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一个陪伴在君王身边的人,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说错话,也不能做错事。各朝代的大臣为了维护自己的乌纱帽,千古以来都是如此。
到了唐朝,突然有一个人不怕惹怒皇帝,冒着被杀的风险对皇帝直言,一辈子都在做皇帝的明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为了打皇帝的小算盘,临死之前留下一本册子,惹得皇帝找人挖了他的坟墓。
他留下的册子到底写了什么?皇帝为何看后如此生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皇帝看到册子
我们大家都知道,封建时期的历代历朝,都会设立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因此,皇帝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愿意听大臣谏言的皇帝越来越多。
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的上是从谏如流的课代表。在位期间不管言官说什么,从不反驳。
贞观四年,30岁的李世民为了娱乐消遣,突然下令让所有最好的工匠,全力翻新隋朝的洛阳宫殿,供自己出巡的时候住。
命令刚下达,一位叫张玄素的言官赶忙制止,他告诉李世民翻修这座宫殿劳民伤财,对国家没有任何意义,此举不妥。正当其他人担心皇帝生气的时候,李世民笑着接受了进言,收回自己的命令。
图片:言官张玄素向李世民进言剧照
这样的事情很快就从皇宫传到了民间,很多老百姓听到以后,纷纷夸赞李世民是明君。要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靠着杀死弟弟夺来的,名声实在不好,一直被人们指责。
如今听了别人的一句话,就被夸赞英明,李世民心里顿时非常高兴。
第二年,洛阳宫殿又有了一次翻新的机会,而且这次的设计明显比从前更豪华。快要收工的时候,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劝阻李世民不应该。如果是别的皇帝,两次翻新宫殿都被大臣制止,肯定面子上挂不住。
可李世民却非常高兴,对着言官戴胄说,你与我非亲非故,但你却如此正直,体恤国家,勇敢的站出来劝诫我,我要给你升官加爵位。
说罢赶忙命令工人,把快修好的的宫殿拆毁。史官见此,果断提笔记载:“戴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
图片:翻新洛阳宫殿剧照
一时间,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在讨论李世民的威武,从此以后,李世民再也不是为了皇位,惨无人道的昏君,而是喜欢参考大臣言论,反思自己不足的明君。
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光辉,只要是言官说的话,只要是没有说错,再难听李世民都愿意接受。
很快,这位皇帝就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那就是魏征。在魏征的口中,李世民总是能听到自己最准确的缺点,得到最真实的自己。和其他人不同,魏征与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非君臣。
唐朝的言官那么多,魏征之所以被所有人记住,完全是因为胆识。一次上朝,魏征居然怒气冲冲地当着百官的面,直接怼了皇帝一句,吓得全身直冒冷汗。
可没想到的是,李世民不仅听从了他的谏言,哈哈大笑,还特意重重赏赐了他。从此以后,百姓都爱称赞他仁厚礼贤。
图片:李世民的镜子魏征剧照
但很多热爱历史的人都知道,表面上魏征对皇帝的进谏很严厉,但其实,他的话只不过是虚词,非常假大空,而且总在关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看似是对李世民不满,刻意训斥,但其实都是说一些皇帝要沉稳,皇帝要任贤,皇帝要戒奢之类的废话。这样的话既能帮李世民征得美名,又无足轻重,对皇帝没什么重大影响。
所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互动”也不知不觉越来越多。
每当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发表意见的时候,魏征就会悄悄躲起来,想办法推辞。晚年的唐太宗最心烦的就是立太子的问题,皇帝喜欢李泰,但群臣只支持立嫡立长,纷纷拥护太子李承乾。
为了顺应大臣们的心意,李世民决定派魏征当太子的师傅。
魏征知道,每朝立储都是大事,如果自己的谏言不合理,就会背负骂名。所以聪明的他干脆装病,谎称自己年纪大,教导不了太子。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这一次并不愿配合他演戏,强迫他做了大儿子的老师。
图片:太子李承乾剧照
魏征被迫答应皇帝以后,转头就对他提了一个要求。他希望皇帝能够答应他,让自己做一个世代享受荣华,成全皇帝美名的良臣。
虽然做忠臣有自己的美名,但最后的下场都是被皇帝杀掉。要想让我给太子做老师,这要保证我良臣的地位。李世民听到这种威胁自己的话,非常不高兴,作为皇帝,被人指着鼻子谈条件,实在是有失威严。
但他没想到的是,狡猾的魏征还给自己留了另一条后路。他把自己所有的奏折都做了备份,整理出了一份小册子,交给了当时的史官褚遂良。
按照当时的历史,史官会将他的奏折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魏征这么做,为的就是让后世知道他的美名。
图片:不高兴的李世民剧照
魏征死后,太子造反作乱,被李世民镇压。想到魏征曾是太子的老师,李世民非常生气,决心翻出他整理的册子。很快,魏征算计皇帝,在背后留下来的小算盘就被看破。
李世民大怒,命人挖了魏征的坟墓,亲手推倒墓前的碑文。
李世民作为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为了唐朝蒸蒸日上做出过许多努力。一生更是从谏如流,不管言官说出再过分的话,从未和他们翻脸。这一次,魏征专门留下小册子,保全自己的名声,实在是太过分了!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新说团队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