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是菊花的秀场,凌寒欺霜,光华独放,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心不已。元稹爱它“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赞它“冲天香阵透长安”,《浮生六记》里的芸娘喜它“霜染菊花肥。”雪里疏梅,霜头寒菊。傲雪临霜,是精神,亦是气节。

宋明理学的文案(深秋时节北风呼啸)(1)

菊花种类繁多,每一朵菊花都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可惜我无法叫出每朵菊花的名字,只能默默的拍摄,静静地欣赏着,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菊之美丽!每一朵菊花都是一首诗,最初熟读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句!而熟记在心的也有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除此之外,还有南宋末年郑思肖写的题画诗《寒菊》,虽然名气不大,但蕴含了深刻哲理,表达诗人的高尚品格,也不失为一首经典之作。

宋明理学的文案(深秋时节北风呼啸)(2)

《寒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诗人以寒菊自喻,表现了忠诚故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操。本诗是从诗的语气和感慨显露出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宋明理学的文案(深秋时节北风呼啸)(3)

一、二两句“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诗一开头,作者就显示出菊花孤芳自赏,与众不同的高风亮节。“不并百花丛”,不与百花同放争艳,也就是“独立”。独立于疏篱之间,不觉孤处而落寞,不感无伴而凄恻,反而认为“趣无穷”。其“趣”就是不为时风所偃,不为流俗所驱,不畏北风凛冽,不怕无人问津,自得其乐。保持了内心的洁净,保持了独立的人格,保持了民族的气节,也就觉得有无限乐趣了。

宋明理学的文案(深秋时节北风呼啸)(4)

后两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着力写菊花的精神,特别突出其不屈不挠的意态和坚贞不二的气节。诗人化用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残菊》)和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的诗句,精心刻画菊花宁带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

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质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却无法征服象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

宋明理学的文案(深秋时节北风呼啸)(5)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