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囧初战失利

永康二年,司马囧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他杀死了司马伦的眼线管袭,算是帮王处穆报了仇,然后发布檄文讨伐司马伦。

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新野王司马歆等纷纷响应。

司马伦封孙辅为上军将军,积弩李严为折冲将军,率兵七千,从延寿关出战;征虏张泓、左军蔡璜、前军闾和等率兵九千从堮坂关出战;镇军司马雅、杨威莫原等率兵八千从成皋关出兵,迎战司马囧。

双方的主要战场就集中在南线阳翟和北线黄桥两地。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1)

司马囧、司马颖、司马顒与司马伦对战示意图

在司马囧的主力尚未到达阳翟时,张泓果断发动进攻,打了司马囧前军部队一个措手不及,阳翟城失,司马囧部损失数千人及大量物资。后方正赶来的司马囧亲率部队驻扎距阳翟四十里的颖阴,随后猛攻阳翟,欲夺回失地,不克,再攻,复不克,士气低落时反而被张泓反冲,司马颖大败,司马囧只得先稳住阵脚,两方随成对峙之势。

说来也是讽刺,要知道,司马伦在对阵司马囧时的兵力大致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而齐王司马囧的兵力大致在十万人上下,八比一的军力对比,却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只能对峙消耗。

当然了,俗话说兵在精而不在多,也许就是这次对战的写照。司马伦的兵力多为禁军,无论是装备还是战力,这种“特种兵”或者“王牌军”是要比地方“杂牌军”强上不少的。

另一边,成都王司马颖从邺城出发,直袭洛阳,与司马伦部队在黄桥发生了遭遇战。和司马囧一样,司马颖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央军的战斗力,损兵近万人,随后也与司马伦进入对峙消耗中。

战事戏剧性反转

司马囧此时的情势很不妙,如果张泓能再进一步,司马囧就得弃守颖水,退守老本营许昌。若是如此,此次行动则会前功尽弃。不甘心的司马囧,发动了敢死队劫营。没想到,居然产生了奇效,当然不是对张泓,而是对张泓的“猪队友”。

齐王夜晚来劫营,其实只是小股部队,但是动静很大。张泓部队还未动,孙辅和徐建却慌了手脚,率先逃命,其所属军队瞬间大乱。

此二人连夜狂奔,逃回洛阳,见到司马伦后便痛哭流涕,说齐王人多势众,自己等人拼命抵抗,依旧不是对手,还说张泓也已经战败,司马囧将直扑洛阳。

司马伦也慌了,他立刻调回正在北线和司马颖对峙的许超,就在这时,张泓在前线居然传来了捷报。司马伦根本来不及惩罚孙辅和徐建,便令他们二人和许超去增援张泓对付司马囧,同时派兵填补许超的空缺,对付司马颖。

这次司马囧也已经知道司马伦各部的虚实了,他派兵对张泓部保持守势,全力进攻孙辅等部。果然,孙辅再次一触即溃,连累张泓也只能退守自保。

自从许超被调离北线后,北线的统帅就变成了孙秀的儿子,当时的驸马孙会。

虽然孙秀不停地给孙会增兵,兵力已经是南线的一倍多,达到了三万人。但关键是孙会压根儿就不会打仗。以前有许超在,他还能混混军功,现在自己领军,他便慌了手脚。司马颖抓住机会,孙会一败涂地,司马颖逼近黄河,杀向洛阳。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在孙会连续失败时,司马伦派了一个人去督军,这个人就是刘琨。他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只是名气没有潘岳、陆机、左思等人大。后来司马伦被清算时,刘琨因为出身没有受到牵连,还受到重用。

司马伦穷途末路

战事紧张,司马伦的首席幕僚孙秀却隐瞒了部分事实,他告诉司马伦,说已经打败了司马囧,还抓住了他,高兴的司马伦还要御驾亲征。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2)

赵王司马伦剧照

皇帝要亲征,自然要征兵。可是洛阳城内非富即贵,士族遍地走,官员满地跑。征兵的对象自然是士族子弟,孙秀下令直接征召四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从军。这一举动搞的城内士族怨声载道,纷纷勾连禁军意图反叛。

这时,义阳王司马威主张坐下来商议征战防备之事,大致有两个方案:一是把洛阳焚了,逃亡关中投奔孟观;二是往东突围,杀到山东,坐船逃亡。

当然,应该说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投降。

投降的话,司马伦或者说其他人应该有机会能偷生,但是孙秀知道,自己肯定是必死无疑。

孙秀不主张逃亡关中,因为这时关中的司马顒已经反了,能否顺利到达孟观处还是个疑问。再说了,孟观此时是否可靠也难以确定。

说起这个河间王司马颙(yóng),当初司马囧起兵时,也曾派人去拉拢司马颙一起反叛。可是当时的司马颙远在关中,根本不知道不知道两方的实力对比。他不仅没有响应司马囧,还把司马囧派去的使者给送到了司马伦的面前,另派心腹张方率领一支部队支援司马伦。后来看到齐王和成都王势众,就紧急调回了张方,加入齐王阵营,借此打算分一杯羹。

往东逃亡也不靠谱,东边几乎全是齐王和成都王的人,搞不好突围就变成了自投罗网了。

永安元年四月初七,淮陵王司马漼和左卫将军王與反叛,彻底敲响了司马伦的丧钟。

淮陵王和王與率七百人直奔南掖门而去,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孙秀。

得到消息的孙秀立刻关闭了距离自己最近的中书南门。王與等人受阻后便放火烧屋,孙秀便往外面跑,被另一位前来围堵的赵泉抓个正着。赵泉手起刀落,连带许超一起都杀了。

这样一位玩死太子司马遹、斗垮皇后贾南风、弄死无数公卿大臣、消灭无数政敌异己、搜刮无数民脂民膏的恶棍,终于死了。

杀死了孙秀,司马漼等人控制了皇宫和司马伦,逼迫司马伦写下诏书。

吾为孙秀等所误,以怒三王。今已诛秀,其迎太上皇复位,吾归老于农亩。

司马伦被废,梁王司马肜发动朝议欲赐死司马伦。对于梁王来说,此举能够和司马伦划清界限,避免受到清算。朝议也一致通过,认为司马伦罪大恶极,万死难赎。

司马伦看着眼前这杯他曾经给过贾南风的金屑酒,仰天长叹:“孙秀误我,孙秀误我啊!”

这场动乱,以政变始,以政变终,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三王起兵的这六十多天里,数十万人被杀,战火烧遍河北、河南等地,饿殍遍野,亡魂遍地,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齐王、成都王以及河间王取得了胜利,三王合兵,几十万军涌入京城洛阳。以前有朝廷压制,现在朝廷没了,再也没有人能约束他们。

天下已经从朝廷封王转变为胜者为王了。

司马囧覆灭始末

大局已定,权力分配也提上日程,经朝廷决议,封司马囧为大司马,加封九锡,实际上就是替代司马伦成为新的霸主。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3)

司马囧像

河间王司马颙加封侍中,太尉,加三锡之礼。

长沙王司马乂封抚军大将军,领左军将军。

到成都王司马颖时就比较有意思了。司马颖全力推崇齐王司马囧为第一功劳,自己则托辞出宫,返回邺城。朝廷只得再一次到邺城下诏,封其为大将军、都督诸外之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外加九锡。但是呢,司马颖接受了大将军的军衔,却辞让了九锡之礼。

接着司马颖上表请求将其属下功臣卢志、和演、董洪、王彦、赵骧五人全部封为开国公候。

然后再请求开仓放粮,赈济备受战乱影响的阳翟百姓,又给黄桥战死的八千兵士建墓立碑,甚至把司马伦战死的一万四千名将士也给埋葬了。

司马颖这一系列的举动很明显,博得了朝廷内外一致的好评,并尊称其为“贤王”。

司马囧上位以后,便印证了“得志便猖狂”这句话。他太膨胀了,以至于“炸”了。

他先是开府,设置了四十个掾属,然后又扩建了王府,还在南边开设各种官署,把北边弄成大市场。并且在房内设悬钟乐器,令舞姬跳八佾(yì)舞蹈(天子专用舞蹈),沉湎于酒色,甚至不去上朝。

他任人唯亲,令车骑将军何勖领中领军,封葛旟(yú)为牟平公,路秀为小黄公,卫毅为平阴公,刘真为安乡公,韩泰为封丘公,号称“五公”,这五公没有太大能力,却占据重要职位。御史桓豹向天子奏事,未先经司马囧的府第,便被拷问。南阳处士郑方极力劝谏,司马囧不听;他的亲信主簿王豹竭力死谏,结果被杀。

永宁二年五月,司马囧立清河康王司马遐之子,年仅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以自己为太子太师。目的非常明确,他已经准备好长期专擅朝政甚至图谋篡位了,一时间舆论哗然。翊(yì)军校尉李含从京城逃到长安,找到了河间王司马颙,拿出了一份诏书,他说诏书出自司马衷,让河间王司马颙讨划司马囧,并诱之以利。

河间王司马颙早就对齐王的辅政位置虎视眈眈,一看有诏书,名正言顺,于是立刻上表列出齐王司马囧罪状,并率领十万人马,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一起进攻洛阳。

消息传到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和尚书王戎劝司马囧交出兵权,未果。

接着王與和辽东王司马蕤(ruí)谋划废掉司马囧,不料事情败露,两人被司马囧直接出手给灭了。

齐王得势之后执掌朝政,其所作所为也令长沙王司马乂不满。

据《晋书》记载:“乂见齐王囧渐专权,尝与成都王颖俱拜陵,因谓颖曰:‘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宜维之。’时闻其言者皆惮之。

河间王司马颙传布檄文,长沙王司马义为内应,但齐王提前得知这个消息,就在司马乂集结力量之时,齐王突然发难。

永宁二年十二月,齐王司马囧派部将直奔司马乂的府邸。司马乂率领身边的一百多人,砍断车上的帷幔,乘着敞露的车奔往皇宫。他关闭了所有的城门,奉皇帝之令与司马囧拼杀,又发兵攻打司马囧府。

司马囧让手下大喊:“长沙王假托诏命!”但是司马乂毫不示弱:“大司马谋反,谁助他就灭谁五族!”

宫墙内外,火光冲天,厮杀声响彻云霄。司马衷坐不住了,他不顾群臣的劝阻缓缓地登上了东门,然而,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宫城之内已经是一片火海,残垣断壁在火光掩映之下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冲天的箭雨纷纷射向城楼,落在自己的面前,侍从们挡在他的身前保护着他,群臣也忙着救火。这个帝国名义上的君主,亲眼见证所有人为了那份本来该属于他的权力斗得你死我活。

天亮了,司马囧战败,坐在王座上的司马衷看着台阶下那个已经遍体鳞伤、狼狈不堪的司马囧,很不忍心,想留他一命。司马乂却呵斥左右将司马囧拉了出去。

司马囧默默地回头望着司马衷,然后被拖出殿外。就在几个月之前,这位齐王还是不可一世,春风得意,以为天下尽在掌握,现在却沦为阶下之囚,失去了一切。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4)

八王之乱示意图

太安二年,齐王司马囧败,长沙王尽灭齐王党羽两千余人,诛灭齐王党羽三族,齐王的三个儿子都被囚禁于金墉城。

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这已经是自司马亮、司马玮、司马允、司马伦之后第五个丧命的司马王爷了。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将士和追随者与他们一同殉葬。

齐王死后被暴尸三天,无人敢收殓,他的下场还不如司马伦。

齐王死,长沙王司马乂遂掌权柄。

司马乂紧步后尘

在司马囧事件里,河间王司马颙可以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他本以为司马乂会死在司马囧的手中,然后自己就可以以为司马乂报仇的名义讨伐司马囧,没想到最后居然是司马乂胜了 ,司马颙只得暂时按捺住自己的那份野心。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5)

司马乂剧照

司马乂成为了新的霸主,自己坐镇洛阳,司马乂觉得有点不够稳,于是便请他的兄长成都王司马颖入洛辅政。司马颖心动了,但是他只同意辅政,却不原入洛,如此这个辅政就比较稀奇了,那就是人在邺城,遥控朝廷。

上文说过,司马颖可是被尊称为“贤王”的,这并不是说司马颖这个人真的就是高风亮节,没有野心,一心为公,而是因为司马颖背后有能人。

因为这个人的出谋划策,司马颖才能以退为进,远离是非之地,积累名望,积蓄实力,使得司马颖一跃成为诸王之中实力第一,名望第二的实权人物。

这个人就是卢志,司马颖的参军,司马颖集团重要的“智囊”,此人也是出身名门,祖上是东汉末年的卢植。

但是,随着自身实力的膨胀,司马颖也跟着膨胀了。他越来越看不惯卢志,开始慢慢疏远卢志,因为这个人总要他礼贤下士,要他勤俭节约。势力不济时,这样还能接受,现在已经是实力第一了,还要低调、装孙子,那怎么可以。

当初河间王司马颙拉拢司马颖对付司马囧时,卢志也是十分反对的。在卢志看来,参与其中没有任何的利益,名望、地盘都不能增加,然而会损耗自身的实力。但是司马颖最终也没有采纳卢志的意见,依然加入了这场混战之中。

现如今,弟弟司马乂在洛阳掌控朝廷,事无巨细都向邺城司马颖请示定夺,这种掌控权力的滋味实在是太美好了,司马颖已乐在其中。

尽管如此,司马颖尚不满意,弟弟长沙王在洛阳,始终还是让他忌惮的。而此时恰好河间王司马颙找到司马颖。于是,两人密谋欲除掉长沙王司马乂,事成之后,立司马颖为皇太弟。

太安二年,司马颙暗中派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中书令卞粹袭击司马乂。司马乂提前得到司马衷新立皇后羊献容的父亲羊玄之和左将军皇甫商的密报有了防备,这几个人被司马乂反杀了。

接着司马颖也派出杀手前去刺杀司马乂,也被长沙国左长侍王矩给杀了。

暗的不行,两人开始用阳谋,要求司马乂处死羊玄之和皇甫商等人,司马乂不同意,两人便起兵攻打洛阳。

面对东西两面的夹击,司马乂认为西面河间王司马颙派出的以张方为将的七万人马不足为虑,重点是东面司马颖派出的以陆机为将的二十万兵。

陆机文采可以,带兵打仗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此,陆机的战术非常简单,兵对兵,将对将,正面硬刚。

长沙王司马乂也喜欢这种战法。

两军对垒于鹿苑。

兵力上来说,陆机肯定占优势。但是司马乂带了一个人来,那就是傀儡皇帝——司马衷。

这也算是御驾亲征了,而且司马颖的军队名义上也是属于司马衷的军队。皇帝在战场上,司马颖的士兵也投鼠忌器。

《晋书》:“长沙王乂奉天子与机战于鹿苑,机军大败,赴七里涧而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将军贾棱皆死之。”

战斗并没有因为陆机的惨败而告终,司马颖与司马乂两兄弟在洛阳城外进行了绞肉机一样的反复拉锯战斗。据史料记载,司马颖损失约七万人,甚至还不止。而司马乂也是调集了洛阳城里全部的资源,说是弹尽援绝也不为过。尽管如此,司马乂及其将士依然血战到底,誓死不退。

西线司马颙的损失相对小一些,张方带来的七万人马,损失了超过五千多人,甚至更多。

永兴元年五月,就在司马颖和司马颙准备退兵的时候,一个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消息传来,司马乂被软禁了。

是谁在这个节骨眼上囚禁了司马乂?

除了司马家的王爷,谁也没有这个胆干这样的事儿。

他就是东海王司马越,晋高祖皇帝司马懿的四弟东武城候司马馗的孙子,勤俭王爷司马泰的儿子。朝堂动乱,诸王混战,无数身居高位之人被清洗碾压,所以司马越的官就越做越大,从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副宰相)做到了司空(八公之一)。但是司马越其人比较谨慎,甚至可以说有点胆小。当初司马颖和司马颙联手讨伐司马囧时,他曾劝司马囧投降。如今司马颖和司马颙再次联合讨伐司马乂,他又劝司马乂投降。尽管司马乂拼死抗住了两方人马,但是司马越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司马乂早晚要输,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6)

司马越像

司马越困住司马乂,便下诏免去司马乂的职位,并连夜把司马乂押送至金墉城。司马越不敢杀了司马乂,怕司马乂的属下会报复,可他又担心司马乂的部将把司马乂救出来,于是就想到了一招借刀杀人的妙计。

城外的司马颙的将领张方接到密报:司马乂被关押在金墉城,金墉城属于外城,在洛阳的外部角落。张方便带兵直冲金墉城,抓获了司马乂,他把司马乂绑在柱子上,下面架起火堆,活活烧死了司马乂,当时的长沙王司马乂,年仅二十八岁。

司马颖六道轮回

司马乂死了,司马颖看起来是赢了,实际也输了。

这场战争中,成都王司马颖之前累积的声望耗尽,囤积的粮草耗空,二十万人马损失过半,人心尽失。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7)

司马颖像

司马颖进入洛阳,如愿以偿的成为了皇太弟。司马衷增封了他十二个郡,并加封其为丞相,其名义上的势力,从河北扩张到了湖南、湖北一带。

然而,让人看不懂的是,此时的司马颖依然不愿入主洛阳,而是继续选择返回邺城,遥控朝廷。再不济你返回邺城也应该带上司马衷这个政治筹码,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司马颖回了邺城,洛阳总得有个人坐镇才行,于是司马越也踏进了这场权力斗争之中。

司马颖当上皇太弟后

“僭侈日甚,有无君之心,委任孟玖等,大失众望。”

永兴元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传檄四方,废除司马颖皇太弟身份,重新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并与左卫将军陈眕、殿中中郎逯(lù)苞、成辅,打着司马衷的旗号,带上司马衷,几十万人直奔邺城。

司马颖慌了,下意识的想要逃跑,东安王司马繇也劝他投降,但是司马王混和参军崔旷则劝司马颖迎战。

司马颖把手里仅剩的“压箱底”的五万精兵交给了奋武将军石超,迎战司马越。

也许司马颖此次命不该绝,此时司马越的队伍里来了两个人,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情报。这两个人便是陈眕的两位弟弟陈匡和陈规,他们带来的情报是邺城已经乱成一团,完全没有斗志,只要发动进攻就可兵不血刃的拿下邺城。

司马越信以为真,十几万人马乱哄哄的冲向邺城,等到看见石超全副武装的五万精锐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一接触便结束了。

司马越战败,其人一口气逃到了下邳,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mào)不敢接纳他,司马越只好继续逃命,回到了封国东海国。

上文说过,这一战司马衷是御驾亲征的,司马越亡命逃跑,哪里还顾得上司马衷,司马颖的部将找到他时,他脸部受伤,身中三箭,拼命保护他的嵇绍已经倒在他的身前。

成都王司马颖亲自迎回司马衷,恢复了自己皇太弟的地位,再度膨胀的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乘胜之威,意图侵占幽州,于是司马颖买通幽州刺史王浚的副手和演,欲图刺杀王浚,和演败露被杀。

说起幽州,要说说出身太原王氏的幽州刺史王浚,他能当上幽州刺史,主要是靠的王衍。王衍为了保护王氏的门阀利益,做了两个深谋远虑的安排,一是安排王浚在幽州刺史的位子上控制北方;二是安排王敦在扬州刺史的位子上掌控南方,这两个决定直接影响了南北方未来二十年的政治格局。

幽州和鲜卑相接,当时的鲜卑分为两支,一支是慕容鲜卑,是一个汉化的文明部落,当时的慕容鲜卑的首领是慕容廆(wěi)。另一支是段氏鲜卑,当时的段氏鲜卑的首领是段务勿尘,这一支没有汉化,更加野蛮,而王浚所在的幽州北面就是段氏鲜卑的地盘。

对付这帮人,王浚也没什么办法,司马炎在后期调整过政策,收回了刺史手里的兵权,眼看着中原大乱,为了稳住鲜卑,王浚只能采取和亲的政策。王浚就把女儿嫁给了段务勿尘,这样一来,王浚也能间接借助段氏的四五万骁勇善战的铁骑,也是凭借着这点,司马越讨伐司马颖时,和王浚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王浚的支持。

永安元年八月,王浚联合段务勿尘和乌桓羯朱(jié)以及司马越的弟弟东瀛公司马腾发兵数十万进攻司马颖。司马颖再次派出石超出战,大败而归。迫不得已,司马颖放弃老巢邺城,逃亡洛阳,这个他一直不愿入主的京城,没想到主动前来,竟是这样一种方式。可惜现在的洛阳已经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在司马越出兵后,洛阳已经落在了河间王司马颙的手里。司马颖此番回京,也算是落到了司马颙的手中。

永安元年十一月,司马颙的将领张方劫持惠帝司马衷、成都王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以及在洛阳的所有司马宗室迁往长安。

到达长安后,司马颙撕开面具。

十二月废除皇太弟司马颖。

被废的司马颖欲图投奔公师藩,途中被范阳王司马虓(xiāo)抓住,一个月后,司马虓病死,司马虓的长史刘與矫诏杀死了司马颖。

曾经实力天下第一,无人可及的成都王司马颖,就这样死了。

时也,命也。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8)

八王关系链

司马颙八王之终

司马颙强逼迁都长安后,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并下诏封远在山东的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一同执政。

八王之乱的原因及影响和时间(以人物为段落梳理)(9)

司马颙像

接到诏书的司马越立即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模进驻河北,占据邺城,吞下司马颖的地盘。原先不敢接纳司马越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吓得赶紧投降了。就这样,司马越兵不血刃的便控制了河北、山东、江苏的大部分地盘。

司马颙最大的政治败笔便是迁都,平民百姓还可以,到哪里都是一无所有,但是对于士族来说,就不同了,所以司马越抓住了这点,联合范阳王司马虓、幽州刺史王浚、司马越的三个弟弟东瀛公司马腾、高密王司马略、南阳王司马模组成反司马颙联盟。

朝中大臣、名士纷纷投奔司马越,诸王也归到他的旗下,司马越也打起了迎接惠帝司马衷还都洛阳的旗号,从徐州起兵三万,直奔关中。

只是这支军队还未到达长安,便被司马颙假借惠帝的名义,勒令返回封地。司马越明明知道这是出自司马颙的命令,却不得不听。三万大军返回途中突然遭到刘乔的攻击,三万大军损失惨重。

刘桥本是豫州刺史,张方挟持惠帝西迁后,刘乔趁势占据河南西部地区。司马越拉拢他对付司马颙,他满口答应,然后司马越就任命刘乔为安北将军,改任冀州刺史,原豫州刺史的缺由司马虓担任。刘乔不满,便转投司马颙。随后司马颙派张方率兵十万攻打豫州,司马虓不敌,渡过黄河撤退。王浚上表请求司马虓兼任冀州刺史。

司马越遭遇刘乔战败后,司马虓派兵迎回司马越,在谯县遇到刘乔父子,大败刘军,司马越随进驻阳武。

眼看着司马越的势力越来越大,司马颙害怕了。他想投降,苦于没机会。

偏在此时,他接到参军毕垣的举报,毕垣在信里声称,张方见司马越势大,意图谋反。

司马颙招来张方的副手郅辅问:“张方要谋反你知道么?”

被毕垣恐吓过的郅辅一个劲的点头说“是。”

司马顒遂下定决心除去张方:“卿可取而代之。”

司马越收到了张方的人头,但是大军依然向关中进发,待关中将士见到司马越的大军和张方的头颅时,纷纷投降。司马越接连攻占霸上、荥(xíng)阳,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天险潼关,司马颙自己也知道大势已去。

光熙元年,司马越进驻长安,改元永嘉,司马颙被迫出逃,司马越给他发了一道诏书,要他回来当司徒,司马颙还就真回来了。

在新安的雍谷,司马颙被司马越的弟弟南阳王司马模的部将梁臣掐死在车上,他的三个儿子也一起被杀死。

司马颙在司马颖死后二个月,也死了。

至此,史家所称的“八王之乱”宣告结束了。

结尾

自元康九年至光熙元年的这场诸王混战,破坏了河南、河北和关中的经济基础,人民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七年时间内,执政者换了六七个,整个西晋除了江南地区之外,都遭到了沉重的破坏。四川的氐族李雄、山西的匈奴刘渊等汉化的内迁少数民族纷纷脱离控制,准备逐鹿中原。北方的鲜卑也在跃跃欲试,准备南下,这个天下俨然已成了三国乱世的翻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