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情人节,《海角七号》上映。

马如龙扮演的乡镇代表,被评价为正宗的“台湾老男人”。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1)

有一场戏,他坐在宾馆阳台的躺椅上,窗外是恒春漫长幽静的海岸线。他对着旁边的田中千绘说,我们的海那么美,为什么就留不住年轻人。

人家没理他。

一晃十年,刚刚过了八十大寿的马如龙,因为外孙变故,猝然离世。

《海角七号》再无续集,那个问题,永远定格在风里。

何止年轻人,那是台湾演艺界集体出走的年份。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2)

台湾“剧场三宝”

被称为台湾“剧场三宝”的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前后脚来到大陆,拍了一部又一部电视剧。

没两年,土生土长的台湾老演员李天柱,说着一嘴“京片子”,把《甄嬛传》的苏培盛公公演得入木三分。

太平洋的风吹过两岸,与马如龙同期的众多老戏骨一度纷纷离开熟悉的土壤,奔向更大的市场。

当然,也包括马如龙。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3)

马如龙和凤飞飞

有志青年

马如龙原名“黄政雄”,年轻时靠广播剧红极一时。华视创台后,他就成为当家小生。

当时制作人兼演员张宗荣希望以“龙凤”为话题,于是给林茜改艺名凤飞飞,黄政雄则改名叫马如龙。

剧红了,两人也从此大红。

凤飞飞成为一代巨星。

马如龙则成为当时最红的闽南语连续剧男演员,接连出演了《小五义》、《大地飞鹰》、《秋雁》、《英雄胆》、《兄弟英豪》、《命运的锁炼》。

最红的时候,他一天做秀7、8场,能进账30多万元。

马如龙最风光的时候,李天柱已经无戏可拍了,要不是若干年后来大陆演了《甄嬛传》里苏培盛,很少有人知道他。

李天柱属于比较“gě”的演员,他1954年生于台湾,从小单亲,常被嘲笑,父亲习惯“棍棒教育”,让李天柱自幼脾气火爆,争强好胜。

1980年,李天柱出道即巅峰,第一部戏《吾土吾民》就让他入围了台湾金钟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之后在很多琼瑶剧中出演角色,也是红极一时的“琼瑶小生”。

从那以后,他的戏就没断过,而且全是大制作。不过年轻气盛总要付出代价,因为他不拍烂片,也不喜欢阿谀奉承,李天柱在圈中得罪了不少人。

1992年演完《青青河边草》,李天柱没戏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能是观众的审美疲劳,也有可能是新生代演员的不断崛起吧。”

当时,李天柱就怀疑过,是不是演艺生涯就到此为止了。

那段时间被迫下海,但是经商不利,全年没工作的李天柱,就靠朋友接济。

走投无路的李天柱见寺庙就拜,“我什么都拜了,可人生还是这个样子。”

李天柱怀疑人生的时候,比他小一些的李立群为这帮台湾演员趟出一条路来。

1995年,赖声川决定接下300集长寿剧《我们一家都是人》。早上看报纸,中午、晚上创作,晚上进棚直播,这是赖声川即兴创作的一个演练。

李立群坚决反对:“赖声川认为这是一种能耐和光荣。但我认为是一种破坏,会把演员的惯性破坏,但是他听不懂。”

最终俩人激烈争论,然后分手。

李立群把共同创立的“表演工作坊”的股份卖给赖声川,只身到大陆拍电视剧。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4)

年轻时的李立群(右)和赖声川(中)、李国修

“表演工作坊”是李立群和赖声川、李国修一起成立的,那还是1983年,台湾的剧场万籁俱寂。

11年间,几个人一起创作了23个戏。在那期间,李立群只接了制作人杨佩佩的几个电视剧,其余时间都泡在这里。

他自己说,“有了那11年的积累,来大陆演电视剧很轻松,游刃有余。”

李立群并非表演科班出身,他毕业时是海员。

初中的时候,李立群成绩很差,经常零分,偶尔考个二十分,老师都问他李立群你抄谁的?

当时台湾经济尚未起飞,海员待遇不错,李立群为了不让父亲失望,连考三次,靠死记硬背上了海专学校。

念海专的时候功课依然不好,校外组织青年剧团,李立群报了舞台技术组,负责打灯。打着打着,对表演产生了兴趣。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5)

李立群早期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剧照

毕业以后出海实习,本想一心一意地做海员,结果船长说:“我跑船二十二年,只见过女儿二十二面,一年见一面。我告诉你小李,当有一天你觉得跟你自己的亲情脱节的时候,还不如没有那份情。”

李立群第一个改了行。

进了电视公司,李立群慌了,他不知道什么叫好,只给自己定了一个小标准,就是不要NG。

33岁那年,李立群从华视男一号的位置急流勇退。

李立群从华视出走的时候,顾宝明已经凭借在《他是我兄弟》饰演脑麻痹患者弟弟,第一次问鼎金钟奖最佳男演员。

他和李立群、金士杰一起,被称为台湾“剧场三宝”。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6)

拿奖的时候,他感谢完父母友人,最后还感谢了一下家里的小黄狗。

“剧场三宝”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一个学习好的。

顾宝明1950年生于中国台北,祖籍上海。那一代人台湾同胞里,父亲很多都是退守的军人。

父亲对他和弟弟要求很严格,希望他们念书念得好,未来有作为。

但是用顾宝明的话说,“我真的做不到,一看到书本头就大,尤其考试,永远考不好,也没有这个心思在上面。”整个上学期间,他最大的兴趣就是逗人,看人家笑了就开心。

80年代,他加入兰陵剧坊和“屏风表演班”,和李国修惺惺相惜。

也就是那时候,他认识了金士杰。

金士杰跟顾宝明太像了。

同样出生在50年代,父亲是空军,母亲毕业于当时最好的女子大学,而且金士杰的学习也是出了名的差。

因为他根本不学。

在金士杰看来,“读书,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考试却让它变得极其痛苦。”

为了尽早结束这份痛苦,金士杰放弃高考,主动跑到一所农业中专学习畜牧业。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7)

中专生活中,他只干了两件事:看书和喂猪。

看书就坐在海边的乱葬岗,喂猪就跟它们聊聊天。

不过金士杰看不得别人杀猪,最终离开屏东,到了中国台北。

到了中国台北,他专心看书,偶然间读到《黑泽明的电影艺术》,他恍然大悟,也想写自己的剧本,演自己的故事。

一年后,他召集了一帮有志青年,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兰陵坊”。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8)

兰陵坊剧场合影

他们白天工作,晚上排演。1980年前后,由金士杰编剧、导演的《荷珠新配》首次亮相,他们用现代剧场方式改编京剧《荷珠配》,震惊台湾。

人们开始称“兰陵坊”为戏剧界的“黄埔军校”,对它的每一次演出都给予最多的褒扬与鼓励,可身为创始人的金士杰“不买账”。

“演员把戏演好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就因为这点屁事就赢得那么多掌声,难道不该脸红吗?”

“台湾之光”

电影青黄不接,偶像剧的时代悄然远去,之后有那么几年,马如龙陷入沉寂。

2008年,魏德圣要拍《海角七号》,想邀请马如龙出演。马如龙一看,这导演是个新人,直接回绝。

魏德胜不死心,找到马太太,马太太好说歹说,让他看了剧本,结果一看到天亮,事成了。

凭借《海角七号》,马如龙从张震手里接过金马最佳男配角奖杯,大家记住了他那句“我是代表会主席, 最大的兴趣,就是吵架、打架、杀人、放火”,给他起名“恶人”。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9)

《艋舺》剧照

靠着“恶人”形象,两年以后,马如龙演了《艋舺》里一个霸气十足却可以和小辈们坐在门槛上啃鸡腿的老派黑道大哥。

那是台湾电影那十年里难得的两个光亮,马如龙靠着闽南语,让光亮更夺目了一点。

李天柱也差点错失让他翻身的机会。

2005年,他凭借《白袍之恋》,终于拿到金钟奖影帝,随后,李天柱北上,接了《甄嬛传》。

其实接苏培盛这个角色李天柱很纠结,他觉得我一个影帝,为什么要去伺候皇帝?何况苏培盛根本就是龙套,台词都是“喳”。

但最后,李天柱转变了想法,他说,我愿意归零,愿意弯腰和谦卑。

《甄嬛传》在大陆播完之后,开始在台湾二次热播,在两岸走红的李天柱,被台媒称为台湾之光。

他们都要感谢李立群。

从1995年开始,李立群参演过《春光灿烂猪八戒》、《大秦帝国》、《一触即发》、《温州一家人》等等诸多大陆电视剧,此后的二十余年,李立群几乎都活跃在大陆电视荧屏。

尽管他一度被称为“烂片之王”。

李立群从来不在乎眼前的得失,他觉得“演戏很神奇,演坏了100个戏,第101个演好,你立刻就有了新的形象。所以不要怕失败,让观众看到你的好。几十年来,我看到的例子,挑和等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顾宝明依旧稳扎稳打,1992年,他靠电影版《暗恋桃花源》里的袁老板一角,夺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一直到2006年得《炮弹与菜刀》,顾宝明再拿金钟奖,他已经成了台湾演艺圈名副其实的泰斗。

然而在好友金士杰眼里,他就是那个父亲离世的时刻,整日借酒浇愁的顾宝明。“太阳一点点升起来,顾宝明在对面哭。”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10)

金士杰和林青霞

顾宝明拿到金马奖那一年,金士杰跟林青霞搭档,出演了《暗恋桃花源》里深情的男主角。他将自己、父亲、祖父三人合一,最终成为时至今日都无人可超越的“永远的江滨柳”。

他为《大鱼海棠》配音,仅仅用声音就让观众感动泪流。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11)

2003年,台湾果陀剧场将《ART》搬上舞台,“剧场三宝”再次同台。

从20多年前的兰陵剧坊开始合作,从痴迷戏剧的穷小子,一步一步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炼成了举手投足都是戏的老戏骨。

当所有人都等着金士杰出镜的时候,他说“人生要懂得适可而止。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12)

“回不去了”

老哥几个都开始适可而止了。

李立群2016年实现了财务自由,贷款还清之后,推掉了四部戏,“电视剧那边的量太大,演完估计就奄奄一息了,想想还是算了。”

20多年过去,他跟赖声川合作了《冬之旅》,“阔别20年,还是能找回当年排戏的那种默契。”

自那之后,他也“失去演舞台剧的理由”,“妈妈年纪大了,不能去住台湾老人院,我就在台湾找一个话剧,连排带演四个月,我就有理由陪我妈妈。妈妈走了之后,我就离开了。”

55岁的时候,李立群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馄饨摊》。他想老年的时候在某一个巷口卖馄饨,不要店面,不要大,时间长了,会变成巷口的一部分,成为各种人心里一点点温暖的回忆。

金士杰如今回归家庭,为了孩子,他换掉了从前一直坚持穿的旧衣服,学会了从未想过要接触的视频通话,放弃了单车在花甲之年考下驾照,他放弃了所有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段”,他说,能在讲故事时让孩子们如痴如醉,才是自己演绎生涯的最巅峰。

顾宝明说,“老去”就是转过来了,你来的时候进入的是来世界的门,走过一条曲曲折折的路,“老去”就是要回去了。它是一个圆的。走就是来,来就是去。

李天柱感叹台湾拍戏环境已大不如前:“2、30年前台湾的戏,回头看还是津津有味,但现在的戏,30年后还能看吗?”当被问到是否会回台湾拍戏,他说”恐怕回不去了。”

2011年,马如龙首次到大陆拍摄电视剧《老爸驾到》,老婆也跟着参演了一回。

从少年演到老,马如龙经历了台湾闽南语武侠剧流行的时代,演过八点档,也经历过江湖片和爱情片的短暂瞬间。

马如龙最后怎么样了(马如龙回不来了)(13)

人生的最后一部戏《艋舺之江湖再现》,靠大陆市场收回成本。

《海角七号》的那场戏里,“代表”马如龙坐在宾馆阳台的躺椅上,看着恒春漫长幽静的海岸线。再次追问田中千绘:“我们的海那么美,为什么就留不住年轻人。”

日本姑娘田中千绘用蹩脚的普通话对他说:“我听不懂台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