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一个人的失败,就是让情绪驾驭理性。

能让人内心释然的书(素书一个人的失败)(1)

在《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无事之心去做事,以无味之心去品味。

这一句话涵盖的就是自然无为的处世思想,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处世谋略的过程中,不添加自己的主观妄为,一切遵循客观。

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做到能够将眼光着眼于应该做的事情,让自己的理智凌驾于感性之上。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取得一些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处事果断冷静,甚至看上去有一些冷漠。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具备遇事冷静沉稳的心思,久而久之养成了这种处事的态度,在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的理性凌驾于自己的情感之上,避免感情用事,这是成就自己的第一步。

做人可以多一些人情味,处事仁厚一些,让自己显得随和一些,但是做事的时候要多一些冷静的心思,让自己所做的每一步保证是客观理性的,正所谓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将这样的态度放在用人之上也是如此。

能让人内心释然的书(素书一个人的失败)(2)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私人以官者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私下里将官职授予人,此人必定是肤浅的人。

官职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权利,有了官职就有了权力,如果这一个权利到了君子的手上,那么他可以造福一方百姓,让民众安乐,百姓享福,但是如果权力到了小人的手上,就好像给小人一把利器,让他们去伤害那些平白无故的百姓。

《韩非子》之中说:不要给老虎插上翅膀,有了翅膀的老虎就会飞到城市里面去找人吃,所以没有品德的小人,做了官给了他们权利,就是给了他们翅膀。

那么怎么来区别小人和君子呢?就是明察秋毫,理性分析。

所以从古至今,在选拔人才的问题上就需要层层考核,就是为了选拔有品质的君子,这就叫做理智。

相反,如果用感情处事,感觉和谁关系好就直接给谁权利,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必然会离灭亡不远。

设官任职,必须是出于公平,并且理性的基础上,网罗天下人才,共同完成大业,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无论关系有多好,都绝对不会任人唯亲。

如果是一个君子,哪怕他和自己是一个死对头,也要想方设法的说服他,让他为自己所用。

能让人内心释然的书(素书一个人的失败)(3)

今年的高考作文的选题就是“管鲍之交”,“管鲍之交”经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融洽的故事,而这个典故的背后,也藏着一段理智用人的智慧。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在公子纠的手下做官,曾经支持公子纠,并且还用箭射齐桓公。

而齐桓公命大,得胜继位之后,囚禁了管仲。

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个贤能之才,举荐管仲代替了自己的职位,自己甘居管仲之下,所以后来齐国也因为管仲和鲍叔牙两个人的治理而日渐强盛,所以这段故事被称之为管鲍之交。

齐国的强大得益于鲍叔牙的谦居人下,更得益于齐桓公的不计前嫌,选贤任能,他放下了自己与管仲之间的恩怨,任用管仲为自己的宰相,这不仅证明了鲍叔牙和齐桓公两人的胸怀大度,更体现了他们对待事情的理性程度。

一个人能够在权衡利弊之后,任用一个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而这更是成就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根本。

能让人内心释然的书(素书一个人的失败)(4)

在很久以前,“私人以官”,也就是赠官的现象非常普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职不仅仅是以百姓为核心存在的角色,甚至也是皇家的专属品,所以除了正常任命之外,古代君王之家经常有一些赠送官职的现象。

只要感情好,就可以随便送一个官职,而没有考虑这个人是否为当官的料,这就造成黎民百姓的灾难,也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塌陷,这就是“感性”的弊端。

所以《素书》说轻易的把官职送给一个人,这样的人必然是肤浅的,并且对于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灾难。

不仅是在用人上,人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是冷静的客观的,而非是一时之间的冲动。

《菜根谭》之中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冷静的去观察别人,冷静的听别人说话,冷静的感受事物,冷静的进行思考,总之,在任何大的关键时刻,不要用感情去掺杂自己的人生。

能让人内心释然的书(素书一个人的失败)(5)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