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大理文化旅游传播影响力,展现大理文化旅游形象,大理文旅融媒体中心在大理州文旅局的指导下,深入大理州各县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和相关场所,推出“一月一县市 全域看大理”系列报道,旨在描绘好风光、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展示新亮点,依托大理文旅、文旅头条全媒体传播渠道,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全面宣传展示大理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带你一起发掘“六个大理”新魅力!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1)

永平县龙门乡大坪坦村,位于博南山的最北端,种植有两万多亩茶叶,这里整块茶园平均海拔2400多米,是“离天空最近的茶园”……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2)

做优“茶品牌”

大坪坦村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一年四季气温偏低,偶有瑞雪降临。昼夜奔腾的澜沧江也为博南山系高山生态茶的生长提供了充分条件,峡谷幽深,江水奔涌不停,澜沧江峡谷河流的暖湿气流上升,弥补了高海拔所带来的温度与降雨量的不足,让这里的茶树突破海拔与温度的极限得以茂密生长。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3)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于是,200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坪坦村提出了发展生态茶的产业规划。“茶在山中养、山因茶而美、民由茶而富。”十多年过去,如今的大坪坦村,已是茶树满山,茶香弥漫。目前,种植生态茶的试点资金已发展到86万元,累计借款农户达570户次,累计借出互助资金65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了近14000元,村民们也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4)

目前,永平正在谋划高山古树茶品牌升级打造项目,项目依托永平年50吨野生高山古树茶毛茶产量资源,及大坪坦、博南山、宝台山等高海拔生态茶基地,深挖打造中国·永平古茶树的普洱茶系大理种原生地品牌文化,升级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大理高山古树红茶系品牌。

做活“茶市场”

2007年,大坪坦村建成了首个茶叶初制所。目前,已有茶叶初制所3个,又积极引进了博南山、龙大博恒、大坪坦等三家企业投资建厂,建成绿茶、红茶、黄茶、普洱茶等7条生产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0万元,生态茶年产量达250多吨,产值达3300多万元。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5)

从2018年起,每年在大坪坦村举办“云南永平·博南山谷雨春茶节”,围绕“茶产业、茶产品、茶文化”组织开展高山生态茶产业论坛、山地自行车比赛、茶园赛道彩虹跑、茶农慢生活、采茶体验、春茶线上拍卖等活动,多渠道宣传和推介“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和高山生态茶,提升永平高山生态茶的知名度,助推茶文旅融合发展。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6)

由此,大坪坦村的茶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据了解,永平现有茶叶生产企业6户,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初制所9个,精制加工厂3个,打造出了博南山、碧螺春、佛园香、龙岗翠羽等系列高山生态茶品牌,均被国家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做深“茶文旅”

当茶树抽芽,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麓,绿色阶梯漫山遍野,铺满苍翠的绿,去到这个“离天空最近的茶园”,甚至可以来个“全茶宴”。茶叶可以作为一道清新爽口的凉拌主菜,或是制成酥软的可口小食。作为点缀,新鲜的茶叶可以放在每一道菜品里。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7)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8)

“茶叶酥”是大坪坦村大坪坦小组张姐的拿手菜,用清晨采摘的新鲜嫩茶叶尖儿,还须是一芽两叶的。将新鲜的茶叶尖儿清水洗净,打上几个土鸡蛋,混合上当地自产的小麦粉,铁锅温热,将包裹满蛋液的茶叶尖儿用筷子逐个放入热锅中,为使茶叶受热均匀、面面都酥酥脆脆,张姐需要将茶叶尖儿不停的翻面。待炸至金黄,捞出,放凉,一盘新鲜脆爽的“茶叶酥”出炉了。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9)

采茶时节,去到这里的农家吃上一份“全茶宴”是很多游客的必备……近年来,大坪坦村立足当地生态、产业、文化等优势,建成了以茶文化主题广场、景观茶室等为主的茶产品体验区,以茶园科普栈道、茶园观景亭等为主的茶文化体验区,以茶园赛道、观景台等为主的景观体验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10)

发展茶文旅融合以来,大坪坦村先后获得了“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美丽村庄”“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等桂冠。通过承办培训班、举办“谷雨春茶节”等方式,推动茶产业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目前,已承接茶艺师培训、茶叶种植培训10期共600多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每年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00多万元。

用心做好茶(一月一县市永平)(11)

永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门乡“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力争将大坪坦打造成为“采制体验、学研融合、旅游观光、茶园康养”一体融合的文化旅游生态景区,持续打响“离天空最近的茶园”这张“茶名片”,讲好茶故事,作好“茶文章”。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