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别名威海卫,山东省辖地级市,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威海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

春秋齐国

春秋时期,威海属齐国,地处黄海之滨。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2)

战国齐国

战国初年,齐国朝野发生变动,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威海属田氏齐国。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3)

秦代胶东郡

战国中后期,日益崛起的秦国对东方各国展开统一兼并战争,并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地区。秦代时,威海属胶东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4)

西汉青州东莱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度,并在郡县以上设置州牧(刺史部),自此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模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西汉时,威海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5)

东汉青州东莱郡

东汉时期,地方行政与西汉时基本相同,仍为州、郡、县模式,威海仍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6)

曹魏青州东莱郡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之中。三国时期,威海属曹魏政权,青州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7)

西晋青州东莱郡

三国后期,吴蜀两国相继走向衰落,联合对抗魏国的局面被打破,而魏国朝政在“高平陵兵变”之后被司马氏控制。西晋建立后,再次完成统一,威海属青州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8)

北魏光州东莱郡

西晋完成统一后,朝政迅速腐败,国家很快就再次陷入分裂。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内迁至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民族政权,北魏时期,威海属光州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9)

隋代东莱郡

南北朝后期,北朝西魏(北周)集团逐渐崛起,掌握了统一战争的主动权,隋朝建立后,再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并且重新实行郡县两级行政。隋代时,威海属东莱郡。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0)

唐代河南道登州

唐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在隋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增设道级行政区,实行道、州、县模式。唐代时,威海属河南道登州。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1)

北宋京东东路登州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军政与财政进行削弱,实行路、州、县三级行政。北宋时,威海属京东东路,登州。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2)

金代山东东路宁海州

靖康之变后,北宋政权灭亡,黄河流域被金朝占据。地方行政上,金代继承了北宋的制度,威海属山东东路,宁海州。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3)

元代中书省

元代时期,行政疆域空前辽阔,地方行政上在两宋与金代的基础上,开始设置行中书省,使其成为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开创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威海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宁海州。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4)

明代山东登州府

明朝建立后,对元代的行省边界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由此产生了众多全新的行省。与此同时,为了显示与前朝的区别,改称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时,威海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登州府,地名威海卫。

威海旧称(山东威海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15)

清代山东登州府

清朝建立后,大部分的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体制,在地方行政上,对明代的行省边界再次进行调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边界的基础。清代时,威海属山东省登州府,地名威海。

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与《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欢迎点赞与关注杨帆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