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希望自己能知道实情。我不喜欢无知。”
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1980年写下这两句话,彼时,他正在为宇宙写一本书,浩渺太空的神秘与美深深吸引了他。如今,重读《宇宙》的我们仍包裹在对“无知”的惶惑中,38年飞逝,知识的点滴累进难以抚慰情感上焦灼的渴望。
被这份焦灼驱动着,过去一年,我们继续穿行于书籍的雨林之中,力图勾勒一幅清晰、开放、全面的人文知识图景。今天,在历经一个多月的征选、初选和终选后,我们推出历史、社科、自然领域的年度最佳图书。这是第一财经的第一份人文图书年选榜单,背后却是十三年来,第一财经对于思想一如既往的确信,确信我们的灵魂深处,对于知识与真相的永恒渴望。
2017年,世界似乎变得更难以捉摸、沟壑难平,幸而阅读烛照着我们。在这张榜单中,叶礼庭行走在民族纷争的最前线,理查德·威尔金森追问财富与健康的关联,王子今将秦汉史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考察,王原还原着中国古脊椎动物进化的壮阔历程……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都是思想之网上坚定的编织者。作为读者,我们处在这网络的某一点上,每一次边界的移动都轻轻地牵动着我们,只要我们足够敏感、足够好奇,就将领悟到其中的意义。
文化的尺度向来隐而不现。当我们选出这些书时,诉诸的既是理智的判断也是内在的声音:一种当下的关切、一种清晰包容的写作方式、一个新颖的角度、一段充分的论证和一种亲和的姿态。它们无法分割,共同锻造着优质阅读的底色。就像《宇宙》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在物理学、天文学意义上解释了这无限的星际,也从感性的角度呼应了我们对于自身所在的极大好奇。今天,在阅读世界的大门上,铭刻着同样的召唤:打开一本书,以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方式。
-历史类十佳-
(全球史、国别史、专门史和个人史)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法】阿敏·马卢夫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017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无疑往本来就不太平的中东地区扔下一枚火药弹。耶路撒冷究竟归谁?中东问题根源何在?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事件,就是持续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关于十字军东征,西方世界不管是在历史还是小说、电影中,都有自己的解读。本书则是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记录,站在阿拉伯人视角来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世界著名中东问题专家阿敏·马卢夫认为,十字军东征在西欧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革新的同时,却在东方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穆斯林世界开始闭关自守,伊朗、土耳其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纵使到了今天,依然摇摆在极端传统派和西化派之间”。虽然本书法文版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马卢夫的这部代表作至今读来仍意味深远。他书写了当年阿拉伯世界的情形及阿拉伯人的感受,提供了一个当今主流视角之外的独特文本。
本书是阿敏·马卢夫的成名作。他是一位原籍黎巴嫩的阿拉伯作家,本人又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少年时代就读于贝鲁特的耶稣会学校,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亲眼目睹了黎巴嫩内战之后移居法国。独特的身世使得阿敏·马卢夫对阿拉伯人深怀手足之情,对基督教又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他的书在穆斯林世界和西方读者群中都很受欢迎。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美】梅天穆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2017年10月版
把蒙古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史无前例的征服,放到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进行描述和研究,以前似乎更多是日本学者的强项,比如刚去世的冈田英弘的《世界史的诞生:蒙古帝国的文明意义》《从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国的崛起与承续》,比如争议颇大的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国的兴亡》《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游牧民的世界史》《蒙古颠覆世界史》等。其实,美、苏、法等国学者也不乏这方面力作。
梅天穆(Timothy May)是美国蒙古史权威,著有《蒙古战争艺术》《蒙古的文化与习俗》等。本书是他的新作,也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作品。梅天穆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的产生过程,时空跨度上涵盖了蒙古帝国的形成、元朝、四大汗国乃至之后数百年。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交流繁荣一时,“蒙古治世”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蒙古作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
【英】尤金·罗根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17年1月版
当今全球最动荡不宁的两个地区,中东和巴尔干半岛,曾经隶属于同一个横跨三洲的庞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某种程度上释放出了这两个地区被压制了500年以上的能量,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火药桶”地区。英国历史学家尤金·罗根在本书中揭开了中东地区在一战中的真面目。这里虽然不是一战的主战场,但依然有让后来的丘吉尔首相长期蒙羞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等著名战例。依靠德国在资金、兵力和军事策略上的支持,奥斯曼帝国抵抗住了来自俄、英、法的强大压力,还竭力煽动穆斯林发动针对协约国的伊斯兰圣战,并在亚美尼亚进行了大屠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战胜国分解,也因此埋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无休止的冲突的种子。
奥斯曼帝国并不是被一战终结的唯一一个大帝国,与它一起走向末路的还有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以及沙俄帝国,但是论及对今日世界局势动荡的深刻影响,似乎还要首推奥斯曼帝国的瓦解。直到近几年土耳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库尔德人地区频繁的政局变动,依然可见其深深的阴影。
《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德】罗伯特·格瓦特 著
译林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关于一战和二战,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致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发生两次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战争,关注的人却并不多。
事实上,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固然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正如丘吉尔所说:“无论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双方都毁灭了。所有的皇帝及其继承人都被杀死或废黜了……所有人都是战败者;所有人都遭了殃;他们所给的一切都属徒劳。没有人能得到什么……那些从战场上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中幸存下来的老兵,归来时无论是带着胜利的桂冠还是失败的噩耗,他们的家园都已被战祸吞噬。”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青年斯大林》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浦睿文化2017年3月版
国内这几年出的斯大林传记有好几部,卖点也都是比较客观,不像早年那样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浓重。尽管如此,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青年时代斯大林的传记依然有其独特价值。作者历时10年,走访了9个国家23座城市,掌握了最新披露的权威档案,重述了斯大林如何从鞋匠的儿子最终成为列宁的左右手这一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还原了苏联的“史前史”。
斯大林早年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是多样的、矛盾的,作者做了详尽的研究,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后来的发展,理解他内心的种种裂变,提供了最好的切入点。
本书作者是写《耶路撒冷三千年》和《大人物的世界史》的著名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如果读过那两部全球畅销的史学佳作,就会对其博学、睿智和极佳的文笔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苏俄史更是他的专长,专著有《罗曼诺夫皇朝》《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斯大林:红色沙皇的宫廷》等,并写过小说“莫斯科三部曲”(《萨申卡》《正午的红色苍穹》和《冬天的一夜》),对于斯大林及其时代的理解,要比其他西方历史学家深入得多。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天地出版社2017年5月版
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浦洛基将叙述视角集中到苏联解体前的5个月,也就是1991年7月末到1991年12月末,认为这段时间苏联和美国的重要决策改变了苏联命运和世界面貌。但这段戈尔巴乔夫辞职前的关键历史却被很多历史研究者忽视了。
浦洛基是哈佛大学俄罗斯及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的顶尖学者。他精通多国语言,能够查阅英语、俄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和白俄罗斯语的文献,这让他的视角更为全面,能够呈现一个关于苏联解体的全新的、戏剧性的故事。
全书根据最近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叙述围绕着苏联解体中的四个关键人物——乔治·布什、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鲍里斯·叶利钦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来展开。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3月版
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关键的一年,抗战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又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美国本有机会构建与毛泽东和中共之间的良好关系,然而这一年最终成为一个重要分水岭,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的关系,也永远地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
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面对复杂中国时局,美国的政策抉择。当时,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三个自相矛盾的目标: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三、阻止共产党及苏联从美国与蒋介石政府手中夺去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权。
曾任《时代》周刊驻北京办事处第一位主任伯恩斯坦,用引人入胜的笔调描述了这个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转折之年。他从1944年底至1945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无论当时美国采取怎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根本改变历史的走向,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绝不是美国的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
《中古门阀大族的消亡》
【美】谭凯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4月版
中国中古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那就是从先秦贵族一脉相承而来的豪门士族,转变为更多依凭于科举制度的士绅宗族。然而,尽管有种种解释,主导中古中国数世纪之久的门阀大族为什么会在十世纪完全消失,依然困扰着历史学者。
唐代历史研究中,近代以来在西安、洛阳等地大量出土的墓志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但与国内学者更偏重于对出土墓志文献进行微观的历史研究、考证不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谭凯(Nicolas Tackett)的研究明显更为宏观,研究方法也令人耳目一新。他把上千份墓志和3万多个唐代人物传记整理成一个数据库,从大数据分析角度,发现唐代精英在权力地理分布和社会网络组成上的特点,进而重新审视旧时大族的社会适应性,以及为何随着唐代灭亡,他们在历史上突然消失。
谭凯的结论是,即便是改朝换代,中古门阀大族的适应程度都超过后人的想象,因此他们的家族才能在几百年内都处于上层。直到880年黄巢占领长安之后的30年大动乱时期,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谭凯新书在北京发布时,有中国学者用了“振聋发聩”来评价这种大数据统计在唐代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唐代高层文官》
赖瑞和 著
中华书局2017年8月版
赖瑞和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唐代历史时,经常被史书和墓志中的一连串唐代官名弄晕,不知道什么意思。博士导师杜希德(Denis Twitchett)的一番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读传统的历史传记时应当留意,那些看起来好像是无血无肉的骨架式履历,只有连串的官名,但是,史官在写这些传记时,他心目中的‘内行’读者,必定会发现这仕历中的每一段,都有它的意义和内涵。”
他由此决定对唐代职官做“解读”,让今人再看唐人履历时,就像读专业同行的履历那样一目了然。他于是先后写下《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本书是唐代文官“三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最接近皇权的高层文官。
唐代有五大类高层文官:宰相、词臣、史官、财臣、牧守,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在地方上治理百姓。这些高层文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此过程中皇权也得到进一步扩张。本书通过个案分析,试图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展现出级别的升迁或贬黜、职事的清要或边缘、俸禄的丰厚或微薄,再现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经过。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王子今 著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2017年10月版
这是台湾三民书局组稿的“新编中国史”系列中的一卷,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大陆版。与传统中规中矩的断代史书写不同,《秦汉史》不管在章节设置和内容上都令人耳目一新,重新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帝国400多年古朴而充满活力的魅力,以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作者从迥异于今日的秦汉时期的自然环境说起,阐释了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权力更迭,并将帝国大幕的掀开放到了当时的世界格局范围内,视角比较宏大。除了传统历史学家都会着墨的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他还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展示秦汉时代人的生活情状、精神世界、时代节奏、女性地位,甚至儿童生活。其中关于秦汉人富贵追求、乡土观念、家国意识、精神寄托,以及汉代人的女权等方面的论述,都很精彩。作者还将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上推到秦汉时代。
作为国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考古资料,但在具有专业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也很注重可读性。
-社科类十佳-
(社会理论和社会观察)
《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
【美】迈克尔·沃尔泽 著
商务印书馆·三辉图书2017年10月版
“阿拉伯之春”是宗教与社会革命之间复杂纠葛的最新实例。尘埃落定之后,这些最初以自由民主为口号的运动,几乎都为基要派的宗教运动所覆盖,保守的宗教派别轻而易举地乘着人们激情的翅膀成为主要势力,甚至掌握最高权力。
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二战”结束不久,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曾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民族解放运动究竟怎么了?”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试图在本书中回答这个问题。他分析了二战后建立的三个独立国家印度、以色列和阿尔及利亚,以及伴随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力量,如印度教激进分子、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伊斯兰教激进分子。在沃尔泽看来,世俗的解放运动总是招致带有强烈宗教性质的反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甚至压倒后者。因此鼓吹更彻底的世俗化,恐怕无助于真正改变这一令人无奈和悲哀的历史事实。
《公平之怒》
【英】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 著
新星出版社2017年9月版
历史上第一次,穷人的体重超过了富人,肥胖、心脑血管疾病逐渐从富人身上转移到穷人身上;在美国出生的婴儿,也可能比人均财富仅有美国一半的希腊婴儿预期寿命更短。财富与健康究竟呈现怎样的关系?社会上居于不同阶层的人在预期寿命上究竟为何呈现差异?发达国家发生的变迁刺激着两位流行病学家去探明这些问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加起来已经花了50年时间,其间,他们搜集了大量西方国家财富、幸福感与预期寿命的数据,论述了不平等对社会造成的多重影响,包括相互信任度、寿命、青少年怀孕、肥胖、精神疾病、犯罪率、社会流动性、教育等。
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在富裕国家,总体财富增长已经无助于幸福感和寿命的提升。决定一个社会死亡率和健康状况的,不在于该社会的财富总量,而在于财富是否被平均分配。财富分配得越平均,社会的健康状况就越好。这显然是一份非常不利于自由市场和涓滴理论信奉者的研究报告。
《托克维尔传——革命时代的民主先知》
【英】休·布罗根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7年5月版
托克维尔,这位诞生于212年前的法国思想家,因为王岐山在4年前推荐他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而为更多中国人所关注。他对法国大革命及美国民主制度的研究,至今在史学界仍有巨大影响。1950年代,休·布罗根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本科时,便已经开始研究托克维尔。在埃塞克斯大学历史系任教期间,他又辗转于世界各地名校开展材料搜集和学术讨论。直至他写成此书,已经是与托克维尔认识50多年的“老相识”了。这部传记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托克维尔的写作生涯和政治经历,出版后在学术界大获好评,曾被英国媒体《经济学家》评选为2006年度十大好书。
除了写托克维尔本人的经历,本书还深入挖掘他的人际关系。对托克维尔家族历史的详尽刻画,使他身上的矛盾性得以显现:这是一个出身贵族家庭,对旧制度充满怀念的人,同时也是一位进步论者。此外,布罗根对他与妻子、学术伙伴、挚友之间的关系的描写,也让他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
【美】安乐哲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
在美国退休了的著名汉学家安乐哲,在中国又重新“上岗”了,而且一干就是好几份活,包括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山东“儒学大家”及“翻译中国”项目担纲者、智库博古睿研究院学者,以及“国际儒联”的副主席。
与崇尚个人主义、推崇个人自由的欧美人不同,安乐哲的亚洲学习经历、他的汉学背景以及他个人对孔子的推崇,都决定了他更注重的是“关系”而非个人。他主张人应当在“关系”当中认识自我、履行责任,“关系”应该成为个人作为的方向,并希望借用儒家角色伦理来修正西方社会过于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一点与西方社群主义有相通之处。这部新作正是基于儒家角色伦理中的“关系”,来凸显仁爱、忠恕、礼义等德行和规范的价值。
安乐哲从事中西比较哲学研究近50年,翻译过《论语》、《中庸》、《道德经》、《孙膑兵法》、《淮南子》等中国哲学经典。这部《儒家角色伦理学》某种意义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看作是他的儒学思想的综合性表述,对中国古典思想进行了颇具特色的现代阐释。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美】罗泰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版
“礼”是传统中国的重心所在,孔子对自己的思想的“夫子自道”,无非是“克己复礼为仁”,也即以恢复崩解的周礼为己任。但究竟何为“周礼”?这恐怕不能仅仅用传世文献的自我论证来解决,这时候,考古学显示了其特别的重要性,能够给出相对中性的解说。
那么,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考古材料能勾勒出怎样的社会状况?在《宗子维城》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泰分析了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以及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
与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结合的分析方式不同,罗泰用以勾勒社会状况的基础几乎全部来源于考古发现,极少用文献资料做辅助。为了将考古材料与广泛的历史现象联系到一起,罗泰谨慎地建立了长长的演绎链条。除了考古学之外,书中还有一些人类学研究的痕迹,这体现在他复原了短工、船夫、厨师、客栈掌柜等不见于文献的普通人的情况,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分层的刻画。这可能得益于他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的学习经历,以及作为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亲炙弟子的身份。
在罗泰看来,周礼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去复古的某种最高典范,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孔子时代熟悉的周礼及其习惯法并非完全源自周公,而是源自公元前八世纪以来礼制的持续演进。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加拿大】叶礼庭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辉图书2017年8月版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理解当时全世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叶礼庭实地走访了南斯拉夫、库尔德斯坦、北爱尔兰、乌克兰、魁北克、重新统一的德国这六个国家和地区,亲历民族纷争的最前线,勾勒“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地图。在战争、分裂、游行和恐怖袭击背后,他看到一波汹涌的种族民族主义浪潮正席卷世界舞台,血缘似乎重新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而公民民族主义正遭受严峻挑战。为此他除了写作本书,还为BBC拍了一部6集电视纪录片。在叶礼庭看来,公共种族自身并不能创造社会凝聚力,因为这只是忠诚的条件之一,更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工作、配偶和其他稀缺资源而发生矛盾。可即便种族民族主义并不符合社会组织原则,它依然有着强烈的诱惑,并掀起一阵阵战争浪潮。
叶礼庭的身份很多元,他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获乔治·奥威尔奖、汉娜·阿伦特奖等,2009~2011年间甚至出任过加拿大自由党党魁。这本书里,他显现出历史学者的深邃与理性,也透出强烈的现实关怀。
《蝶变:澳门博彩业田野叙事》
刘昭瑞、霍志钊著
商务印书馆2017年10月版
港产赌片,《赌神》、《赌圣》之类,看多了,会对澳门博彩业形成一些固定的成见。那么真实的澳门赌场是怎样的呢?本书的合作模式颇为有趣,作者之一是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导,另一位则是“局中人”,现任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文康社会事务部行政经理、澳博娱乐场员工俱乐部会长、金碧文娱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因此既有“内幕”,又有超然的学术视野。书中运用人类学调查方法,描摹了澳门博彩业的方方面面——中外“赌戏”的规则玩法、全球资本的竞相争夺、帮会社团的纷争、政府的监管和控赌,等等。因为博彩业在澳门“一业独大”的状态由来已久,此书其实也覆盖了澳门的社会文化以及市民生活情况。
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调查报告,数据与参与式观察交叉运用,在大量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条理分明的分析。大量鲜活、深入的访谈资料和受访者故事,也为此书增添了趣味性,可以满足许多人对赌场内部神秘的运作机制的好奇心。
《寻路阿富汗》
【英】罗瑞·斯图尔特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版
这不是一本旅游书,甚至不是一本稍具人文价值的旅行笔记,而是一段一开始就富有强烈使命感的危险旅程。虽然全书内容稍显零散,但却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为作者罗瑞·斯图尔特正是现任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此前曾任英国驻印尼、波黑和伊拉克的外交官,也给两位英国王子做过家教。他对英国当前的外交政策极具影响力,而英国正是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一直以来坚定的支持者。
回到2000年,27岁的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途经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行程近万公里。本书记录的就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当时,塔利班政权垮台后的阿富汗尚未陷入另一段军阀混战乱局,斯图尔特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花了36天从赫拉特向东徒步前往喀布尔。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完全受西方精英教育的斯图尔特,在这趟旅程中真正见到了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不知道比所有其他西方政客更深入地了解阿富汗、中亚和中东的斯图尔特,是否有可能作出一些改变?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法】贾克·阿达利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
相比于影视,音乐更具有渗透和爆破的力量,人们可以不去看,却很难躲避周遭的声音。希特勒曾在1938年说过:“少了扩音器,我们就没法征服德国了。”音乐到底能对人施加怎样的影响?本书提醒人们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问题,音乐与社会秩序的操纵、掌握、预期行为有着密切而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阿达利把音乐史分为四个阶段:从远古到17世纪的“牺牲”阶段、从14世纪开始的“代表”阶段、19世纪留声机发明后“重复”和“创作”难解难分的阶段。而这整部音乐史背后,正是噪音如何被接纳、转化,进而传播、制造新社会秩序的政治经济史。
阿达利是法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曾担任密特朗总统的特别顾问,也曾被萨科齐总统邀请组建解放经济增长委员会,他著述丰厚,特别爱好音乐。对于音乐背后的政治、经济意涵,他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在本书中,围绕着“权力”,他讲述了音乐的方方面面,也加入了很多现实的例子,比如,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偏重、苏维埃音乐健康进步的原则、音乐家地位的转换、明星音乐人对青少年的制约、音乐畅销排行榜等等。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美】N.凯瑟琳·海勒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展和《未来简史》等书的畅销,“人”本身的未来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尤瓦尔·赫拉利提出了“神人”,也就是一小部分智人特质发生改变,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而进化成更高级的人类。事实上,近来有报道,芯片植入技术在美国已经开始进入日常实用阶段,“身体”和“机器”之间的区别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本书正是站在技术哲学/社会学的高度,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指出我们作为“人类”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人本主义主体将被消解,我们终将成为“后人类”,并且必须学会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本书作者海勒是一名精通化学的文学教授。为了探明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她花了6年时间,阅读大量人机关系学档案,采访计算机生物学和人工生命科学家,也钻研了多个领域的技术论文。看得出来,维纳的控制论对作者的基本思路有很大影响,并通过对菲利普·迪克的赛博朋克小说等流行文化的引用,提出了一个反笛卡尔式主体思维路线的关于“人的概念”的新思路。
-自然类十佳-
(自然、环境、科技)
《宇宙》
【美】卡尔·萨根 著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8月版
卡尔·萨根(1934~1996)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也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当然,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成功的科幻小说作家——虽然只写了一部小说(《接触》)。萨根的名作,如《宇宙》、《魔鬼出没的世界》、《暗淡蓝点》、《伊甸园的飞龙》、《布鲁卡的脑》等,都早已有了中译本,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宇宙》,这是与他自编自导的13集同名科普电视系列片配套的书,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70周。
萨根在书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自觉与星星有紧密联系,试着背诵咒语召唤宇宙的力量来缓解他们的牙痛。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巨大进展,他担心宇宙的浩瀚无边和它那令人惊愕的年龄,会让现代人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和形单影只。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和拍摄工作,让人们尝试去了解这“令人入迷的壮丽”,并重申“从现实和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诞生于宇宙,我们的命运与宇宙紧密相连”。
《宇宙》30年前就出过一个中译本,20年前和10年前都曾重版,此次的译者陈冬妮是天体物理博士、北京天文馆副馆长,足够专业,文笔也干净利落,完全可以取代早先的译本了。
《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
【美】林恩·马古利斯、多里昂·萨根 著
漓江出版社
目前多数关于演化历史的图书都在描述脊椎动物诞生之后的故事,对于早期的生物极少着墨。《小宇宙》却将重点放在脊椎动物诞生之前、地球生命混沌初开之时。这是一个属于细菌的世界,这种尺寸很小但对环境影响很大的单细胞生物,是大约40亿年前地球开始有生命时的唯一居民。它们统治了地球至少20亿年的历史,持续地改变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结构。
《小宇宙》的两位作者马古利斯和萨根,分别是卡尔·萨根的前妻和儿子,本身也是知名的生物学家与科普作家。他们集合各种新研究成果,还原了演化之初的神奇面貌。如今海底大陆板块裂缝附近岩浆、蒸汽、气体仍像太古代一样和海水混合着,30亿年前在原始海洋中呼吸氧气的细菌现在以线粒体的形态存在于我们体内,人类身体里的碳百分之九十曾至少通过板块裂缝或开口一次,这些事实都充满趣味,同时毋庸置疑地佐证着作者的论点:人类不过是进化历史上的新来者。马古利斯和萨根的这部作品有助于我们修正对于演化的误解:原始细胞在漫长时光中,已发展出生命所需要的多数技能。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
【加】舒柯文、【中】王原、【澳】楚步澜 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4月版
脊椎动物的演化不仅是一个全球现象,也带有地域的特色。最近二十年间,中国境内大量关键时期、过渡类型的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影响了生物演化理论。《征程》特别聚焦了“从鱼到人”演化中的9个重要事件,如颌的起源、飞行能力的演化等等,凝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脊椎动物的进化史。
地史时期极其漫长,脊椎动物演化的时间步伐也以百万年或千万年计算。古生物学家利用化石信息重建地球生命史,随着新化石出土,信息仍在不断更新和充实之中。作为三国学者合作的成果,《征程》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图文翔实,一些中国特有的高清晰化石图片和结构复原图是首次得以呈现,写作上也突破了传统模式,新鲜可读。
正如作者所言,演化以“枪林弹雨”的方式持续在进行中,而今人类却极大地影响了这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正在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脊椎动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展现了丰富的可能,如果希望几百年后脊椎动物类群仍能生动多彩,我们必须善待地球。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德】安德烈娅·武尔夫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2017年10月版
18~19世纪,德国文化史上有几对兄弟特别厉害,比如格林兄弟、施勒格尔兄弟以及洪堡兄弟。本书主角正是洪堡兄弟中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他被同时代的人们认为是继拿破仑之后最著名的人物,而今却消失在他所创造的自然观念之后。作者安德烈娅·武尔夫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他对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一大批巨人均有深刻影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
洪堡着迷于科学仪器、测量和观察,以无穷尽的探索之心行走在南美洲与欧洲的高山。他将自然看做一种覆盖全球的力量,发明了等温线、等压线,构想出全球植被与气候带的概念。基于“整体性”的观念,他革新了我们今天看待自然的方式: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
《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
王立铭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2017年5月版
在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关于我们自身的遗传秘密已经一览无余。然而,挥舞起“上帝的手术刀”的人们,在尝试着修补人体基因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是否也会利用这些技术来改造自己、改造下一代?基因编辑,究竟是阿拉丁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
这是回溯整个基因编辑历史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大幕拉开之际,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以幽默活泼的文字,带读者穿越人类认识基因的漫长历史,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改造基因、编辑基因的科学历程,并探讨了基因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可能遭遇的伦理争议。这不仅是一部探索基因的历史,更是整个分子生物学科学史,以技术和商业双线演进,多次惊天逆转,可谓高潮迭起。
王立铭此前著有畅销的科学读物《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身为铁杆科幻迷,他的科普写作也运用了颇多“小说”笔法,生动而有趣。
《杂食者的两难》
【美】迈克尔·波伦 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7月版
是人类驯化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人类?在自然进化的图景中,迈克尔·波伦笔下的人类是被诱惑者。植物利用人对于甘甜、美丽、陶醉和控制的欲望,获得遗传上的成功,这是波伦最为出名和石破天惊的观点。在《杂食者的两难》一书中,他用以审视人类的餐桌:玉米,现代食品工业最为广泛使用的原料,如何以其丰产和多变征服了人类,隐身于你在市场上买到的几乎所有食物。
由艾奥瓦州的玉米田到堪萨斯州的饲养场与肉品包装场,波伦一路追随着以玉米为基础的食物产业链。在这条复杂的工业链条上,人类逐渐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联系,离真实的食物越来越远,对于食品的困惑却越来越多。他在这趟探寻旅程中再现了食物走向餐桌的过程,也从各个角度——植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思考这一过程中人与土地、人与人的关系的变迁。
对波伦而言,改变的当然不止我们餐桌上的玉米和鸡肉。这位新闻学教授、知名饮食作家在书中展示了他一直以来的包容性和现实感:食物是现代社会的缩影,我们所吃的东西,或多或少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海洋中的爱与性》
【美】马拉·J·哈尔特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探索家2017年8月版
这本由海洋生态学家写作的科普读物,被评为2016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好书。它的副题比书名更有趣:“变性的鱼,浪漫的虾,怪癖乌贼及其他深海情色奇葩”。
本书的视角聚焦于海洋动物的性爱,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及其涉及的方方面面。如作者所说:“这就是海洋中的性。这是一种对我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性,不过还是会有熟悉的味道,虽然也只是一点点。就绝大多数而言,波浪下的性看起来跟我们想象中的性行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然而,这就是经历了几亿年的激烈竞争所产生的奇特现象——一切都是为了繁殖尽可能多的后代……从最高的礁石顶到最深的海沟底,繁殖与逃生是这个星球上的动物最关心的两件事。因此,大自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性和生存上面……在大自然中,有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来搞定这件事……真正的性进化是在荒野中完成的,而在野外,没有哪里比海洋更咸湿、更狂野。毕竟,那儿才是性的发源地,也是自然母亲练习她的生殖创造力时间最长的地方。”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过度捕捞、气候变化、污染等等会如何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因为它关于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
《伦敦雾:一部演变史》
【英】克里斯蒂娜·科顿 著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7年7月版
世界上的首都不少,但被称为“雾都”的则只有近代的伦敦。这并非偶然。因为历史上的各国都城,大体上都只是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但只有率先实现工业革命的英国创造了一个新形态:它把自己的心脏地带也变成了一个工业中心。“伦敦雾”(London fog)乃是一种“现代工业之雾”,在伦敦历史上,从无雾到有雾再到无雾,可以说大体对应着这座城市的三个阶段:前工业化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化时代。
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娜·科顿在《伦敦雾:一部演变史》中梳理了19世纪以来那100多年里英国人在报章、文学、词典、绘画、戏剧和影视作品中所谈到的伦敦雾,勾勒出伦敦人对雾的暧昧态度:他们将雾称作“伦敦特色”(London particular),既“体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属性,一种首都之城令人艳羡的优越感,但也包含着反讽意味”,因为这毕竟又不算是多值得羡慕的特色;与此同时,人们虽然对雾感到无奈,但一切工作似乎又运转如常(反正有人工照明),以至于他们在很长时间里也并没有多大动力去改变这一点。没有了雾,冬季似乎都不算完整,而伦敦好像也都少了点什么似的。
《杂草记》
【日】柳宗民 著,三品隆司 绘
四川文艺出版社·新经典2017年3月版
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四季非常分明的国家,一年到头都有花开,看草看花就能知道到了什么季节,所以花道之类在日本格外发达,便是必然。但是花花草草中绝大多数不起眼甚至难看的品种,是无法进入花道,被赏玩以至供奉的。在植物学中,一般把妨碍其他植物生长的都叫作“杂草”;而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所有不知道名字长得也不够好看的草统统会被归为“杂草”。但在柳宗民眼中,“没有一种草,该被叫做‘杂草’”,因为“并不是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能称之为‘人’啊”,相反,“只要认真观察,再不起眼、再无趣的植物都蕴蓄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柳宗民是日本民艺运动创始人柳宗悦第四子,著名园艺家、园艺评论家,曾主持在日本非常受欢迎的NHK电视台《园艺的爱好》节目。《杂草记》将专业知识与人文关怀熔于一炉,是一部严谨翔实的自然笔记,也是一曲洋溢着爱与尊重的生命礼赞,柳宗民以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体悟,娓娓道来每一株普通杂草的独特与不凡。此外,书中还配有120幅手绘插图,全部由著名科普作家兼插图师三品隆司绘制,非常精美古雅。
《我在亚洲的狗》
【瑞典】斯文·赫定、杰西卡·S·斯赫尔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2017年4月版
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在故乡斯德哥尔摩一幢安静的两层小楼里,功成名就的探险家斯文·赫定,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的是17年亚洲腹地探险生涯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狗。那是1952年秋天,令他获得世界级至高荣誉的楼兰古城大发现,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填补亚洲地图上未知区域空白的辉煌探险经历,俱往矣。相反,这个老人想起的是一次次孤独寒冷、危险艰辛的路途中,跟随他的流浪猎犬尤尔达仕、母狗皮皮和它的孩子小皮皮、藏狗尤尔巴尔斯……
“直到我的首次亚洲之行开始,我在瑞典从来没有养过狗。”在最后一本书《我在亚洲的狗》中,斯文·赫定写下这样的一个怀旧的开头。书中,他一如既往地延续了早前就让无数中国读者为之迷恋的、在《亚洲腹地旅行记》(又译《我的探险生涯》)中展现的优美而随性的文笔。唯一不同的是,探险家回想起年轻时在异国他乡与狗以及其他动物的萍水相逢,多了一份淡淡的怀旧。
与此同时,他完全没有今日动物保护主义者或者宠物豢养者的那种矫情,相反,秉持一种真正的“自然主义”,将动物与人的生死都看作自然界大循环的一部分,透着一种“坚硬的柔情”。《我在亚洲的狗》完成两个月后,87岁的斯文·赫定长眠于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墓地。
-第一财经年度图书评选委员会-
周健工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
杨宇东 第一财经日报执行总编辑
应民吾 第一财经综合新闻中心主任
马俊 第一财经客户端(网)总监兼互联网视频产品中心主任
许云峰 第一财经评论部评论员
王培霖 第一财经评论部评论员
罗敏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主编
吴志超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特约编辑
彭晓玲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记者
孙行之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记者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
理性思想/纯净阅读
沉淀十余年的第一财经阅读版块,于2017年以全新“阅读周刊(CBN Reading)”呈现,在报纸、网站、APP、微信等多个平台同步释放,勾勒清晰、开放、全面的人文知识图景。
“阅读周刊”栏目包括深度访谈、综合报道、评论、专栏、书单、书摘等等,介绍中文出版界最新、最好的作品,传达人文知识领域新鲜、专业的写作。
基于十余年的知识积累与资源积累,秉承一年来阅读周刊的选书标准与选书目标,融合大陆重要人文出版社的力量,第一财经推出2017年度图书,在历史、社科、自然等领域,推选年度最可读人文读物。
-附:Top50入选书单-
(排位不分先后)
历史类:
1.《中古门阀大族的消亡》,【美】谭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亚洲史概说》,【日】宫崎市定,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法】阿敏·马卢夫,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红点文化
4.《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美】梅天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5.《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英】尤金·罗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6.《青年斯大林》,【英】西蒙·蒙蒂菲奥里,民主建设出版社·浦睿文化
7.《黑旗:ISIS的崛起》,【美】乔比·沃里克,中信出版社
8.《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美】沙希利·浦洛基,四川人民出版社
9.《朝鲜战争:一段你耳熟能详,却远未了解的历史》,【美】布鲁斯·卡明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当图书进入战争》,【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11.《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王子今,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12.《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美】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唐代高层文官》,赖瑞和,中华书局
14.《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美】白修德,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15.《北京口述历史系列:胡同里的姑奶奶》,定宜庄 等,北京出版社
16.《现代日本史》,【英】安德鲁·戈登,中信出版集团
17.《维米尔的帽子》,【加】卜正民,湖南人民出版社
18。《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19.《万用之物:盐的故事》,【美】马克·科尔兰斯基,中信出版集团
20.《美丽灵魂:黑暗中的反抗者》,【美】埃亚勒·普雷斯,中信出版集团
21.《孤灯下的记忆》,赵絪,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2.《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美】拉尔斯·布朗沃思,中信出版集团
23.《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方德万,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24.《九月的十三天: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在戴维营》,【美】劳伦斯·莱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中国科学幻想文学史》,【日】武田雅哉,浙江大学出版社
26.《吐番丝绸之路》,张云,江苏人民出版社
27.《学术江湖》,桑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商务印书馆
29.《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瑞典】皮特·恩格伦,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30.《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岱峻,商务印书馆
31.《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王天有、高寿仙,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32.《东京审判:为了世界的和平》,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3.《末代沙皇公主回忆录》,【美】玛利亚·帕芙洛娃,中国画报出版社
34.《文明史》,【法】费尔南·布罗代尔,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35.《十字军的故事》,【英】盐野七生,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36.《中华帝国的衰落》,【美】魏斐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7.《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日】小谷仲男,商务印书馆
38.《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英】阿加莎·克里斯蒂,新星出版社
39.《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美】若昂·德让,译林出版社
40.《印加帝国的末日》,【美】金·麦夸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41.《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 》,【美】金·麦夸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42.《康拉德文学传记》,【英】塞德瑞克·沃茨,江苏人民出版社
43.《海洋与文明》,【美】林肯·佩恩,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
44.《南齐书》,(南朝)萧子显,中华书局
45.《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46.《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德】罗伯特·格瓦特,译林出版社
47.《真实的卡斯特罗》,【英】莱斯特·科尔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
48.《宫崎市定亚洲史考论》,【日】宫崎市定,上海古籍出版社
49.《明星与素琴》,云从龙,东方出版社
50.《父亲的失落园》,【美】阿里埃勒·萨巴尔,新星出版社
社科类:
1.《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美】汉娜·阿伦特,译林出版社
2.《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美】C.莱特·米尔斯,南京大学出版社
3.《被遗忘与被仰望的》,【美】盖伊·特立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4.《村落里的单身汉》,彭大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道德景观——科学如何决定人性价值》,【美】萨姆·哈里斯,中信大方
6.《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商务印书馆
7.《蝶变——澳门博彩业田野叙事》,刘昭瑞 霍志钊,商务印书馆
8.《发现的时代——21世纪风险指南》,【南非】伊恩·戈尔丁【加】克里斯·科塔纳,中信大方
9.《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美】彭慕兰,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10.《公平之怒》,【英】理查德·威尔金森,新星出版社
11.《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日】福山,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12.《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德】李峻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基因之外——文化如何改变人类演化》,【美】彼得·里克森 罗伯特·博伊德,浙江大学出版社
14.《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美】贺萧,人民出版社
15.《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大转型》,【英】白馥兰,江苏人民出版社
16.《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美】迈克尔·沃尔泽,商务印书馆·三辉图书
17.《精英的黄昏》,【美】克里斯托弗·海耶斯,上海译文出版社
18.《礼物的流动》,【美】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19.《理学、士绅和宗族》,章毅,浙江大学出版社
20.《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英】尼古拉斯·汉弗莱,浙江大学出版社
21.《贸易的猜忌》,【英】伊斯特凡·洪特,译林出版社
22.《女性贫困》,【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上海译文出版社
23.《青苔不会消失》,袁凌,中信大方
24.《权力的生成——香港市区重建的民族志》,夏循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本新中产阶级》,【美】傅高义,上海译文出版社
26.《儒家角色伦理学》,【加】安乐哲,山东人民出版社
27.《社会学家的肖像》,姜利标,上海人民出版社
28.《审美的脑——从演化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美】安简·查特吉,浙江大学出版社
29.《食物语言学》,【美】任韶堂,上海文艺出版社
30.《私人生活的变革》,【美】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32.《思想的力量——智识之旅的非常规自传》,【匈】雅诺什·科尔奈,上海人民出版社
33.《斯文——唐宋文化转型》,【美】包弼德,江苏人民出版社
33.《四种分叉》,赵汀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4.《托克维尔传》,【英】休·布罗根,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35.《为什么长大?》,【美】苏珊·奈曼,上海文艺出版社
36.《喂养中国小皇帝》,景军 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7.《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美】凯瑟琳·海勒,北京大学出版社
38.《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黄盈盈 等,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
39.《五十四种孤单——中国孤宿人群口述实录》,普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40.《学以为己》,李弘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1.《血缘与归属》,【加】叶礼庭,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辉图书
42.《寻路阿富汗》,【英】罗瑞·斯图尔特,北京大学出版社
43.《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案件》,【法】阿莱特·法尔热,浙江大学出版社
44.《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法】 贾克·阿达利,河南大学出版社
45.《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刘浦江,中华书局
46.《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吕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7.《转型与交往——一个工厂的劳工民族志》,刘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8.《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美】罗泰,上海古籍出版社
49.《走私如何威胁政府——路易·马德林的全球性地下组织》,【美】迈克尔·卡瓦斯,浙江大学出版社
50.《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周雪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自然类:
1.《杂食者的两难》,【美】迈克尔·波伦,中信出版集团
2.《海洋中的爱与性》,【美】马拉·J.哈尔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探索家
3.《杂草记》,【日】柳宗民 三品隆司,四川文艺出版社·新经典
4.《游隼》,【英】J.A.贝克,浙江教育出版社
5.《花朵的秘密生命》,【美】沙曼·阿普特·萝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探索家
6.《深海》,【美】詹姆斯·内斯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探索家
7.《探寻自然的秩序》,【美】保罗·劳伦斯·法伯,商务印书馆
8.《癌症·新知》,李治中(菠萝),清华大学出版社
9.《地图之上:追溯世界的原貌》,【美】西蒙·加菲尔德,电子工业出版社·译言东西文库
10.《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年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1.《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加】舒柯文【中】王原【澳】楚步澜,科学普及出版社
12.《香港方物志》,叶灵凤 余宛霖,商务印书馆
13.《一根稻草的革命》,【日】福冈正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乐树文化
14.《伟大的海洋》,梅拉尼·L.J.斯蒂斯尼,重庆大学出版社
15.《草地上的嗡嗡声:一位昆虫学家的自然笔记》,【英】戴夫·古尔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16.《泥土:文明的侵蚀》,【美】戴维·R.蒙哥马利,译林出版社
17.《醉酒的植物学家》,【美】艾米·斯图尔特,商务印书馆
18.《半个地球:人类家园的生存之战》,【美】爱德华·威尔逊,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19.《人类的误测》,【美】斯蒂芬·杰伊·古尔德,重庆大学出版社
20.《新水源:干涸世界的希望》,【美】朱迪思·D.施瓦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1.《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
22.《北极梦: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美】巴里·洛佩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3.《宇宙》,【美】卡尔·萨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4.《伦敦雾:一部演变史》,【英】克里斯蒂娜·科顿,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5.《羽毛:自然演化中的奇迹》,【美】托尔·汉森,商务印书馆
26.《极简进步史》,【英】罗纳德·赖特,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7.《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王立铭,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8.《哲学早餐俱乐部:四个杰出科学家如何改变世界》,【美】劳拉·J.斯奈德,电子工业出版社·译言东西文库
29.《小宇宙:细菌主演的地球生命史》,【美】林恩·马古利斯【美】多里昂·萨根,漓江出版社
30.《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学家的荒野笔记》,【美】乔治·夏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1.《我在亚洲的狗》,【瑞典】斯文·赫定,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
32.《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美】科马克·卡利南,商务印书馆
33.《鲸背月色》,【美】戴安娜·阿克曼,中信出版集团
34.《引力波》,【美】珍娜·莱文,中信出版集团
35.《我们人类的进化》,【英】亚历山大·H.哈考特,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36.《菜篮子革命:从共同购买到合作找幸福》,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7.《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美】弗洛伦斯·威廉姆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8.《人体的故事》,【美】丹尼尔·利伯曼,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39.《宇宙的尺度》,【美】大卫·布拉特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探索家
40.《海错图笔记(贰)》,张辰亮,中信出版集团
41.《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美】乔纳森·瓦尔德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42.《草间居游》,鱼山,中信出版集团·活字文化
43.《我们人类的基因》,【英】亚当·卢瑟福,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44.《林奈传:才华横溢的博物学家》,【英】维尔弗里德·布兰特,商务印书馆
45.《人工智能简史》,尼克,人民邮电出版社
46.《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程俊英 细井徇,上海古籍出版社
47.《成为农夫:我和两只羊的奇妙生活》,【美】道格·范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48.《日益寂静的大自然》,【德】马歇尔·罗比森,林欣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49.《超人类革命》,【法】吕克·费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博集天卷
50.《人类2.0》,【美】皮埃罗·斯加鲁菲,中信出版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