听,还要让别人不得不照着去做,小小甘罗简直达到“为所欲为”的境界了。

高山流水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mò)”。就是说: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伯牙的成就来自其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他年轻时跟成连学琴三年,技巧已经掌握,就是达不到精妙的地步。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编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果然见到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他手里拿着一把斧头,地下放着一捆柴。

伯牙就高兴地请他到船舱中听琴。换好琴弦后,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感到很震惊:一个樵夫居然可以听出他弹琴的内涵!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采风回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点评

钟子期一语道破了俞伯牙弹奏乐曲的内涵,从而敲开了俞伯牙心灵的大门。正如鬼谷子所说:“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结交为鬼谷子所说的“结以道德”,是最高境界的结交。“高山流水觅知音”也就成了人们赞美高尚友谊的著名典故。

市场经济初期,很多不道德的商业行为,使得人们对商人的看法越来越不好,生产商品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对抗,“无奸不商”就是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仿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拉大了距离。

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提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它是一柄“双刃剑”,在约束儒商自身诚信经营、重义轻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儒商的信誉,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弘扬儒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缩短消费者和商人之间的距离。

庄子与惠施

惠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张仪为了破坏诸侯合纵联盟,离开了秦国,到魏国当宰相,张仪走马上任以后,首要任务就是排挤主张合纵的惠施。惠施离开魏国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

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哲学。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为了缅怀这位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一个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石木匠点头答应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点评

庄子对惠施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惠施活着的时候,他们两个经常争论得不可开交,仿佛他们是仇敌一般,而内心深处却对对方高度认同,意见不统一,不代表道德标准不一致,正如鬼谷子所说:“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庄子与惠施是因道德而结成朋友的。

看来结成朋友不一定要志向相同,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他们就是一对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各自都为各自不同的信仰而战。剑拔弩张、怒目而视,不代表他们内心深处不认同对方。双方受重伤以后,互相念叨的都是对方,因为他们的道德品质是一样的。看来鬼谷子的“结以道德”才是最高境界的结交。

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竞争不是坏事,没有竞争就等于没有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奔驰与宝马就是一对竞争对手,在他们的产品系列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竞争车型。奔驰C系列的车型就与宝马3系列的车型构成了竞争;奔驰E系的车型就与宝马5系的车型构成了竞争;奔驰S系的车型就与宝马7系的车型构成了竞争;奔驰把他的E系车加长了100多毫米,宝马也把他的5系车加长了100多毫米。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奔驰或者是没有宝马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鬼谷子说:“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奔驰与宝马他们存在竞争关系,但他们不是敌人,他们是“竞争伙伴”。这一点非常值得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们借鉴,不要把竞争企业当成不共戴天的敌人。企业的竞争伙伴也存在“结以道德”最高境界的结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