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最有名的五绝诗(诗家天子王昌龄二三事)(1)

送柴侍御--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唐朝诗人各种不同死法的文章,比如李白落水,卢照邻投河,王勃落海,杜甫逝于江上的小船中。孟浩然的死也能跟水扯上点关系,他患背疽,不遵医嘱,吃了一种叫查头鳊的鱼,病发而亡。韩愈自制伟哥,把自己吃没了,刘希夷被舅舅宋之问用土袋子压死,宋之问被皇帝赐死。

这些死法里,李白的死还算浪漫,写了一辈子水和月,最终在月下落水,魂归天上,没准到死手中还端着一杯酒。孟浩然死的最不值,贪一时口腹之欲,把自己吃没了,杜甫虽然也是吃死的,但他是饿久暴食,多少还能叫人同情些。

韩愈死的最无知,老了老了喜欢上了男女之事,自己不行就开始土法制药,拿硫磺喂公鸡,然后每天吃鸡,据说一开始确实有奇效,有兴趣、有同样困扰的朋友可以试试。卢照邻的死最解脱,他已经被病折磨得不成样子了。

今天要讲的王昌龄同学的死法同样不寻常,按照唐书的记载,他应该是在安史之乱时,从担任的龙标县尉上请假回乡照顾家人,结果超期了,没能及时回来销假,被上司刺史闾丘晓一怒之下杀了,时年59。郭子仪当年也曾因为请假超期被判死罪,幸好遇见李白,搭救了他,王昌龄不走运,没人搭救。历来都认为闾丘晓是出于嫉妒杀的他。不过无论如何,守时都是一种美德,不守时真的会害死自己的,请各位引以为戒。

闾丘晓自己也好不哪去,次年,节度使张镐约定闾丘晓合击宋州叛军,结果闾丘晓害怕吃败仗,足足晚了三天才出发,等张镐赶到时宋州已经陷落。张镐怒不可遏,下令杖杀闾丘晓。这时候的闾丘晓知道卖可怜了,请求饶命,说自己家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嗷嗷待哺,放过自己吧。张镐一句:我放过你,那王昌龄的父母又让谁来赡养呢,闾丘晓无言以对,只能服罪。也算是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最有名的五绝诗(诗家天子王昌龄二三事)(2)

那位说闾丘晓为什么嫉妒王昌龄呢,因为王昌龄确实才华很高,又没有背景,比较容易招人记恨下手。《全唐诗》收录王昌龄的诗不多,才181首,但是精品叠出,盛唐七绝诗四百七十二首,王昌龄独占七十四。后世认为在七绝诗上,王昌龄与李白的水平不相伯仲。“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比如这首出塞,绝对属于唐诗中精品的精品,如果在唐诗几万首中,选一首代表作,可能各花入各眼。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在七绝中选一首作为代表,那这首诗大概率会高票当选,该诗历来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从一轮明月照边关说起,又把这种意境推到久远的秦汉,再拉回到现实,说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人就这样为了保家卫国,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雄浑大气中暗含大唐盛世风范,同时又少了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凄凉之气。

唐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边塞诗,边塞诗人中以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为代表。这四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精品最多,除了《出塞》,《从军行七首》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从军行--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边塞诗在初唐四杰以后,陷入了短暂的平静,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始重新振作武略,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对外打了不少胜仗,文人圈掀起了从军热,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你在战场上出色,只要你还能够活着回来,那你一定能够建功立业。边塞诗就这么重新又活跃起来。

王昌龄最有名的五绝诗(诗家天子王昌龄二三事)(3)

王昌龄27岁前后漫游西北,对边塞生活有了实际的体验,他的大量边塞诗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从西北回来后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并顺利得中进士。那么他在27岁以前做什么呢?说来可能难以相信,他在学道。

一个人刚刚二十,正是青春热血时光,跑去学道,并不正常,我的理解是八成因为穷。有的人说不对啊,杜甫年纪轻轻不也跑去学道么?杜甫那不叫学道,叫求道,其实是跟在偶像李白的屁股后到处游山玩水,能跟偶像在一起,杜甫吃咸菜都愿意。王昌龄是学道,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唐朝对这种人一般都会有一些补贴。

一般来说学道的人通常也就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确实信仰,把这个当成一生的追求,再一个就是富贵人家,闲得蛋疼的,学道打发时间,装装高深。三就是穷得没出路了,混口饭吃。王昌龄明显不符合前两种情况,他出身低,就是农民出身,早年据说是一边种地养活自己一边学习。这点要感谢科举制度,没有科举王昌龄可能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王昌龄三十岁科举中进士,但是只得到了一个十分低微的官职,秘书省教书郎,大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职位,千年以后也有个人做过图书管理员,后来创造了一个新中国。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差距,王昌龄大概认为可能还是自己的证书拿得不够,于是七年后,他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再次高中,也真是牛人,有了双学位,官职终于出现了变动,出任汜水县尉,大致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其实还是个基层官员。

王昌龄性格豪爽,朋友众多。当时李林甫逐渐得势,经常打击张九龄,而张九龄跟王昌龄、王维交情都颇好。王维懂得观察形势,懂得闭嘴,还曾经给李林甫写过诗拍马屁,王昌龄则不然,他为张九龄出头,敢于仗义执言。李林甫一看,你既然这么仗义那我就送你去岭南蹲着吧,于是王昌龄就被贬到了岭南。王维晚年自己对自己评价不高,说德行有亏,也算是有自知。

去岭南上任的路上,王昌龄一路磨磨蹭蹭,走三天停两天,明显是有情绪,消极对抗组织安排。他走到洛阳各种理由逗留了半年才继续南下,到了岭南,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消极怠工非常容易授人以话柄,大家都说王昌龄变了,沉沦了,没有理想了。这时恰逢他的朋友辛渐离开北上,王昌龄为他送行并作诗一首,通过诗告诉大家,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最有名的五绝诗(诗家天子王昌龄二三事)(4)

王昌龄去岭南上任的路还是走快了,他要是再磨蹭半年大概就能得到赦令,不用去了,738年他被贬,739年就得到了赦令,在回京的路上,王昌龄先是半路遇见了李白,喝了一顿大酒,随后路过襄阳,顺便把襄阳的坐地户孟浩然给害死了(详见上篇文章)。

后人对王昌龄的仕途​有一句很恰当地评价:才高而职卑,他这辈子始终在基层打转。王昌龄自己也时常感叹​:“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意思是县级职位像绳子一样,把我拴住了​。

​ 从岭南回京城后不久他就被下放到地方,当起了江宁丞,相当于副县长职位,并且一干就是八年​。八年后组织部门一考核:“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行事大大咧咧,大嘴也管不住,直接把由他贬为龙标县尉(湖南怀化附近),官没升还降了​。从此官职再没变动,直到死​。

王昌龄是位创作多面手,擅长驾驭各种体裁,不仅边塞诗、送别诗有建树,宫体诗、闺怨诗树,甚至田园诗都很不错,你就说说还有什么诗他不能写的吧,要不怎么能被成为诗帝呢

春宫曲--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安史之乱打碎了大唐的盛世美梦​,也改变了广大诗人们的人生轨迹,李杜外逃,王维沦陷,张继南渡​,王昌龄更是把命丢了​。只有一个人是例外,安史之乱让本已是中晚年的他直接从八品小官直接封侯。他就是王昌龄的好友,同为边塞诗人的高适。下一篇我们来讲讲,高适是如何同李白从同床好基友变为反目成仇的故事​。喜欢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