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1)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2)

2004年2月15日,台湾教育家李昇因心肌梗塞去世。

地点:

台南市

类别:

人物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3)

李昇与夫人杨思莊合影 约2000年 图源:台南名人故居挂牌仪式视频截图

李昇(1917年7月1日-2004年2月15日),字斯中,台湾教育家,曾任台南二中、台南一中校长,祖籍江西省德安县。

李昇早年在西洋学堂启蒙,后就读于江西一中,继而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就读南京干校。毕业后考取高等文官考试,29岁时就任江西崇仁县县长,历任内政部荐任科员、江西省民政厅专员、江西省训练团科长。大陆解放后,李昇逃往台湾。

在台期间,李昇曾担任台东女中校长、花莲师范学校校长。1964调任台南二中校长,1969年,李昇担任台南一中校长,任期14年,于1983年退休。

2004年2月15日,李昇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寿88岁。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4)

按照当年阶级划分标准,李昇是标准的封建大地主家庭出身的国民党官僚,纯白的那种,一丁点儿红色也不带。因此,当1949年来临时,他选择了逃离大陆。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5)

光复后第六任校长李昇先生像 图源:台南二中网站

李昇是德安县丰林镇乌石门村人,他的父亲是德安县有名的大商人,创立了“李恒裕”商行,虽后来家道中落,家里仍在县城里有五进大宅院。李昇自小聪慧,被送出德安就读于南昌市立第六小学,初中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一中学,后在上海大夏大学高中部读书。期间曾辍学到上犹县政府,再到江西地方政治讲习院,再到中央政治大学高等科,毕业后到内政部任职,1946年就任崇仁县长,年仅29岁。年轻有为的李昇若是这么走下去,也能光宗耀祖,为后世同族所传颂。

个人总是被时代所裹挟。1949年江西解放后,他那大地主、大商人的父亲很快在土改中被镇压,回到家乡躲避的李昇惶惶不可终日。某天,李昇接到蒋介石派人送来的委任状,要他留下来反攻大陆,他当即决定离开。

冷静的李昇声称自己要出国留学,带走了家里所有的金银细软,告别了大腹便便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先在高安躲避一段时间后,辗转到达台湾,从此开始的他的教书生涯。在台湾,他再娶开始的新的生活,生有二女二子。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6)

台南一中旁的李昇故居 图源:维基百科

据说,与他同僚的两位县长后来被镇压,未与他一同出逃的二弟被捕后死在狱中。李昇留着大陆的四个孩子都挺惨,三个女儿被送人,有的成了智障,大儿子曾就读九江医校,因成分问题不予分配,后来做了厨师。

1989年3月15日,72岁的李昇回大陆探亲,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们。据说他问过被县人武部占用的自己家的房子,没得到答复。六天后李昇离开大陆,再也没有回来。李昇去世前嘱咐家人,要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不要留在台湾的土地上,他要遥望自己的老家德安。

虽然有那么多悲欢离合,但这也是个挺平常的故事,经历过那个时代家庭,这种故事太多了。

李昇在台湾再婚后,因为自己家乡是德安,他来台湾时搭乘的轮船又叫“永安号”,为长子取名为“安”。数十年后,在台湾长大的李安凭借着《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一系列影片跃升为世界级、大师级导演,成为全世界华人的骄傲。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7)

李安与父亲李昇 图源:知乎

如今的德安以李安为荣,李安被誉为德安之子。2008年,在央视《艺术人生》的录制现场,德安县领导代表家乡人民走上舞台,为李安送去家乡的礼物,诚挚地邀请李安回家看看,并当场播放了家乡人民录制的欢迎他回家的视频。在《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面前,李安很应景地热泪盈眶,他被家乡的情谊深深地打动了。

自上世纪末拍摄《卧虎藏龙》,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无数次回到大陆的德安籍著名导演李安,从未踏足过自己的家乡。

“我觉得李安没什么人情味。”李安在德安唯一的堂兄李翰林,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道。这位堂兄,应该是李昇那位死在狱中的弟弟的儿子。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8)

德安之子——李安 图源:国家旅游地理

注:本篇的故事,多为单维度的自述和转述,不同讲述之间亦有矛盾之处,且无更多佐证,故仅属轶事类,不可视为正史。

笔者觉得更值得分析探讨的是,这位在照片中貌似很和蔼的李昇校长,在照片中显得父慈子孝模样的老头子,这位在49年后居然能从江西潜逃出大陆的老国民党党员,为何对自己的儿子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李安成名《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名为“家庭三部曲”,实为父亲三部曲。当然,这种探讨,就超出了本篇的范围了。

九江抗洪摄影展(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9)

《九江影像志:历史上的今天》是记录江西九江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撷取九江市及下辖十个县市历史上发生的较有影响力的事件,配以相关的历史照片、新闻图片、文献书籍及笔者拍摄的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

本系列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当日发生的一个事件,如当日无合适的事件,则在当月中选取(史料记载中有月份无日期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