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几件不好的事情:

12岁男孩因不满母亲管教严格,持刀将母亲杀害。

12岁少女乘公交被尾随性侵致怀孕,后查明真相是女孩与网友相恋,多次发生关系后才怀孕。

......

余华的远行(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1)

近些年,青少年问题越来越严峻,问题也越来越多。逃学、打架、斗殴、伤人......慢慢从小问题升级成违法,乃至犯罪。

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浮躁。

我不是专家,我也给不了专业的建议。我只有一些不是那么“靠谱”的小想法。

英国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不管读什么,读书就对了。

读书不会让所有人走上正途,但至少可以拯救一部分人。

《奇葩说》辩手熊浩也说过: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我想说,读书就是这个微光!

其实,余华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也提到了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成长问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虽然我们现在记住更多的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很可能也没有余华后面的成就。

余华的远行(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2)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的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远行、搭车、找旅馆、被骗、挨打、被抢......复杂又曲折,还很离奇。

男孩的这次远行经历,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远行遇到的事,就是人生的艰难和挫折。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

像开头这段: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马路有起伏,海浪也有起伏,将马路和海浪拼接在一起,很贴切。而且这种比喻也很新颖。另外,把主人公“我”比作一条船,很形象。因为“我”在路上走着,就相当于船在海上航行。

与此同时,海是广阔无边的,无论多大的船跟海一对比,都是渺小的。人是船,人生是海,这种暗喻很高明。

小说中的这一段很有哲学韵味: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公路就是海,海就是人生,公路高低起伏,代表着人生也是起起沉沉,挫折困难不断。高处有诱惑有美好的事,人们都向往。但是到达高处需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带,这个中间过渡带就是沮丧。因为沮丧,有的人放弃到达高处,有的人咬咬牙,撑着走了下去,就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处,依次循环。

余华的远行(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3)

网上很多人调侃:

等忙过了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

等过了这个村口就会有下一个村口等你!

......

这段话其实也说明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路,只是走法不同而已。

另外,这篇小说的内容离奇荒诞,结尾也让我很惊艳:

“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其实这是故事的起因,但是余华却把它放在了结尾,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许荣哲在他的作品《折磨读者的秘密》中,也提到了故事情节的顺叙和倒叙问题。如果一部小说,通篇都是按照时间走向,先来后到的表达方式,会有一些平淡。但是,如果在顺叙中穿插倒叙,会有意想不到的妙处。

余华的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经典事例。按照时间顺序的话,应该把结尾那段放在开头,但是这样读下来就少了新鲜感。如果把起因放在最后,反而成了一个亮点。效果上升了好多档。

余华的远行(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4)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上天看我们的生活太顺利了,偶尔会在中间安排些困难和挫折,给我们来个“倒叙”,给他无聊的天堂生活增加点色彩和乐趣。作为人类,熬过去了,你就是大哥;熬不过去,你就在“倒叙”中单曲循环。

以上是我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一些见解和感悟,分享给你,希望你早日走出“倒叙”,成为“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