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中有这么一类人,有的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博闻强识、通古晓今。他们通晓帝王之术,对局势判断十分精准,更能深层次洞悉人性。常会有一些出奇制胜的谋略,辅佐君王统治天下实现天下大治。
他们或者是军师,或者是丞相,或者是幕僚,大都承担了帮助君王实现中兴天下的大任。像张良之于刘邦,像诸葛亮之于刘备,像房杜之于李世民,像姚广孝之于朱棣,像伍次友之于康熙,这些人无不在历史上留下了农膜重彩的一笔,立下了不朽功绩,都是旷世无双的奇才。
对于雍正皇帝而言,虽然在位只有13年,同康熙的一个甲子、乾隆的六十一年相比,都显得非常短。然而,雍正皇帝却是无比勤勉,他自己的评价是“以勤先天下”。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推行了许多新政。他整治吏治改革赋税制度,得罪了许多士绅阶级,更得罪了不少读书人,这些都是在史书上掌握话语权的人。所以,雍正帝在历史的故纸堆中落下了严苛、冷酷的名声。不少艺术作品小说中对他有很多歪曲,民间对他的传说多更是负面不少,这算是一定程度的误解。
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争权斗争——“九子夺嫡”之后,45岁的胤禛登上帝位,是为雍正皇帝。而在他的夺嫡斗争中,离不开他师爷邬思道的鼎力相助。
邬思道审时度势,既对朝局的认识十分清晰,更能深度揣度康熙的心思,让雍正在争夺大位的斗争中后来“弯道超车”。
关于邬思道,《清史稿》并未有明确记载,甚至有人认为他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在民间,对他的传说很多。
因为对雍正皇位合法性存在诸多猜疑,幕僚邬思道被故意淡化。邬思道多用帝王术与厚黑学,实在上不了台面,正史中没有记载也很正常。
存在雍正的刻意隐匿邬思道的可能。雍正皇帝生性多疑,他会有“鸟尽弓藏”的嫌疑,不能让世人知晓他的秘密。
存在邬思道急流勇退,及时归隐,刻意给自己留出余地,免遭无辜杀戮。
当然,邬思道很有帝王之师的谋略。我们有必要看看他的几件事。
极力推动雍正夺位。作为第四子,胤禛比较拥护太子,能够把身子扑在朝廷公差上,并没有争储位的心思。康熙评价皇子胤禛“喜怒不定”。知子莫若父,老爸康熙的看法没错。后来局势动荡,胤禛虽然起了夺位的心思,但仍是举棋不定。
人生拐点,有人点拨很是重要。邬思道揣准了胤禛的心思,给他灌输“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观念,又帮着分析了康熙的心思,胤禛才下定了决心。邬思道能洞悉康熙的想法,猜透雍正的心思,关键是还说服了雍正。这实在是一个高手。
鼓动田文镜弹劾隆科多。隆科多因为拥立新君有功,还是雍正的舅舅。因为在权力机构军机处掌权,他日渐骄纵蛮横,经常做一些僭越礼法的事,百官都缄口不言。雍正一直想整治他,然而却没有证据,无人敢弹劾。
怎么办?邬思道鼓动田文静弹劾当朝红人隆科多。一时间,朝野哗然。但这一手却正合了雍正的心思,隆科多遭到惩处。实际上这是一步险招,既要准确把握雍正意图,还要不惧隆科多的报复。成则名利双收,败则会有可能株连九族。
拥立废太子。太子二阿哥因为谋反罪被废,康熙下旨百官推举新太子。大家都以为太子已被康熙废弃,成为病猫,纷纷推举八阿哥胤禩,认为威望很高的八阿哥会接掌大局。
是力荐雍正还是举荐太子?邬思道揣测康熙此举的目的并不急于放弃太子,而是留有太子之名,让其他势力粉墨登场,以更好地保护传人,也避免了皇子间的厮杀争夺。邬思道看到康熙的技巧,他让胤禛力保太子,这正合康熙的心意。
皇子们各为己谋,而胤禛却不陷入争斗的漩涡,康熙对这个儿子心里称赞。
邬思道在学术上也有颇多造诣,他写有《游梁草》,记录了他的一些诗词著作。后来,在作田文镜的幕僚时,他的陈书建议汇编成了《抚豫宣化录》,成了当时师爷们的珍宝,也是厚黑学的高级教材。
关于邬思道的一些传记,在小说中有诸多的记载。《清稗类钞》中关于他的许多描写,让后人从侧面窥探到这个绍兴师爷的权谋。邬思道历尽磨难,练就了独特的阅人之道,他能感知民间冷暖,为民争利。
他的许多主张多是济世抱负,功成后,超然身退,归隐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