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晚期,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灾难不断,可谓“多事之秋”。1861年8月22日,帝国的掌舵人、咸丰皇帝由于惊吓过度,病死于热河行宫。时年30岁,正当壮年。
咸丰皇帝留下了孤儿寡母。孤儿是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寡母是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此外,还有一个国家的“烂摊子”。怎么办呢?咸丰皇帝在临死前,留下三道遗命。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掌管政局。三是分别授予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御赏”、“同道堂”印章,八大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方才生效。
这三道命令,安排了帝国的继承人。在同治皇帝因为年幼还不能发挥作用时,又安排八大顾命大臣进行辅助。考虑到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力不能过大,又让慈安、慈禧两枚印章进行限制。这样,顾命大臣与慈安、慈禧之间就相互牵制,相当于三权鼎立,确保了政权稳定。
然而,咸丰皇帝的这一番良苦用心,却很快就被破坏了。被谁?自然是慈禧。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之所以能扳倒八大顾命大臣,缺不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帮忙。他就是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奕訢是咸丰皇帝的弟弟,算起来,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咸丰皇帝很嫉妒这个弟弟,没有安排他担任重要职务,甚至没有将他安排在八大顾命大臣之列,摆明了不信任他。八大顾命大臣也非常排挤他,不准他随同咸丰皇帝前往热河。这样,恭亲王就和八大顾命大臣发生了矛盾。
慈禧太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一封密信,将身在北京的恭亲王招到热河。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本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是无法接触到恭亲王的。慈禧耍了一个小聪明,先是安排亲信太监安德海与宫女吵架,再将安德海贬到北京扫地——这样,安德海就趁机回到北京,将密信送到恭亲王手中。
恭亲王来到热河后,与慈禧、慈安一番密谈,一拍即合。他告辞慈禧、慈安后回到北京,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
随后,慈禧、慈安与同治皇帝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从热河启程,往北京赶。半途中,慈禧、慈安以同治皇帝还小,自己又是妇道人家为由,从小道赶回北京,顾命大臣等则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
慈禧一回到北京,就迫不及待地接见了恭亲王等人。随后,慈禧、慈安联合下旨,宣布解除了顾命八大臣的职务,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不可一世的顾命八大臣还没尝到权力的滋味,就匆匆消逝在政治舞台。
1861年又是辛酉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资料扩展:慈禧太后统治晚清半个世纪 临终遗言让人大惑不解】
11月11日,同治皇帝正式登基。然而,在他的背后的帘子里,还坐着两位年轻的太后,即慈禧和慈安。当然,慈安对权力看得很淡,主要还是慈禧说了算。在恭亲王的帮助下,大清帝国从此进入了“慈禧时代”。【资料扩展:慈禧吃饭有一个规矩不敢传出去 因“怕外国人笑话”】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