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又称故宫,是明、清两代沿袭的皇家宫殿,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1925年,身为皇家居所的紫禁城首次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紫禁城彻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北京游客必去的观光景点。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1)

(故宫博物院)

时至今日,紫禁城对大部分平民而言,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但鲜为人知的是,今天的紫禁城仍有部分未对游客进行开放的地方——那就是紫禁城的“冷宫”。

那么,紫禁城冷宫至今仍未对外开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这背后究竟又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神秘的紫禁城“冷宫”

紫禁城冷宫,究竟在哪里?

冷宫,通常是指皇宫中君主安置失宠妃嫔、皇子的地方。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将某某皇妃“打入冷宫”的情节。

电视剧《甄嬛传》是这样描述冷宫的:“数不清的细小灰尘迎面扑来,在浅金的日光下张牙舞爪地飞舞……破旧的屋檐下滴答着残留的雨水,空气中有着淡淡的,挥之不去的腐臭和潮湿的霉味。”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2)

(《甄嬛传》中的冷宫)

《甄嬛传》中短短的一句话,便将冷宫清幽、阴僻的氛围刻画得入木三分。影视剧中描摹生动的文字,可能使观众朋友们因此更加坚信紫禁城中“冷宫”的存在。

然而事实上,紫禁城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给冷宫留下过明确的位置:明朝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城为蓝本,修筑北京皇城,即后来的紫禁城。常言道,皇帝的生活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紫荆城的设计蓝本中,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被合称为“三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被合成为“六院”。“三宫”、“六院”当中,并没有挂牌被称作“冷宫”的宫殿。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3)

据《明史》和《清史稿》记载,在紫禁城基本完工后,历代帝王也并未在城内增加挂牌有“冷宫”二字的宫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冷宫”一词更像是民间小说杜撰的产物。譬如在明朝年间成书的《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中记载:“且说申侯在城内,见宫中火起,忙引本国之兵入宫,一路扑灭。先将申后放出冷宫。”

在清朝嘉庆年间成书的《三侠五义》中,同样有对“冷宫”的记载,譬如在第一回中“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下院”

尽管“冷宫”一词是民间自行衍生出的说法,但紫禁城内幽禁失宠嫔妃、皇子的“冷宫”还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冷宫,并没有牌匾,也并没有固定的位置。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4)

在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过北京的紫禁城主要以明朝时期的南京皇城为模板。早在朱元璋开创明朝,定都南京(旧称应天)之际,“冷宫”便在南京皇城中早已存在。在南京金陵淮清桥北,有一处名为“逍遥楼”的宫殿,据称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国家官僚休假制度时,规定大明官员一年只休息三天:分别为春节、冬至和皇帝的寿辰。一旦在非节假日,皇帝发现有在街上遛鸟、遛狗或游手好闲的官员,都会被关押在“逍遥楼”内活活饿死。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兴建紫禁城后,尽管名为“逍遥楼”的建筑不复存在,但是紫禁城内保留了一处名为“逍遥宫”的宫殿。据后世史学家推测,“逍遥宫”很有可能就是后来紫禁城冷宫的雏形。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5)

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后国家假期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官僚惩罚制度的成熟,用于幽禁失宠和违法大臣的皇城宫殿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所熟悉的用于幽禁失宠妃嫔的“冷宫”。

明朝末年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滔天的太监魏忠贤,最终被人从长春宫驱逐到了御花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就是四年。先后被驱逐到乾西的,还有定妃、定嫔和恪嫔三人。因此,紫禁城西侧的“乾西”,算得上是明朝末年的一处冷宫。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6)

(影视剧中的冷宫)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将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囚禁于今天的北三所,也就是位于今天故宫珍妃井西面的山门里——因此,“北三所”算得上是清朝末年紫禁城的一处冷宫。

故宫博物院为何至今未开放冷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组织了一批文物专家对紫禁城进行了修复。1987年,紫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从此,故宫逐步加大了对游客开放的程度。

然而,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都未曾开放前文中所提到的“北三所”等清末时期的冷宫,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7)

对此,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其中,最神秘的一种说辞是因为“北三所”是紫禁城内的清幽之地,多数失宠的宫女、皇子被抛弃至此,在凄风苦雨之中孤独终老,这使得北三所一带附近“怨气冲天”。据在紫禁城附近生活过的老北京人称:“北三所”在夜晚出现过令人肝肠寸断的哭声,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怨灵”,这可能是故宫博物院时至今日都未能开放北三所冷宫的重要原因。

但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认为“北三所”有“怨灵”存在的民间说法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故宫为何时至今日仍未能对外开放,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早已给出答案。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8)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爆发敲响了大清王朝最后的丧钟。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等人的胁迫下,清帝溥仪被迫签署《退位诏书》,统治时间长达277年的大清王朝从此宣告终结。

但是,在清朝覆灭之际,溥仪等满清皇室并没有第一时间被逐出紫禁城。在清帝退位之前,满清皇室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一同签署了《清室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件》规定,清帝退位后,皇帝以及其亲属仍可居住在紫禁城,民国政府每年会拨款400万银元,用以资助满清皇室的生活。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9)

(辛亥革命期间南北议和)

就这样,年仅6岁的溥仪在宣布退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在宫中长大,并且对紫禁城内的宫廷建筑和宫内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民国政府每年给满清皇室拨款400万银元在今天看来仍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但是对于偌大的紫禁城还有养尊处优的满清宫廷皇室而言,这笔钱仍是杯水车薪,只能勉强维持皇族的日常衣食起居生活,而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动辄山珍海味,或者对宫殿大肆修缮。

在溥仪宣布退位后,用于幽禁宫女的冷宫“北三所”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自然也就成为了被后续资金有限的满清皇室所率先抛弃的地方。据晚年的溥仪在其回忆录中写道:紫禁城“北三所”在即位的那段时间里就已经破败不堪,在他退位后,“北三所”更是因为年久失修而荒草丛生,无人问津。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10)

(晚年溥仪)

这样一处荒凉、破败的地方,放在今天的旅游业中也没有任何参观和开发的价值。由于清帝溥仪退位后,再也没有宫女被打入冷宫,北三所也就成了人去楼空的场所,自然也不会留下什么珍贵的文物,因此这里的“冷宫”也不具备在考古上的意义。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率军攻入北京城,发动“北京政变”,重订《清室优待条例》,将溥仪一家彻底驱逐出紫禁城。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的第二年,紫禁城首次对外开放。此时的“北三所”因为常年失修和战乱,已经有部分建筑发生坍塌,从此更是无人问津。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11)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文物修复专家来到紫禁城北三所,并没有在这里发现任何珍贵的文物,同时因为北三所附近的冷宫建筑年久失修,如果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很有可能会导致建筑坍塌。因此,从文化价值、游客安全等多方因素的考虑,1987年紫禁城更名故宫博物院后,也并未将这一区域对游客开放,直至今日。

冷宫之内,发生过哪些故事?

尽管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冷宫”这一建筑已经失去了旅游的价值,但是在冷宫之内发生过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供人们在今天品味和了解。

譬如在明朝时期最早用作“冷宫”的景阳宫,这里曾囚禁过王恭妃。景阳宫兴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东西刘宫中最冷清的角落。明朝万历年间,王恭妃因失宠被万历皇帝囚禁于此。在被打入冷宫期间,王恭妃受到其他妃子、奴才的欺凌。长年累月的压抑生活,让她哭瞎双眼,并最终于公元1611年10月18日郁郁而终,年仅46岁。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12)

(王恭妃)

不过对于王恭妃而言,幸运的是她的儿子朱常洛于1620年8月登基称帝,史称“明光宗”。在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后,明光宗立即下圣旨追封生母王恭妃,让她从此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但遗憾的是,明光宗在登基不到一个月后,就因神秘的“红丸案”暴毙而亡,年仅39岁。

明朝年间另一处著名的冷宫,就是宫墙夹道。相比被打入到“宫墙夹道”冷宫的妃子,王恭妃的命运还算是幸运得多。明熹宗朱由校的爱妃张裕妃因得罪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被下令打入到宫墙夹道的冷宫内,饱受凄风苦雨。为报复张裕妃,客氏令宫女们断绝对张裕妃的一切饮食供给,最终让张裕妃在受过14天的饥荒之苦后被活活饿死,年仅18岁。直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消灭魏忠贤集团后,才为她平反昭雪。

溥仪紫禁城的冷宫(为何紫禁城冷宫至今不开放)(13)

清幽深邃的冷宫,是封建社会时期帝王对女性具有生杀予夺之权的直接表现。它的坍塌和没落,正是近代社会皇权衰落与封建社会瓦解的一个历史缩影。那些宫女的幽怨和叹息,都融在了这一堵堵腐朽衰败的城墙里,汇成了一个个已经飘零在岁月长河里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