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1)

婚礼选双数,红包避开4,电梯没有13层,不同文化和个人总会为特定数字赋予特定含义,形成特别的数字习俗。

在四川,就有一些风俗和数字息息相关。

一根面

去过黄龙溪的朋友,对「一根面」门口排队的盛况应该记忆犹新。这种起源于宋朝的食物,因其独有的制作方式(和舞面店员的婀娜多姿),成为经久不衰的「必打卡美食」。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2)

不过,它在四川并不只是景区特供,生日时当作一碗长寿面,从头吃到尾,加入两枚鸡蛋,寓意「长命百岁」;婚礼时新郎新娘衔住长面的两端向中间吃,直到嘴唇相触,象征着「百年好合」;正月吃一根长面,代表接下来一年都会万事胜意……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3)

或许是对「不断」意义的追求,一根面的风俗,历经数百年犹存。

二月踩桥

春社,最古老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商、西周时期主要为男女幽会的节日,后演变为祭祀土地,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4)

明 · 张翀 《春社图》

它的日期为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天干以「戊」开头的日期),一般都在农历二月。

如今,它像许多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但在绵阳雎水,延续数百年的踩桥活动让春社留存。

位于安州区雎水镇的太平桥,建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799年)。

自建成后,附近居民每逢社日都会来踩桥,通过桥上时抛下钱币,留下自己的心愿——青年男女祈愿真心不渝,中老年劳作者盼望人寿年丰,父母祝福儿女祛病消灾。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5)

踩桥,是一种庆祝,更是一种虔诚。

(P.S.太平桥经专家测量,一平米可承受12人重量)

三大炮

如果说成都最网红的街巷是宽窄巷子和锦里,那街上最网红的食物就是三大炮。它吃起来和校门口卖的小块糍粑区别不大,制作过程才是它的精髓所在。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6)

虽然名字很硬核,但它和「大炮」并没有实质关系——

一块放有十二个两两叠放铜盘的木板,木板下是热气腾腾的大锅,装着舂好的糍粑。需要食用时,在锅里摘三团,迅速打在木板上,发出如炮声般的「砰、砰、砰」三响,让它们跳到铺满黄豆面的簸箕里。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7)

看起来简单,但力气稍小就蹦不进簸箕,力气稍大就会跳出去。因此,购买三大炮更像是一购买了一次表演,就像你在海底捞吃面,老师傅们的花活才是重点。

九大碗

老四川对这个词不能再熟了。如果有天家里人说要去吃「九大碗」,那当天就和过节无异。

九大碗是传统四川酒席的一种代称,原指九种蒸菜: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8)

因在民间以九为大,「九」所代表的「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九)」等,都是吉祥的寓意。因此,四川无论红白喜事,都爱用九大碗来招待客人。

当然,这一习俗并非一成不变,贫困人家可以只有七碗,富贵人家十一碗也较为常见。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十多二十碗也不在话下。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9)

虽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偶数基本都代表着「成双成对」,为大家所喜爱,但在四川的酒席中,「八」和「十」是禁忌,这里面有两个说法。

其一,以前开席的时候,经常会有乞丐到门口乞食,主人信奉「客走旺家门」的道理,也不想招惹到他们,都会热情接待,送上盖浇饭。乞丐们通常都在八仙桌围坐,因此,如果酒席只有八碗,会被称为「叫花子席」,不符合待客礼数。

其二,四川方言中,「十」谐音「折」,且猪食槽多为石制,「十」又与「石」同音,如果摆十碗,不是不吉利,就是被叫做「猪食」。这样的尴尬,想必每个主人都不想遇到。

陕西人吃饭有讲究(岁岁年年从一根面到九大碗)(10)

腊八民谣中一直唱到初一的民俗,在四川也流传千年;时间在向前走,或许某些习俗已经不再具备严格遵守的条件,但那份刻在脑海里的声音,总是让我们回忆。

从年初走到年末,也是从一根面走到九大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