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2 03:39:1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6月以来,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访报道各族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光辉历程,留下一个个有故事的瞬间。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

8月29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木尔乡,乡党委书记地日史格夹在手机壳里的纸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地日史格每天都要攥在手里的一封“情书”。地日史格是土生土长的布拖县人,在基层工作15年了。“情书”写着的是当地贫困数据,包括4名彝族贫困家庭的收入情况。目前,全乡各村都有了特色产业,群众收入提高了,但那些仍未脱贫的村户是他心中不能放下的惦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孙方慧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2)

7月16日,山西大同天镇县,曹果花在自己易地搬迁的新居中向记者展示“'天镇保姆'金牌护理师”荣誉证书。

两年前,还是贫困户的曹果花在天镇县阳光职业培训学校学得育婴陪护技能。半年前,她在政府的帮助下从破旧的窑洞房搬进了崭新的两室一厅。如今,她在北京、大同等地找到保姆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彻底摆脱了贫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乔然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3)

8月28日,西藏林芝,62岁的村民久美站在苹果产业园内。谈起学会的苹果拉枝技术,他咧嘴笑起来。

林芝市巴宜区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一批农牧民发家致富,久美就是其中之一。他把家里的18.6亩土地租给了农牧公司,还在苹果产业园参加种植技术培训。现在他一天能挣150元,土地流转一年收入能达8万多元。(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越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4)

9月9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下堡村的扶贫车间门前,马金花(图右)告诉记者,她在这里每月能挣2000多元。

马金花家有4个孩子。以前她在家务农,丈夫则外出打工。2018年10月,下堡村闽宁东西协作扶贫车间的建立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马金花和本村30余名妇女一起,走进车间当上了“新工人”。她们中的许多人没上过学,连名字都不会写,现在不仅学技术,也开始识字学文化。她们加工的艾草沐浴包、艾灸贴等产品,远销福建、广东等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5)

8月26日,在松原市吉地大厦七楼——市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松原残联政务号直播间”内,一对姐妹花(左王思雨,右王晓丽)正与粉丝互动。

王思雨患有先天性脊柱裂,行动不便,自小很少接触外界。通过参加市残联举办的培训班,她不仅学会苏绣,还当上了主播,并与在培训班相识的王晓丽组成搭档,在残联免费提供的直播间内开启了网红生涯。“在这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让我们认识了很多粉丝,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的苏绣作品,未来这也会成为我们收入来源之一。”(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柳姗姗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6)

7月22日,在重庆两江新区礼嘉街道礼仁公园内,一位市民正与孩子自拍留念。

礼仁公园用地为典型“坡坎崖”山地地形,原始场地内存在大量高边坡、格构挡墙,最大高差在50米左右,曾是市民们避而远之的荒山,也是城市绿化的“秃斑”。自去年6月以来,这里经过大力绿化美化改造,不但景观焕然一新,还配建了休闲亭、特色健身步道等服务设施,成为周边居民们休憩观光的首选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逸萌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7)

8月29日,四川凉山布拖县布柳村的茭白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展示刚刚在田间采摘的优质茭白。

布拖县木尔乡以“农户 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在布柳村和草木村发展600亩茭白种植产业,年产值可达350万元。农户每年可享受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并获得年底收益的二次分红,村集体经济还可根据年产量获得每斤0.5元的收入。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8)

9月5日,甘肃省西和县兴隆镇王家梁中药材种植基地,药农们遇到暴雨。临近中午,他们在雨中泡方便面。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平均海拔1692米,年平均气温8.4℃,适宜种植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曾经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大多外出打工。随着田间水泥路的打通,加上专业合作社的兜底收购政策,村民们种药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目前,这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带动上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伟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9)

6月11日,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工作人员在地标前给一对情侣拍摄合影。

玫瑰谷曾是遍布盐碱地的落后山村,尽管毗邻旅游资源丰富的三亚亚龙湾,但村民却无暇欣赏旖旎美景,“看天吃饭”的日子十分难熬。2009年以来,当地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鼓励村民出租土地、种植玫瑰、发展产业。如今,玫瑰谷已经发展成为以“美丽·浪漫·爱”为主题的玫瑰文化特色小镇,周边农户也吃上了“旅游饭”。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0)

7月19日,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90后江西姑娘“演真”坐在自家酒馆,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

龙潭村依山傍水、古朴清幽,至今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福建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因发展滞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这里成了“空心村”。2017年,龙潭村启动“用文化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乡村”的文创项目,“演真”慕名而来。她租赁老宅,改造成民宿,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提升了旅游人气。(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丹青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1)

9月8日,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的“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实施基地,十几名群众正在给茶树锄草。

2018年7月15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与贵州沿河自治县中寨镇正式签订捐赠“安吉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1200亩的协议。如今,远道而来的茶苗已经长成小茶树,成了村民们的“金叶子”。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有了土地流转费用、务工收入等收益。(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群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2)

8月25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村民边巴坐在自己新盖的房子里吃着奶渣喝着酥油茶。

今年54岁的边巴25岁开始就外出打工,先后干过木工、焊工,是村里的技术能手。10年前,村里开始发展藏鸡养殖等产业,边巴靠着焊工技术,在村里就找到了好活儿干。如今他买了一大一小两台装载机、两台拖拉机,一天能挣五六百元,家里还盖上了新房。(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3)

9月9日,贵州省望谟县,小朋友们在Warm图书馆看书。

今年7月,Warm图书馆在望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平郎社区开馆。图书馆的名字Warm取“望谟”的谐音,也是“温暖”的意思,寓意“一座图书馆,温暖一座城”。该图书馆由中国移动贵州分公司捐资建设,委托大山小爱志愿者协会运营管理,是为搬迁社区的群众服务的一座社区图书馆,目前馆藏书籍约1.1万册。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摄)

农村小康路上的变化(走在小康路上)(14)

8月24日,西藏拉萨市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2年级1班,学生们领取书本,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这所学校是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森布日安置区的配套项目,目前在校小学生800多人,全部免去学杂费、书本费和食宿费。搬迁前,这些学生就读于那曲市双湖县和安多县,那里平均海拔达5000米,天气寒冷、氧气稀薄。搬迁后来到的森布日村海拔3500多米,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了,孩子们的上学条件也改善了。(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金梦 摄)

编辑:肖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