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1)

仿巨然石法

巨然作山石,多用长条般的皴笔平列或交织而成,习见的一种是长披麻皴,多用在大片的山坡上,而体积较小的“矾头’则以较短的皴法和渲染来表现。

此皴笔以中锋为主(到元代以后,这类皴法都以侧锋为之,故枯薄起来,)下笔松浑自然、表现出土山的质感,与关仝挺劲的“钉头皴”不同。山石勾皴之后,用枯笔点苔,多作斗圆形、点点着实。苔点是自然山石中丛树,灌木和杂草之类的概括,它在绘画手法,上起着点晴提神的作用。自董源、巨然之后,点苔的方法被逐步运用,渐渐形成山水画“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

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2)

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山径曲折萦回,穿过树林深入重山之中。画树用点叶及针叶法,点、线笔墨间有拙意,树干大都笔直,而且一般高低,连一两株姿态稍特别者也没有。郭若熙(约活动于十一世纪中叶)评巨然云:“林木非其所长”可能即指此。其实该幅之树木所呈现的是纯化之美,宜整丛来欣赏,与一般作品近景常有数株姿美大树,或丛树中有杂木数种,强调变化之美,实相异其趣。

山峦略成锥体之状,有近、中景二层,属于主题所在,远景仅见缥渺之山头。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山石以披麻皴绘成,除矾头外,多属长披麻,笔笔沉著而带润泽之意。用墨浓强部分少,而淡处多。山石造型无特意追求雄伟或奇险之体势,画中无烟云之形状,但笔墨浓淡与景物虚实间,饶有烟云之气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无奇绝精巧之趣。郭若虚称巨然画云:“工画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米芾云:“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两家之评约已道出巨然的风貌、神韵。

董其昌在画幅上方的诗堂跋云:“观此图,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吴镇师承巨然,是为史实,但两者相去近四百年,风貌虽相近,而各有不同之时代特征,如吴镇受元代文人画潮影响,其线条或皴法,书法笔趣之意较浓,而〈层巖丛树〉用笔较有渲淡之处,“写”的意味尚不强。至于画树,吴镇受宋元画影响,其近景常有数棵略有姿态之大树,也与该幅异趣。

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3)

仿巨然树法图

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4)

仿巨然笔意,平远法

平远法要求平中见远,下图写行舟苍茫江上之景。史称巨然善写“水深密林”、“烟岚气象”,此图正是追仿其意的。图中带有波折的横划线条,表现沙洲和水波,是一种概括的手法,后人常有效法的。远山层层叠影,烟雾迷蒙,很有真实感,元人多拟之。

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5)

仿巨然笔意.高远法

此幅不论浓郁的丛林、高耸的峰峦,还是清澈的泉流、隐约的山道,皆可窥见巨然的风貌。图中笔调浑厚的披麻皴山石,正说明这里描绘的山峦是以土质为主的。山巅和“矾头”上的焦墨破笔点,簇簇落落,从空落下,更见精神,正是巨然的创造。高远法,实际上就是山峦林木的重叠法,或叫叠嶂法。需要注意的是通幅的气势和相互的照应。安排流泉、山路的方法,是一个好的传统,仿佛人体的血管,可以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

宋元小写意山水作品欣赏(僧-巨然真迹神品山水技法解析)(6)

《清晓》参照巨然法创作

《清晓》是从巨然画法中出新的,着力刻画清晓的意境。因为借用了巨然平远的章法和苍润浑厚的笔调(繁郁华滋的丛林、简淡苍茫的水坡),所以能够做到笔简而意深。简淡清新的远山结合了新法,而用疏落的苔点,与前景统一起来,所以并无生硬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