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上的“奖杯”
1993年湖北省公安县购粮券,因为几套的主图都是清一色的“奖杯”,闲来欣赏时引起了不少粮票藏友强烈的兴趣。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公安古称“梅园”,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郡县,改梅园为孱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刘备借得荆州,被册封为“左将军”,人称“左公”,屯兵油江口,后人为了纪念“左公在此安营扎寨”,故将孱陵改为公安。
公安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北与荆州市隔江相望,南临湖南安乡,东连石首,西接松滋。笔者不由地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看来,公安县同荆州真的是颇有渊源。
公安县是全国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著名作家碧野先生曾冠以“银公安”的美名。上世纪90年代,“湖北车桥”、“凯乐科技”先后上市,创造了内陆农业县同时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奇迹。
公安曾是“三国”时期主战场,刘备城、吕蒙营,陆逊湖等许多三国历史遗存均源于此地;东晋时期公安学子车胤,囊萤苦读,成为《三字经》中世代相传的典范;明末袁氏三兄弟开创“公安派”文学新风,影响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二、四方面军在公安县南平文庙胜利会师,彪炳史册;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王竹溪从公安走上报国之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
提到公安,不能不提响当当的“公安三袁”。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
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
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这几套湖北省公安县粮票上的奖杯主图中有一个“奖”字,两边是麦穗环绕其间(图1)。
1981.4.14-4.26,在南斯拉夫诺维萨德举行的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共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郭跃华、女子单打冠军:童玲、男子双打冠军:李振恃/蔡振华、女子双打冠军:张德英/曹燕华、混合双打冠军:谢赛克/黄俊群七项世界冠军,第一次将奖杯全部包揽,举国振奋。仔细观察,粮票上的奖杯同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奖杯圣·勃莱德杯颇有几分神似(图2)。
根据有限的资料,妄加猜测,在当时那个崇尚体育,全民学习乒乓球的年代,这几套湖北省公安县购粮券是不是受到启发,用奖杯来表示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敬意,对全民健身培养乒乓球活动的支持。同时,暗喻了公安县这个全国重点粮、棉、油生产基地,鼓励农民多生产粮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暗含了一种奖励褒奖和鼓励勉励的意思。
或许奖杯是巧合,但是作为县市级粮票,能够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将各种素材综合运用,娴熟驾驭,的确开创了县市级粮票创新发展的滥觞,当时设计者的思路和理念值得学习。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给广大后来的藏友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实物和研究标本,激发了无数藏友深入研究粮票的热情和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