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这句名言的重点应该是“亡秦必楚”。不过这老哥写史记的时候,也没说明“三户”的特指,他是省事了,可后世为了这句话却是争论不休。总结起来三个方面:

第一种说法:指地名,位于淅川县老城一带,历史上这里有楚国的三户城及古丹阳城,为楚先祖立国及先祖宗祠所在地。

第二种说法:指楚国立国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种说法:指三户人家,比喻力量小,决心大。

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过去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那时还没有无产阶级思想呢,就算现在还动不动讲个出身阶层,你还指望古人翻身农奴把歌唱。所以这个问题别纠结,要不然舍本逐末,司马迁这哥们都要郁闷地爬出来找人理论了。本来嘛,人家想说的是亡秦必楚,那为什么偏偏是楚呢?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1)

起因还是楚国那个倒霉的楚怀王,被骗到了秦国软禁了起来,最终客死于秦,梓棺返楚。这位怀王死得比较冤,楚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所以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范增曾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当然了这只是托辞,其余五国哪个有罪。再说了,春秋无义战,更何况战国呢,都是不分彼此罢了。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2)

选择楚,是因为秦末大部分的反叛都在楚境,而且有个重量级的人物也造反了,楚人项梁,他们家世代为楚将,项梁的父亲项燕更是楚国的名将。尤其是项燕,在楚国被灭楚王被俘之后,又另立昌平君为王,一直进行着反秦斗争,直到最后以身殉国,所以他在楚人心中的威望很高。项氏一族号召力是非常强大的,一方面是当时主要造反领军人物陈胜被他的司机杀死后,他部下另立的楚王也兵败身亡。此时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从田间地头搜寻到楚怀王一个叫心的孙子,立为楚王,也叫楚怀王。打出一手漂亮的感情牌,由此为自己树立了一面旗帜,威望大增,反秦大业都以此为方向。另外就是项羽的横空出世,秦始皇南巡到会稽山时,人群中看热闹的他,看的兴起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哥们儿的性情、胆魄可见一斑,那时他才二十三岁。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3)

大秦帝国到了秦二世手里已经风雨飘摇,幸好这紧要关头,糊涂的他难得做了个聪明的决定,起用章邯。此人确是个军事天才,杀陈胜于下城父,灭魏咎于临济,破项梁于定陶。齐王田儋和楚将项它(tuo)应魏咎之请来救援,共战章邯,结果呢?田儋战死,魏咎自杀。不幸的是,章邯不被赵高所容,更不幸的是他也因此遇到了项羽。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

也就是这定陶之战,项梁战死,章邯一鼓作气攻入赵境,赵王赵歇和张耳、陈馀逃入巨鹿城,并向楚频繁求援。楚怀王任命公子哥儿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兵救赵。宋义率部走到安阳,竟然按兵不动一停就是四十六天,美其名曰静观其变,如此危难之时,不理军事天天设宴饮酒。主将之命谁人敢违,若如此就没有后面的什么事了,可惜他面对的是项羽,回应的也很简单:一剑砍下了宋义的脑袋。看来有时简单直接却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5)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让项羽一战成名,也为我们贡献了两个成语,第一个“破釜沉舟”,项羽率楚军渡黄河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口粮,兼程北上,一到战场就与敌交手,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闲自焚,巨鹿解围。第二个“作壁上观”,当时前来救援的各路诸侯,在巨鹿城外建起的壁垒不下十余座,秦楚两军作战时,他们都“从壁上观”。这一战有多惨烈,楚军有多勇猛,从战后各路诸侯来拜见项羽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无不战战兢兢匍匐在地,只敢用膝盖着地跪行进入辕门。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6)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他的对手章邯是纠结的,胡亥龙颜大怒,谴责之令屡屡下达,想派人回咸阳解释,赵高却根本不见,尤其是赵高视他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帝国最后的两个希望,李斯已腰斩而死,章邯最终选择投降,终是回天无力。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7)

巨鹿之战,是项羽真正成为历史人物的起点之战。这一战,项羽当之无愧地成为诸侯联军的总司令,这一年,他二十五岁。历史的风云由他搅动,以后的一段时期这片天地任他叱咤纵横。但天下却不是他的,因为有一个人物悄然登场了,他曾经在咸阳服役的时候也看见过秦始皇,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大丈夫当如此也”。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形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8)

项羽为我们留下了四句成语,你知道其余两个是什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