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2)围魏救赵,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其原文就两句“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在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三十六计全文和图解(三十六计2)(1)

其按语,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考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攻击敌军就好像治理流水一样,避开其锋锐之处,如同疏导洪流一样;虚弱处就取塞堵,比如修筑堤坝。所以齐国派田忌为将援救赵国之时,军师孙膑对田忌建议“要是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拍拳打;解开斗殴,不能参加搏击,避开势头捣击虚弱,形势自会转向顺利,赵都之为也就等于自然解决了”。

三十六计全文和图解(三十六计2)(2)

天京变乱之后,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武昌、汉阳失守,清军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并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其后,清军又克陷镇江等地,围困天京。

为了挽回危局,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浴血激战多年的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主将。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集结各部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共商解天京之围的计策,之后,陈、李率部会师合击江北大营,在浦口歼灭敌军1万余人,江北大营清军溃不成军,与此同时,陈玉成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全歼湘军精锐部队6000人与三河镇,鼓舞了受挫的士气。

三十六计全文和图解(三十六计2)(3)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形势好转,但江南大营仍在加紧围困天京。为从根本上解天京之围,洪仁开与李秀成商定了发兵攻打湖州、杭州,迫使清军营救,然后乘隙捣虚,回攻江南大营以解天京之围的策略,经洪秀全批准,由李秀成、李世贤两路大军实施。

1860年,李秀成出奇兵,由李世贤攻湖州,李秀成则率轻骑6000人,用清军旗帜衣帽伪装,直驱杭州,19日一举攻克,浙江巡抚罗遵殿自杀。这时江南大营果然中计,急调1万多人,由张玉良率领奔救杭州。3月24日,李秀成见敌人已到杭州,诱敌的目的达到,当晚从杭州撤兵,在建平回合各路将领。5月2日五路合攻江南大营,毁敌营50余座。当天,太平军歼敌几万人,江南大营清军被击溃,残部退至镇江。5月19日,太平军追第至丹阳,又歼敌万人,钦差大臣和春自杀,帮办大臣张国梁落水而死。至此,江南大营最后被铲除,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十六计全文和图解(三十六计2)(4)

太平军在天京被围的情况下,采取了“围魏救赵”的办法,以李秀成等部会攻杭州,迫敌撤围回救,疲于奔命,进而避实击虚,解天京之围,使太平天国后期在军囊一度出现转机。

文献参考——《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