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给热爱读书,追求独立的青少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不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不幸(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不幸

本文写给热爱读书,追求独立的青少年。

一本书,作者表达了十个观点,九个正确,一个错误。你完全接受了作者的思想,并用于实践,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这个简单例子可以清楚为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如何学习,如何读书,中国古人早有论述。在《大学》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明确了方法和路径。

孙文题词

不能尽信书,即带着质疑去读书,质疑即批判性思维,即独立思考。

中国的大家多有批注之读书习惯,比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哪里好,为什么好,如何好,通过批注,后人可以清晰的看到批注者的独立思考。毛主席酷爱读书,一套《二十四史》伴随一生,他在读书时也是批注的。

《论语》和《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是很多人的必读书目。所谓经典,是经历时间检验之后的价值体现,《论语》和《道德经》不仅奠基了中华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也广为传播。但,面对经典更需要批判性思考和体悟,否则,因循守旧必然贻笑于天下。

随着开放和全球化进程,西方著作也广泛地传入中国。因中西方文化与制度之差异,故阅读时更要多加质疑。

比如,基督教中有一个节日“感恩节”,英语老师简单讲解,学生不可能明了。如要详细了解这个节日,你必须质疑。为什么会有感恩节?感恩节是怎样产生的?谁在感恩?感恩谁?感恩节真的是对感恩的纪念吗?

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延伸阅读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英国清教徒如何在北美新大陆生存下来,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运动,现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如此,你才能通过对感恩节的学习,认识美国人倡导的感恩文化的实质,否则你只会成为一个没有辨别能力学习美国文化的盲目者。如有兴趣,可参考我的文章《对感恩节的历史批判》。

马克思

马克思是个极具批判性思维的人,他批判性地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历史观。

没有质疑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缺失了独立思考,人只会被人云亦云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