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一则:“橐驼”“馲驼”应径读作“骆驼”

怎样体现郭橐驼是一个种树行家(周克庸札记一则)(1)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橐驼”一词,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为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课本收入而广为人知。

该词读音,我所有课本一律注为“tuótuó”。最具权威性的当代汉语字典,亦将该词注音为“tuótuó”(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见第1393页)。所以“橐驼”的读音,几乎已板上钉钉无可怀疑了。

但且慢,“橐驼”之读为“tuótuó”,究其实,乃是源于识字未精的误读!

“橐”字本有“tuó”、“luò”两个音项,人们大抵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遂将“橐驼”之“橐”(本应读“luò”)误读成了“tuó”。以讹传讹时间既久、误者既众,最终人们也就习非而成是了。

“橐驼”与“骆驼”,二者音义全等(《集韵》:馲,“馲驼,畜名。或作‘□[左马右橐] ’,亦作‘橐’,通作‘骆’。”按:橐、骆上古音近,二者透来旁纽,铎部叠韵,故可相假),本为同一联绵字之异体。将“橐驼”读为“tuótuó”,阅读古代典籍遇到该词(如《山海经·北山经》:“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又如东方朔《七谏·乱》:“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时,必得多废一道功夫,去解释什么“‘橐驼’就是‘骆驼’”,这实在不如按照“橐”字本来就有的音项“luò”,将“橐驼”径读为“骆驼”(同时说明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异体),来得既省功省力又更加科学合理、实事求是。

“骆驼”的书写形式,又写作“馲驼”、“馲駞”(扬雄《方言》:“凡以驴、马、馲驼载物者,谓之‘负佗’。”桓宽《盐铁论·力耕》:“骡驴馲駞,衔尾入塞”)。“馲”字除了有当今字典所注之“tuō”、“zhé”两个音项外,尚有“luò”之音项(馲,《广韵》“卢落切”,《集韵》《韵会》“历各切”,并音“洛”。按:馲、骆上古音近,二者透来旁纽,铎部叠韵),是“馲驼”亦应径读“骆驼”。其读作“tuōtuó”,同样是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的结果。

将“橐驼”“馲驼”径读为“骆驼”,一可将原本为同一个联绵词(因错讹造成的)的三种不同语音形式(luòtuó,tuótuó,tuōtuó)统一起来;二便于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和记忆;三有助于我们把握联绵字(之溢出汉字“以形表义”的通则,转以字音记录语音的特殊手段表达字义,故具有“字无定写”、一词多形等)特点;四也算是拨谬返正,恢复“橐驼”“馲驼”的本真面目——以上是其利端。弊端当然也有,即习惯于“橐驼”“馲驼”现行读法者甚众,返正起来颇为麻烦且需假以时日。

两相比较,害中取小,故还是应将“橐驼”“馲驼”径读作“骆驼”为是。

2011年6月30日,记于杭州

2019年8月20日,校于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