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看你在生活中是否遇见过下面这种人:

公司新来了两个同事,一个是安静腼腆的A,一个热情似火的B。

每当你和A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好像是个带恶人。

因为她总会表现得相当礼貌,言谈举止总是规规矩矩,当有工作上的交集时,她总是十分胆怯,不敢越雷池半步,仿佛你会将他生吞活剥。

特别是犯错的时候,总会道歉个没完没了,即使你已经翻篇了,她还会找各种机会来表示歉意。

与她相处久了,你会时不时怀疑自己是不是个脾气暴躁,不好接触的人。

而最难受的还是在她犯错的时候,你明明很生气,潜意识却总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暴躁、不好相处的人,而选择压住怒火,委屈自己。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1)

而同事B却恰恰相反,她活泼开朗,特别擅长社交,每当遇到一点小事,都喜欢示弱来求助别人,若是你能帮助她,她就会开始把你夸上天:

“你真的太厉害了,这么快就搞定了”

“太感谢你了!要是没有你的帮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起初你还会沉浸在这夸奖中不能自拔,但渐渐地你就发现,她求助的次数越来越多,无论大事小事。为了给她帮忙,你有时还会耽误自己的工作。

可当你想尝试拒绝却发现非常困难。

因为当你试图拒绝她的时候,她总会用各种好话来困住你。

“没有你的帮助,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要是连你也不帮我,那我就完了”。

使你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善良的人,而不得不帮助她。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2)

新遇到的一个同学,非常的强势,他总是会认定自己就是唯一的正确,不允许任何人反驳他。

一旦你敢胆怀疑他,他就会尝试用各种方法,甚至是直接耍无赖,来让你屈服于他。

在集体活动上,他总会各种抢占话语权,反对一切不合他心意的提议,仿佛一切过程都得按照他的想法来,才是正确无误的。

起初你并不愿惯着他,但后来渐渐发现他的丑恶嘴脸,也就懒得再去和他争论。

当有人犯错的时候,他总会毫不犹豫地指责他人,还不忘加上那句经典的“我就说吧”,让别人无地自容。

不知不觉中,你开始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弱势”的人,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任由他胡来。


相信上述类似的情况你都遇到过。

生活中总有那么几种人:

他们要么在交往中十分客气,让你觉得自己不好相处;

要么十分“可伶”,让你不自觉被他们依赖;

要么又十分霸道,让你觉得自己很弱势和无能。

问题在于你深知自己并不是那样的人,或是完全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却总会在和他们相处时落下圈套,成为他们的对立面,去变相满足他们的要求,或是产生自我怀疑,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实际上,这些痛苦都是由于你受到了他们的“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勒妮·克莱因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简单说就是先产生某种态度,来引导对方产生与该态度对应的反应。

如当我对你发怒时,你就可能不受控地产生与发怒对应的反抗或服从两种反应。

当他人使用投射性认同时,主要目的有三种:

一是为了把自己内心所排斥的部分,如暴怒、贪婪、软弱,强加到对方身上,以证明有问题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例如通过不断惹麻烦来激怒你,然后使你成为那个“易怒”和“脾气暴躁”的人,从而安慰自己,摆脱自我怀疑。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3)

二是为了控制你来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

例如他人害怕生气和怒火,就会做出各种服软和顺从的表现,让你对指责他这件事心生愧疚,从而不好意思发火;

或是通过各种示弱来表现出依赖他人的需求,让你产生自己是强者的感觉,让你自觉成为被依赖的对象。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4)

第三种就是巩固自己的某些认知,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作死。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就是会被抛弃,就是无法得到他人长久的爱,他就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让你难受,从而最终逼迫你离开他,以此来证明自己心中的想法。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5)

其实这三种目的的本质,都是投射者无法自我解决内心所排斥的那一部分,只能通过转移,或控制他人替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很多时候,投射性认同是出于我们本能的防御机制,是无意的。

它常出现在我们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景之中,只要我们对他人有所需求,就会不自觉地使用投射性认同去控制他人。

常见的投射性认同一般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权力性投射性认同、依赖性投射性认同、迎合性投射性认同、情欲性投射性认同。

1.权力型常见的就是通过发怒或语言攻击以让对方表现出软弱或失去自信心,从而遵循他的控制。

2.依赖型即表现出无能和弱小,以引起他人的同情心,从而得到他人的帮助。

3.迎合型则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主动帮助他人,目的是得到他人的感激或使他人内疚,从而使自己获得成就感。

4.情欲型则是以性为主要手段,控制你满足他的需求。

利用投射性认同建立起来的关系,大多是有害的:

对于投射者而言,将厌恶和担忧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和让他人出手解决,并不能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接受者而言,被控制着去替他人承担问题,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若长期受制于这段关系,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


因此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正受投射性认同的影响时,就需要学习如何摆脱这种控制,以获得社交中的主动权。

对于接受者而言,若是不想被反射者控制,只需反着来就行了。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投射性认同”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目的来进行判断:

当我们被动采取行动,同时这些行动与我们自身意向相冲突,还正好满足“投射性认同”的目的之一,那就极有可能成为了对方的接受者。

由于“投射性认同”大多都是无意识的,所以就连我们最亲近和深爱着我们的人,也可能对我们产生“投射性认同”的影响。

当我们能辨别出投射者的目的时,我们就能在产生条件反射之前控制住自己,避免陷入他的套路中。

也就是说不按他的套路来:

当他向你发怒时,就要意识到他希望你服从或伤心害怕,这时只要不理会他的脾气,任由他发泄,反射就会失效。

简单地说就是:

反射者越希望我们产生什么反应,我们就越克制这种反应。当认同得不到反射,投射者的目的也就失败了。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6)

当然,对方还有可能不依不饶,继续用语言或其他行为企图逼迫你去回应他。

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非辩护性回应去应对投射者的步步紧逼:

摆脱以往在面对争执时的被动回应,如生气、解释、反驳和道歉,我们无需去让对方改变想法,这会使争执的主动权落入对方手中。

我们要做的是不提出任何要求,即不需要对方任何回应,因此我们也不必去做任何反应,这样就不会陷入他们的投射中。

下面是一些可以使用到的语句:

嗯,我明白了。

你当然可以发表你的意见,但我也可以保有我的想法。

很抱歉,我可能要让你失望了。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但这与我无关。

让你感到难受我很抱歉。

嗯,让我想想。

怎样避免过度自我投射(总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陷入被动)(7)

非辩护性回应需要我们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因此你不妨先在一些交情较浅的朋友和同事的沟通中练习一下,当你们之间意见存在分歧时,就可以用非辩护性回应来试着应对,直到这样的回应可以帮助你避免陷入被动反应之中。


若是我们想改变投射者,彻底摆脱“投射性认同”的折磨,特别是那些与我们天天相处的投射者。

光是拒绝回应他们的投射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试着用再内化反射的方式去改变他们。

大部分投射者投射出来的东西都是他所抵制和厌恶的,甚至可能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例如:

当别人指责你贪婪时,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身贪婪的欲望感到焦虑,因此极力抗拒身边一切“贪婪”的现象,或是想要把“贪婪”的罪名转移到你的头上,从而减轻自责。

而反射就是当接受者接下了投射者的投射后所做出的回应,也会以反射的方式重新传达到投射者的脑海中,并加深或改变投射者对这自身一部分的看法。

例如你在他人的愤怒投射下服软后,对方就会更加认同内心“他人才是软弱者”的安慰,从而继续用这种方法去投射他人,以解决自我恐慌。

若你能让对方的反射失效,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对方就会开始怀疑这种投射是否有效。

这时我们可以将他人的这份恐慌接受过来,再进行健康的内化。

当他人指责你贪婪时,你可以试着承认而不是抵抗。并用行动和语言去重新规范“贪婪”的范围。

从而反射回去,告诉他们:这份恐慌是不必要的,某些行为并不是“贪婪”,或是“贪婪”只是本性,不是罪过。

让他们能不再害怕和抵制这部分的自我。

当他们能内化这些想法,并改变对自我恐慌部分的看法时,他们也就无需再尝试利用“投射性认同”去把“错误”嫁接给别人来寻求自我安慰。

这样我们也可以与他们保留更健康的相处关系,不必再受“投射性认同”困扰。

以上……

如果对这篇文章有更多想法、思考或感悟,欢迎留言分享互动!

如果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有所帮助。就请关注一下羽仔!给羽仔更多动力,更新更多心理学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