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昆冈

上海有山吗?经常会被问到这一问题。在老一辈上海人嘴里,上海有两座“山”,一个叫铁臂山,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长风公园用挖湖的泥土堆砌而成的小丘;另一个叫猪头三,吴方言中用于调侃没头脑的人。

上海有山,远在大跃进年代,为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把当时江浙两省的松江、金山等地划归上海,上海便有了山。在松江区有一串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丘,点缀在平坦开阔的田野之间,星星点点,那便是松郡九峰。

逶迤的九峰泛指连绵其间的十余座山峦,在岁月的演进中对它的命名经常会有变动,有的因采石夷平而不复存在。如今,小昆山、横山、天马山、辰山、佘山、凤凰山等构成了九峰的主干。仁者乐山,徒步九峰就从西南端的小昆山开始。

沿着山体围墙前行,转角处可见“登山好”石刻字样,路面渐成上坡态势,走不多远便是小昆山园的山门。正午刚过,丽日当空,和风慵懒,门可罗雀。售票处不能接受移动支付,让已不习惯使用现金的人种稍感不便。门票便宜,只收六元钱,似乎在告诉游人期望值不要太高。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1)

小昆山园

进门后有两条山道,先选择右手处拾阶而上。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于身心处立刻有暂脱尘嚣的惬意,也许是太多的拥挤疲倦了人的目力,也许是大量的信息麻木了人的神经,在前不见行人后不见来者的山路上踽行,思维仿佛充值到满格的状态,兴奋莫名。但拿出手机,发现信号强烈,其实也没有远离喧闹,看来人是只要能感受一点阳光就会灿烂的。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2)

小昆山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昆山的仙是二陆兄弟,陆机和陆云。陆兄陆弟身世显赫,老爸陆抗,《三国演义》中东吴最后一位名将,爷爷陆逊的名气就更响了,在刀光剑影的乱世纷争中,他书生挂帅,羽扇御敌,夷陵猇亭之役,火烧连营,把御驾亲征的疑似皇叔刘备打回原形,从而巩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先辈出将入相,对三代儿孙也不一定全是好事,古有云,富贵不过三代。陆机、陆云出生之时,爷爷早已去世,老爸是东吴股肱,日理万机,很少有时间陪伴兄弟们成长,而陆机、陆云因远离嫡长,暂没有承嗣的重任,但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们有着优秀的基因,禀赋天授,传说中的陆机“天才绮练,文藻之美独冠于时(《三国志》)”,陆云“亦善属文”, 兄弟二人以文才诗情闻名当时。

可惜生不逢时,陆机陆云兄弟十三、四岁那年,他们的老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仅仅又过六年,公元280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东吴投降了。屋漏偏逢连阴雨,家碎了国也破了,昔日的娇宠变成了前朝的遗民,还不到二十岁的兄弟二人选择了结庐隐居的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学子大都以此为己任。陆氏兄弟退居山林,开始了十年苦读,苦读的主要场所就在小昆山的二陆草堂。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3)

二陆草堂

沿着石阶行不多远,便可见山腰的树丛掩隐几进楼房,这便是传说中的草堂。当然此时草堂都是水泥建筑,取其意到不必较真。草堂门匾上书“太康之英”四个大字。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4)

二陆草堂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闭门读书十年的陆家兄弟终于耐不住寂寞,书中读到的理论要有用武之地,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兄弟二人来到京城洛阳,加入到“洛漂”一族,没想到马上得到时任太常卿张华的赏识,这位老头善于宣传,他给出的广告词是“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也就是说晋灭东吴统一天下最大的收获是得到陆机、陆云这两个人才。捧到这种高度很少有人会不打飘,兄弟二人先后陷于权贵门中,成为王公贵胄的网罗对象。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5)

二陆草堂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悦己者能感觉到,对知已者难琢磨透。二陆兄弟面临选择的烦恼,这么多姓司马的王,到底辅佐哪一个。其实哪一个都不是好鸟,历史上发生在这一段的故事叫八王之乱,亲戚相残一点也不亚于阶级斗争。陆机跟随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挟天子(傻惠帝)拒诸侯,结果陆机承担战败的责任,被灭族。陆云也同年遇难。

一直为二陆的悲情人生扼腕叹息,啸居山林伴万卷诗书也是很好的人生体验,他们大可仿效竹林前辈,独坐幽篁,用俯瞰的视角去笑傲江湖,从而保持自己完美的人格,政治有风险,当官需谨慎,何必去趟乱世的混水?问题的关键是当时的二陆太年轻,他们正处在仰天长啸出门去的年龄,接受的又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始终想着兼济天下,所以身在山林,心在庙堂。二陆入仕后,已有很多南方名士看破时局,纷纷劝他们回乡,有个叫张季鹰的老乡还创造了一个成语叫“莼鲈之思”,西风一起,想起了家乡的莼羹鲈脍,美味馋得不行了,于是官也不做了,快回家喝鱼汤吧。可惜的是二陆难以看破,被政治的血腥抹盖了精神的光辉。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6)

平复帖

二陆草堂陈列着陆机《平复帖》复制品,真迹被故宫博物院收藏。陆机的草书《平复帖》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写于麻纸之上的微绿墨迹,秃笔枯锋,质朴古雅,它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信札,九行八十四字,前八字为“彦先羸瘵,恐难平复”,故把此帖命名为《平复帖》。《平复帖》被认定为陆机真迹后,一直被名人名家代代传承,宋代入宣和内府,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辛亥革命后清室沦落,恭亲王的后人为筹集亲丧费用待价而沽,被张伯驹巨金购得。抗战时期张携家入秦,将帖缝入衣被,力保国宝不失。上世纪五十年代,张伯驹将《平复帖》捐献给故宫,还珠于民,与国共享。

《平复帖》因写得苟草,又完全是当时习惯,后人解读已难,但也正因为其难,才会引来历朝历代的人去破解、去释文,且至今难获一致。但《平复帖》玄真并不是它的文字内容,而是它轻松自如、信手拈来的笔意,它横短纵长、弧形欹斜的笔势,它俯仰有序、宛如入木的笔力。这就好比金庸小说《侠客行》所描写的,那么多武林高手在侠客岛洞窟里解读李白的“侠客行”诗文,企图从诗的内容中破译绝世武功,孰不知神功是被目不识丁的少年从笔法上破解的。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7)

小昆山园

走出草堂,继续拾阶而上,行不多远,便接近五十多米高的小昆山山顶,山顶建有一座凉亭,取名华亭。在华亭面前不可不有敬意,这倒不是亭子建得好,而是华亭这一称谓,可以说,它是上海这片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行政地名,是松江的古称,是上海之根。公元219年,陆逊协助吕蒙抗击关羽有功,被孙权封为华亭侯,虽然只是郡县乡亭里最小的封赏,但华亭的名字载入了历史。当陆机、陆云兄弟在山林读书时,经常会到山顶放鹤。所以陆机在受刑时的悲叹是:“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陆机没再能听到家乡的鹤鸣声,一千七百年后的登山游人也看不见鹤去鹤来。极目远眺,已是高屋新楼、车水马龙,换了日月,换了人间。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8)

华亭

下山道上,有两只草狗盘踞道路中央,丝毫不理会过往的行人,有道是好狗不挡道,看来它们并不想做好狗。由此想到陆机是养过好狗的,那条著名的狗名叫“黄耳”。前不久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一道题就考到黄耳。相传陆机在洛阳为官,好久没有收到家乡来信,便对他养的狗黄耳说:“你能带封信回老家吗?”没想到黄耳开心地摇着尾巴。陆机试着把装在竹筒中的书信绑在狗的脖子上,狗便窜出家门,一路逢山翻山,遇河过河,也不知它是用什么办法渡过长江的,反正回到了故乡,把陆机的书信传达到家人,还给陆机带回家乡亲人的回信。这就叫“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养狗如此,夫复何求。

昆山玉峰山形成原因历史(松江小昆山玉出昆冈)(9)

小昆山园

由小昆山而生发怀古怀人的幽思久久难以遣回,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一片冰心一把壶,一方水土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