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睡眠是病吗?(健康睡眠远离慢病)(1)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刚刚过去的3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睡眠看似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但当电灯延长了白昼,WIFI成了魔咒,太多的东西挤压了本应舒展的睡眠,现代焦虑让睡眠步步退缩。调查显示,一觉睡到天亮,成了近九成被调查者的奢望。

一、心血管疾病共病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所有的睡眠障碍中,失眠障碍最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的失眠患病率为3.9%~40%。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失眠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一项来自荷兰的调查显示,与睡眠质量高的人相比,睡眠差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63%,而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则高79%。另一项研究显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约37%的患者伴有中度或重度失眠,几乎是普通人群的四倍;而在心衰患者中,超过70%的患者睡眠不良,约50%患有失眠症。

二、失眠共病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紊乱,炎性因子增加等。

人处于正常睡眠状态时,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此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荷减低,有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状态,从而缓解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相反,睡眠障碍能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受到影响,可增加儿茶酚胺(特别是肾上腺索)的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加快、新陈代谢增加,提高血浆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的水平,增大血小板的粘性,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失眠共病心血管疾病1、失眠与高血压

失眠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增高,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导致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在原来基础上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也有研究认为长期失眠导致的精神心理因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多也是影响血压控制的重要原因。

一项纳入4810名32~59岁受试者的研究发现,经过8~10年时间的随访后,睡眠时间短于5 h的受试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1倍。此外,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异常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当夜间血压值下降幅度低于5%时,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20%。且夜间的血压值异常会使病死率提高1.67倍。

2、失眠与冠心病

失眠患者交感神经亢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紊乱及炎症因子的参与,可能会使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心率、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室颤动阈值降低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从而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近期研究发现失眠引发的冠心病可能与褪黑素失调有关。褪黑素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抗高血压和可能的降脂作用,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减少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室颤动的发生,改善缺血后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保护心肌线粒体的结构完整性等作用。

3、失眠与心力衰竭

调查研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心衰患者受到失眠的影响,其中睡眠维持障碍最为常见。失眠与心衰之间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机制为失眠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衰症状加重。睡眠质量差还可导致机体恢复不佳,应激能力降低,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易致肺部感染,加重心衰症状。

4、失眠与心理问题

失眠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失眠可使抑郁的发病风险达到2.2~5.3倍,也是抑郁的前兆或加重的影响因素。因此失眠在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同时会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失眠与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应激,两种应激加诸一身,更易加重病情。除了上述失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之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系统血管阻力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和冠状动脉血管舒缩反应,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有临床干预研究显示,睡眠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患者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失眠得到控制后,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发病率可减少1/3。

四、心血管疾病共病失眠的诊断与治疗

在心血管科主诉失眠的患者并不鲜见,而其往往合并症状较多,因此临床医师在量化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自评量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等)、睡眠日记、神经心理学测验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等客观评价工具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调查显示,头痛头晕、心悸气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需积极控制原发病,进行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排除其他可继发失眠的其他系统疾病,尽量避免或减少影响睡眠的药物应用。

失眠的干预方法可分为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行为治疗、饮食疗法等,并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必要时开展药物治疗。虽然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咪哒唑仑等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基于疗效和安全性,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已经成为首选的镇静催眠药物,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给药需把握利益与风险的平衡,需遵循“按需治疗”和“小剂量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治疗原则,推荐间歇给药的频率为每周3~5次。此外,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焦虑抑郁药物及传统中医药也常常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临床医师需将患者个体化并综合考量,从而给予最适宜的治疗处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医生开始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问题对疾病本身的影响。但失眠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仍需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世界睡眠日,愿你有个好睡眠。

,