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慰民 肖杨 李思奇 娄底报道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嘹亮的童声响彻涟源市杨市镇长溪坪村服务中心。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目标,娄底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中南大学,仔细酝酿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流程,2022年7月中旬,中南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8人来到了长溪坪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为村中孩子带来了防溺水安全教育、参观红色景点、京剧、剪纸等活动,经过精心准备,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的成功。
洒下爱心火种 点亮留守儿童假期生活
留守儿童一直是工作队关心的重点,父母陪伴的缺乏导致其缺少必要的思想指导和观念塑造,也更容易受到外界伤害。工作队和实践团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丰富假期生活为目标,为孩子们设计了地球科普、趣味游戏、京剧剪纸等活动,对防溺水、反电诈、防范火灾、防范地质灾害等事关孩子生命安全的内容进行教导,与孩子们手把手、心连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喜好,引导他们走上讲台,勇敢地展现自我。“大家好,我叫彭湃,我喜欢蓝色,喜欢踢皮球。”“大家好,我叫刘敏轩,我给大家画了一棵树。”……一个又一个孩子勇敢地走上讲台,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瞬间。“红衣姐姐,明天我还会来哦,要记得我哦。”一年级的李珂玥拉着队长邓春芳的手说到。经过短暂的相处,二十多个孩子已经喜欢上了这群来自于城市的大哥哥大姐姐,更有孩子提前一个小时来到教室,害羞的和他们的“红衣姐姐”说着自己的喜好,把自己画的画送给她,在夏日枯燥的蝉鸣声中,他们的假期多了几分不一样的颜色。
中南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到长溪坪村开展社会实践。
洒下红色火种 牢记革命先烈爱国情怀
杨市镇是湘军故里、千将之镇,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的七品以上的湘军将领多达1000余人,是“湘军之母”罗泽南曾传道授业的地方。在杨市生长的儿童更加需要弘扬爱国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队和实践团通过“大声唱红歌”及参观开国上将李聚奎故居,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正是因为革命先辈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有了“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这一经典传唱至今。在李聚奎同志故居,当孩子们得知讲解员李翰正是李聚奎将军的孙儿时,提出了问题:“叔叔,那你为什么没有去北京呢?”李翰笑着答道:“因为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自己服务的。”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李聚奎将军参加平江起义、强渡赤水、西渡黄河的事迹让人惊叹,他的坚贞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人折服。这次的参观在孩子们朴素的认知观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们自发的唱出上课所教的歌曲:从小爷爷对我说,吃书不忘挖井人。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工作队和实践团参观李聚奎故居。
洒下人才火种 培育党和国家栋梁之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实现人才振兴的支撑。在本次实践活动中,传递大学梦、拓宽视野也是活动的意义所在。部分农村孩子由于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家长的认识等原因,无法接触到名校的学生,不能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名校的认知,没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名校梦。村民肖春发听说中南大学的学子来到村中开展活动,特意接回在外地的孙子,每天冒着酷暑来回村部,他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如果我的孙子能通过这次活动立下目标,向这群哥哥姐姐们学习,最终考上中南大学或者其他高校,那就值了。如果我的家乡,有这么一群孩子能考上名校,家乡何愁发展不起来。在活动结束时,娄底市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市镇挂职党委副书记李慰民提出建议:能否赠送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东西给这几天表现优秀的孩子。实践团的成员们积极回应,取下入校时学校发放的每人仅一枚的校徽赠送给表现优秀的孩子,鼓励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学习规划,走入理想的大学,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校徽赠送仪式。
本次活动对于二十几位少年来说,是暑假一段特别的经历,是在他们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一次特殊教育;对于实践团的成员来说,通过服务乡村振兴,聚焦三农问题,探究将所学知识与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相结合,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愿中国少年腾飞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