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1)

远眺,双树坪村青山如黛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2)

人们行走在吊桥上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3)

弯道之一“回头楦”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4)

新农村一角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5)

村庄分散在道路两侧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6)

崖壁上,山路十八弯,弯出山田和人家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7)

崖壁上,山路十八弯,弯出山田和人家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8)

美丽的河流

恩施最美土家寨(恩施土家文化集神奇)(9)

绝壁天河

这里一弯一景

从大隘口盘山而下,弯道依次为蛟洞弯、二隘口、九龙坡、孝义岭、绣房冲、窑塆、碉堡、横断岩、翻水凼、百果园、回头楦、瓦棚子、望呼台、火钳坡、五墓田、岩角头、滴水潭。你听听这些名字,里面一定很有故事吧!这里一弯一景,有古老传说、有历史遗迹、有自然景观,有人文轶事,弯道的四围,是村庄田园、是房舍场院、是小桥流水、是茂林修竹。

先说说蛟洞,蛟洞洞体宽阔高深,冬暖夏凉,可容百十来人。很久以前,该洞位于清太坪北上施南府、南下宜昌城的干道上,是来往行人、客商歇脚纳凉的绝好之处。传说某年夏季的一天,从施南府方向下来几个贩猪客商,赶着一群猪去宜昌贩卖,走到蛟洞里歇脚纳凉时,其中一头肥猪拱啄泥土时吃进一颗“蛟籽”后,口渴难忍,到处找水不能止其渴,便从狭窄的内洞口钻进去找水喝,客商们使出浑身解数叫唤那头猪,等了几个时辰猪也没出来,只好自认倒霉,悻悻地赶着余下的猪继续上路。刚走不远,忽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回头看到洪水从刚才歇脚纳凉的地方倾泻而出,轰隆隆向磨刀河奔腾而去。贩猪的客商们惊悸不已,庆幸这次福大命大,只丢了一头猪。此后,蛟洞由此得名。

据说现在,几乎每隔几年时间,在梅雨期间,这里会“起蛟”,会发一次大水,蛟洞连同它的传说被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记住了,也迷住了。

十八弯有个叫孝义岭的地方,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母子两人,有一天突发洪水,在田里劳作的儿子拼命奔回家,背起双目失明的老母就走。这时,洪水已经堵住了他们的出路。儿子救母的孝心感天动地,洪水在他们脚下一字儿排 开,洪水退去,老母的眼睛也奇迹般地复明了。为了纪念这个孝子,这个地方就叫孝义岭了。

绣房冲,古时候,当地大户人家为了开源节流,避免大量银钱外流,专门从外地请来绣娘为自己织的土布绣花增值,因绣花是一门高深的技术活,为了不被外人偷窥泄密,这户人家便在此地修建一座“绣房”,专供绣娘们工作、生活用,年长月久,人们便叫它为“绣房冲”了。

碉堡,古时候,当地土家族头领为防御外敌从南边入侵,在此地修筑了一个碉堡,一旦遇有敌情,便安排壮丁居高临下日夜扼守。后来,碉堡因无“敌情”而失去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民居拔地而起,但“碉堡”成了地名,流传了下来。

日前,笔者专门拜访了九龙坡下八旬老人谭元国,他详细讲述了亲眼见过的“碉堡”。碉堡是四方形的,顶上的盖子是四面水(每面都顺墙而盖,上面形成锥形状),远看就像一台轿子,四面墙上挖有窗孔,便于放哨人观察外面的动静。碉堡一直保存到上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时,政府将其划给当地没有房子的谭文达居住,谭文达在这里住过很多年,后来又搬进“石鼓洞”居住。

离开“十八弯”的最后一弯“滴水潭”,沿河岸直行两百米便来到了桥河石拱桥。清朝年间,当地大户谭大宣领头在河的西岸依山傍岩建造了一座石拱桥,再在河的东岸以18根一抱围圆的大椿木为梁,修起一座木质结构的凉桥,桥面以上立柱、架檩、钉椽、盖瓦,桥栏以内,用厚实木板铺成桥面,人行通道足有一丈来宽;两侧桥栏内离桥面三尺高的位置,各安装了三条长木枋为凳,方便行人在此歇脚、纳凉、避雨。如今,这里已被结构坚固的石拱桥取而代之了。

“老板村”的韵味

这个村庄叫双树坪村,因村里有两棵比肩生长的冲天油杉而得名。曾几何时,该村又被称为“老板村”。2009年统计显示,全村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60多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成长为懂经营、会管理的老板。该村资产在50万元以上45人,其中资产过500万元的老板8人,过千万元的有2人,全村每年仅务工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

富裕起来的大小老板们,借钱给相对贫困的家庭,让他们改造旧房屋,建造庭院和别墅,硬化入户道路,购买运输车辆,跨步进入小康生活。然后带领他们出去务工,再还上老板们给借的钱。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都难找啊,仿佛一夜之间,村中的高楼大厦林立起来了。

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务工,村子里除了留守妇女,就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了。为了让妇女们在家顶起半边天,安心赡养老人,抚育子女,老板们想得特别周到,拿出资金,先后建起文化活动广场、葡萄采摘园、休闲娱乐园,拉上光纤网络,婆婆媳妇们那个乐啊,那个喜啊,没得说,她们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精神。

富裕起来的村民十分注重家风文明的传承。长期在外务工的谭祖锦一直有一个梦想,在孝义岭修一个孝文化广场,建一座舍身救母的雕像,村民们看到雕像就知道怎样做一个孝道之人,希望把这种孝顺美德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下去。谭祖锦说,这些故事不能丢弃,等机会成熟了,他要把这个梦想实现。

2009年,因为基础条件好,民风淳朴,引领示范作用强,该村被纳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随后对村庄环境进行规划整治,对住房民居统一进行白墙、磁瓦、木格窗特色改造,短短两年时间,村庄大变模样,“老板村”更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了。

正如歌词唱的那样,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十八弯,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九连环,连出了土家人的珠宝滩。如今的双树坪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村民欢乐祥和,丰衣足食,家家户户住着别墅,弯弯拐拐的水泥道路连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富美的小山村让村民们津津乐道,也让外人刮目相看。

十八弯与“绝壁天河”相映成趣

双树坪村位于北纬30度,植被丰富,山高林密,四季皆有景致。一条溪流翻山越岭,涓涓不息,在村庄山脚汇入八百里清江。

这条河叫“磨刀河”。传说远古时候,巴人的先祖巴务相被推举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随着其势力的逐渐发展,巴氏廪君沿夷水(今清江)向东一路发展到盐阳(今盐井寺),征服了盐阳女部落,控制了这一地区。这个统一的大部族繁荣发展起来了,可衣食住行的困难也随之而来,原有的山洞不够住了,山上的野兽和植物也不够吃了。每天清晨,廪君带领族人用这条河流中的磨石将刀斧工具磨得锋利无比,然后上山,披荆斩棘,开辟安居乐业的住所。之后,先祖们将这条无名河流叫做“磨刀河”。

清太坪属全州的银杏大镇,这里生长着一棵千年古银杏,树龄超过3000年,树高40多米,直冲云霄,遮天蔽日,需要十多人才能合围抱住,被誉为全州的“银杏之王”,被省林业厅命名并挂牌保护。2016年10月,该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古树”之一,成为该镇的一张地理文化名片,省内外众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集神奇、秀美、原始、古朴于一体的双树坪村是一块神秘的处女地,她期待着各地人们前来探究和观光,也期待得到科学性的保护与开发,揭开她神奇又朦胧的面纱。

如今,与十八弯一河之隔的“绝壁天河”正在进行旅游大开发,即将被打造成“当代红色教育基地”和“当代红色旅游基地”,来此接受思想文化洗礼及旅游观光的人群必将络绎不绝。十八弯与“绝壁天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带给游客何止是游玩的乐趣,更是心灵的触动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