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到身,各自去扫;

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这是《水浒传》第17回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人在危急的时候,往往就只顾得上自己了,有时候为了顾自己,会不惜做一些损害别人的事。

最起码说这句谚语的人,就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这么想的,还不止一个人,而是两个虞候和十一个军汉。正在听这句谚语的人,是一个姓谢的老都管。

当时他们被人蒙翻后,刚可以开口说话,身子勉强可以爬起来。

聊到这里,熟悉《水浒传》的朋友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一出就是“智取生辰纲”的桥段。

当时,送给蔡京的十万贯生辰纲,已经被晁盖等人给劫走了。负责押送的杨志,也因为他们不听劝,着了别人的道,给气走了。

水浒传的名言语录(水浒传一句谚语)(1)

当这十四个人醒转过来,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

生辰纲被劫了,该怎么向梁中书交代?

基本上,这几个人没怎么犹豫,就都串通起来一口咬定,是杨志与强盗合伙,用蒙汗药把他们给蒙翻了,劫走了生辰纲。

虽然真实的情况是,杨志不但没让买酒喝,实际上连歇都不让歇。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一则是天气实在太热了,众人都只想着图凉快;二则是一旁还有个姓谢的老都管,一个劲儿地倚老卖老。

这可是蔡京府里的奶公,杨志不敢得罪。

可是当生辰纲真被劫了,杨志还被气走了以后,这几个人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了杨志头上,甚至不惜栽赃陷害。

理由就是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句谚语。

这就是人性的自私。

水浒传的名言语录(水浒传一句谚语)(2)

话说他们回去如此回复,梁中书会相信吗?

还别说,梁中书真就信了。实际上别说梁中书了,就是换了别的十个人,也有九个半会信。

这也是一种人性的自私。

就是当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对方怎么说怎么做,都觉得值得信任。可是当我们怀疑一个人的时候,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行为,却又成了怀疑的依据。

就拿杨志押送生辰纲这件事来说。

起初的时候,梁中书本来打算大张旗鼓,生辰纲装车上,派军汉押送。上面还要插旗子。可杨志说这样太显眼,容易让人惦记,倒不如假扮成客商。

当时梁中书信任杨志,听他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

可是当老都管跑回来,说杨志与强盗合伙,劫了生辰纲的时候,那他之前的那个提议,恰好就成了怀疑的理由。

因为客商被劫,与官军被劫,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事往往经不起推敲的原因,尤其是在事后,身边还有别有用心的人。

水浒传的名言语录(水浒传一句谚语)(3)

每个人的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

尤其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只会想着自己。而且在想问题考虑事情时,也大都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很少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更不要说他人的内心了。

所以,一个人若想在这个社会里,活得明白而洒脱,就不得不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本文为原创,欢迎点赞、评论并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