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国演义》,你会发现: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诸葛亮与白帝城托孤后的诸葛亮判若两人,反差极为明显:甫出茅庐的诸葛亮雄发英姿,指点江山,对实现理想抱负充满了乐观与自信;而当他年轻不再,身受托付之重后,佑护幼主、复兴汉室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人身上,于是变得谨小慎微,行事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谨小慎微固然是优点,但过于谨慎反而会裹足不前,甚至错失良机。如诸葛亮在出兵伐魏之初,魏延建议出奇不意、攻其不备,带五千精兵出子午谷径取长安。对此,司马懿认为“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但诸葛亮却不作此想,他固执地认为“此非万全之计也”,“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为万全计,诸葛亮最终还是走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进军路线。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1)

然而,从此次北伐败北的结局来分析,人力物力的损伤远超五千人,如果当初听从魏延的建议冒险一试,或者还有出奇制胜的可能。

正是因为诸葛亮未用此计,更加坐实了司马懿对他的论断——“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因此,当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昭率军大至,“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诸葛亮无奈只好大开城门,一脸笃定地焚香操琴,司马懿在城外“看毕大疑”,先入为主地认定其中必有蹊跷,不敢久留慌忙引大军退却了。正是由于之前的处处谨慎,诸葛亮料定敌人对自己性格的判断已然定型,才敢弄险,在“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的危急关头,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最终化险为夷。正如毛宗岗的赞语:“惟小心人不做大胆事,亦惟小心人能做大胆事。……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于平日尔。”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2)

正是因为熟知诸葛亮平素的心性,当见到他胸有成竹的淡定模样,司马懿才先入为主的认为必有伏兵,使蜀军在逆境中又赢得了主动。如此看来,街亭之役,对于欲擒诸葛亮、进而一举消灭蜀军的司马懿来说,虽胜犹败;诸葛亮却与之相反,街亭虽败,却在撤退时不仅赢得了“空城计”的大胜,还通过巧妙的排兵布阵使魏军损兵折将,“皆弃甲抛戈而走”,“尽弃辎重而去”,出其不意地扭转了败局,虽败犹胜。

如此神逆转,也只有罗贯中敢这样写。传奇故事一波三折的同时,全方位展现了诸葛亮的先见之明和用兵之巧。

“空城计”在汉末三国实有其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曹操手下大将文聘。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3)

文聘本是刘表手下大将,刘琮降曹后,文聘也转而成了曹操手下大将。曹操对文聘信之不疑,让他依旧统帅旧部,驻防江夏。此后几十年,文聘镇守江夏,一直战斗在对荆州关羽和江东孙权的第一线,因功勋卓著,魏文帝曹丕封其为长安乡侯,赐假节。

公元226年8月,吴主孙权率五万精兵突然包围了文聘驻守的江夏。当时边降大雨,城防蕃篱尽毁,孙权兵临城下,文聘来不及修复城池,而城中守军仅有几千人,根本无力对抗孙权大军。情势危急,城中上下弥漫着悲观恐惧的气氛。硬拼肯定不是对手,思来想去,文聘决定弄险,于是命令军士偃族息鼓,自己则高卧府衙鼾声如雷。孙权见状不敢进城,派人潜入城中窥探敌情。得到回报后孙权心中怀疑不定,担心城中有伏兵,于是率军撤围而去。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4)

得知孙权撤兵,文聘果断下令追击,吴军大败。等东吴军队败走之后,文聘立刻召集百姓增固城防。不久,得知真相的孙权不甘失败率众卷土重来,文聘指挥若定,吴军久攻不下,只能再次撤围而走。

罗贯中将文聘的故事移花接木在了《三国演义》中,将“空城计”穿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不仅使故事情节越发地连贯,又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与足智多谋。将其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过错巧妙地遮掩了过去,令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更增光彩。

正因诸葛亮智计百出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导致真正《空城计》的主角文聘不为人所知了。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的故事真实度有多高)(5)

为了将诸葛亮描摹成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算无遗策的军事家,罗贯中不惜更改甚至虚构史实,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就是历史。对此,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其实,《三国演义》虚虚实实,有三分实事就很不错了。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十个司马懿也不是对手。

参考书目《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