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1)

蝉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2)

首句,写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垂緌”本是官员的帽缨,这里喻蝉的触须;“饮清露”借写蝉的习性,来表现蝉的高洁;

次句,写蝉的鸣叫声,“流响”二字写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梧桐”是高树,点出蝉的居高处境,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

三、四句描写、议论、抒情结合,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在前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强调 “居高”而自能致远。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3)

两种理解,截然相反:

自况——

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自”、“非”字,正反相生,表达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托物寓意,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4)

讽刺——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次句描写蝉声传播之远,与三句的“居高”相呼应。 “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在前两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议论才字字有根。权势地位高的人,自然能声名远扬,倒不一定要依靠“秋风”的帮助,含有浓浓的讽刺意味。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5)

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读这首诗的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特征与人的品质之间的契合点。

究竟是自况还是讽刺?你觉得呢?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 自况讽刺这首咏物诗两种理解截然不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