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1)

从刷脸支付到刷手支付,从中国到美国,这家市值超腾讯与阿里总和的电商巨头,低调布局刷手支付的背后隐藏什么野心?

撰文 | 陈大柴

编辑 | 陈大柴

出品 | 支付百科

国内刷脸支付浪潮正在汹涌的时候,大洋彼岸的朋友似乎要放弃刷脸,着手谋划新的支付革命——刷手支付。

据外媒报道,国际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的工程师,近日正在测试以人手为特征的生物识别系统,试图将人手识别作为新的支付方式。

受制于国情,刷脸技术在美国推广得并不顺利,专家学者以及热心市民对刷脸不太感冒,他们觉得人脸信息太过于敏感,属于个人最珍贵的隐私,无论政府使用还是商家采集,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个人隐私。

走投无路的刷脸技术只好让位于更温和的生物识别技术,显然亚马逊扛起了这个大旗。基于其庞大的资本体量和技术优势,研发一种效率高的支付方式,成为亚马逊应对当前零售市场的当务之急。

不了解亚马逊的朋友可以这样去理解这家美国巨头,根据美股和港股最新的二级市场数据,阿里巴巴市值为4584.63亿美元,腾讯市值为3.34万亿港元,按照最新汇率1美元兑7.8港元计算,腾讯市值约为4282.05亿美元,二者市值总和为8866.68亿美元,即便如此,中国两大互联网经济体综合也没有超过亚马逊的9017.53亿美元市值体量。

新技术的推广少不了资本的助力,国内的支付革命靠阿里巴巴和腾讯推动,而美国的刷手支付由亚马逊这类超级巨无霸主导发起,同样是依托零售和电商,刷脸支付和刷手支付谁将更胜一筹?

看似是一场生物识别技术的对决,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巨头对未来世界用户市场的掌控能力。

0.3秒支付黑科技

亚马逊研发的刷手支付系统代号为Orville,这款系统以客户的手作为客户永久性ID,亚马逊会员可以在App上把手与信用卡或借记卡关联起来,原理与刷脸相似,都需要采集个人生物特征,绑定相关的支付账号。

但与指纹、刷脸等方式不同的是,刷手支付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快的速度。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2)

亚马逊没有对此项技术透露更多细节,业内人士根据当前已有的技术发展路径推断,亚马逊的刷手支付技术可能以匹配手部内部静脉的纹路图作为原理,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几何来识别手部的血液流动或血压情况,同时辅之以手部的物理特征。

就安全性而言,刷手支付技术能够在识别过程中进行活体检测,由于每个人的手部特征来自人体内部,那么匹配时就能把外界影响降到最低值,同时,每个人的手部特征不同,促成手部生物信息的唯一性,即使是双胞胎,也难造假。

亚马逊纽约办事处的员工正在测试这种新的支付手段,知情人士称,这款刷手系统目前的精度为1%的万分之一,但亚马逊的工程师准备在正式发布之前将其提高到1%的百万分之一。

在支付速度上,系统识别错误率降低有效地提升了支付速度,经亚马逊员工在少数自动售货机上购买苏打水、薯条时的测试情况来看,该项技术的支付速度被缩短至0.3秒,相较刷脸支付的4—6秒,简直是质的提升。

以“手”作为生物识别特征其实早有案例,在亚马逊进行刷手支付测试之前,国内已有公司研发出手脉支付技术,并且已经商用,比如深兰科技、智冠股份等,但人脉支付与亚马逊人手支付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深兰科技为例,作为国内AI领域独角兽,深兰科技在2017年和蚂蚁金服合作推出TakeGo人工智能自贩柜,之后还打造了线下人工智能菜场,其TakeGo的无人理念与亚马逊的“Just Walk Out”相似,突出“拿了就走”便捷感。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3)

在TakeGo人工智能自贩柜和智能菜场购物时,所使用的的支付方式便是“手脉支付”,用户将手覆盖到结算台上的手型区域内即能完成支付,而亚马逊刷手支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不再需要用户将手触摸到扫描仪表面便能完成支付,这也就是说,相比手脉支付,刷手支付更便捷、更卫生、更高速。

“不像中国,美国人隐私保护意识较强,这导致了同样的支付方式在美国推广的难度更大,特别是生物识别。”业内人士透露,各大电商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都在迫切寻找一种适合西方人的智能支付技术。

科技赋能本土化

智能支付连接着支付与生活,这个领域具有生活习惯与产品粘性高度交织的属性,亚马逊考虑从人手支付切入,也契合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情。

研究技术伦理的独立研究员蒂凡尼·黑尔(Stephanie Hare)表示,中国已经在一些商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但亚马逊似乎决定不使用人脸识别,“我认为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个判断,称美国人可能不会想用自己的脸付钱,但他们可以用指纹或手付钱。”

但也有人有不同意见,金科奖评委、亚太支付专家张也对「支付百科」表示,可能欧美、日本等国家因介意刷脸隐私的问题而可能选择“刷手支付”,但是刷手支付跟手机支付一样都需要“支配出”一只手,若遇上大采购两手提货在刷手支付时也并不方便,未来刷脸支付或能迭代成非触碰的支付流程,从将来看刷脸在效率上应该更快捷。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4)

事实证明蒂凡尼·黑尔的猜想并非无稽之谈。当中国支付机构在高调为刷脸支付背书,大规模发动服务商代理商打响市场争夺战,满城扩大声量之时,刷脸在美国仍处于胎死腹中的状态,难从实验室走向商用。

据悉,去年亚马逊向政府和警察部门推销人脸识别系统Rekognition时,遭遇30多个民权组织联合抗议,要求亚马逊CEO贝索斯停止向政府出售Rekognition;而今年5月,旧金山成为全球首个禁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城市。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5)

亚马逊找准美国市场痛点,在科技赋能本土化方面,最终决定用“手”代替“脸”进行突围,亚马逊能做到这种创新与变革,正是基于其技术、资金和丰富的零售实验场景。

曾有科技网站Recode对各家科技巨头研发投入进行统计,亚马逊领先Google、因特尔、微软、苹果,研发力度塑造了亚马逊科技强者地位,亚马逊在云计算领域也将垄断市场,碾压对手IBM、微软等公司。

「支付百科」分析,在近万亿美元市值加持下,亚马逊加码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愿景类技术领域,为其Amazon Go、刷手支付等商用场景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6)

2018年,亚马逊推出进军实体零售业的新作——无人超市Amazon Go,这家超市采用视觉收银技术,依靠天花板上密集的传感器来识别顾客手中的商品,并且还能精准追踪顾客的移动轨迹和定位,来判断顾客是否拿了东西。

Amazon Go作为亚马逊第一家无人零售店,在商用阶段选择在亚马逊园区运营,仅对内部员工开放,有了这些实验经验,亚马逊在测试刷手支付就显得游刃有余。

这其实是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巨头惯用的商业模式,其大概分为如下步骤:首先大力投入开发新技术,随后走出实验室在自有场景中做实验,最后作为开放平台,走向全面商用,收取服务费用。

亚马逊官方称,希望明年年初能将刷手支付技术引入少数的全食超市,之后再扩展到美国所有地区,这印证了亚马逊执意做美国本土化支付方式的意图所在,即抢占混乱且原始的美国支付市场。

但刷手支付的全面商用之路,能有那么顺畅吗?

未来仍有变数

刷手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亚马逊便利店排队结账的难题,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还不清楚消费者是否对刷手支付感兴趣。

虽然用户在调侃新支付技术的时候,充满激情与期待,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跟国内刷脸支付一样的窘境,大多用户仍习惯扫码方式,同时,这种惯性也会传导至商户端,致使商户特别是小微商户,一时半会难以接受新的支付方式。

根据管理咨询公司Bain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去年大约有80%的中国消费者使用各种形式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远远高于美国10%的适用率。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7)

相比中国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的高普及率,美国可谓还停留在信用卡和现金阶段,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和现金的采用率分别为80%和79%,而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移动支付工具PayPal也只有44%的普及率。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8)

用户的支付习惯显然成为新支付方式的拦路虎,这也势必影响刷手支付的普及推广,此外,美国人对隐私的担忧不会止于刷手支付,因为刷手涉及收集个人身体数据,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加保守,不管这数据是否安全、是否能变相变现。

当然,亚马逊做刷手支付时手中还握着一张王牌,那就是以全食为代表的线下零售实体店,这张王牌能为刷手支付提供稳定的引流入口,以及培养新的支付习惯。

作为美国最大的电商巨头,亚马逊在2017年6月以1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美最大生鲜超市全食,收购当日同时宣布全美460家全食超市的蔬菜水果大减价,导致其竞争对手克罗格(Kroger)、好市多(Costco)和沃尔玛的股价应声下跌。

如果亚马逊采取和支付宝、微信推广刷脸支付一样的市场策略,让利补贴毋庸置疑会是很好的突破口,但在信用卡、现金支付方式主导下的美国,这种补贴方式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周期和更多的money。

此外,若想获取额外的增量用户达到存量的规模化效益,亚马逊必须把刷手支付渗透到下沉市场,而面对该市场中的中小微商户和客群,亚马逊或许就要放下巨头姿态,投入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和引导。

从移动支付机构的发展脉络来看,做支付往往不止于支付,手续费之外的增值服务会成为各家后期聚焦的重点,亚马逊的全球野心昭然若揭,配合其跨境电商和全球收款服务,刷手支付走出去也并非空想,而走出就可能面临类似微信、支付宝刷脸支付的竞争。

无人敢小觑这个让美团对标的电商巨头的实力,在未来,刷手支付也可能像中国的扫码支付一样,终结一个时代。

互联网支付的市场发展规模(市值超阿里腾讯总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